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春天l树》中的“树”既不是广为传诵的“渭北春天树”.也不是享誉文坛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而是“人生之春的青春之树”。可以说.《春天讨》中的“树”不但包含了作者质朴的情感,而且流淌着作者的人生体悟,是一曲关于树与青春、树与人生的曼妙悠扬的青春心笛。  相似文献   

2.
一、仿 写作文如同学生写毛笔字,“仿”也是不可缺少的步骤。“仿”和“抄”是不能划等号的。习作例文是课本在习作前编排的一篇示范性课文,学生可仿其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高大的皂荚树》,作者先写了皂荚树的位置,生长特点,接着按时间顺序写了皂荚树一年四季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作用),最后赞美了皂荚树对人们无所求,舍己为人的献身精  相似文献   

3.
李锐的小说《无风之树》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吸引了读者.“口语化倾诉”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等级化书面语的反抗,对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的思考.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重复修辞、人物对话和标点省略三方面.以此来探究李锐创作“回归口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课文《行道树》作者:张晓风):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相似文献   

5.
继春树、韩寒等80后作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后,又出现了中国青年作家李傻傻。春树、韩寒是作为中国另类叛逆的青年代表登上《时代》周刊的,而李傻傻受到关注则是因为他的作品出色地描绘了中国农村以及农村人到城市谋生的境遇。李傻傻1981年出生于湖南隆回乡村,原名蒲荔子。曾在《芙蓉》、《上海文学》上发表作品,入选马原选编的《重金属80后五虎将》,是“80后”受到文学界关注的作者之一。最新的长篇小说《红Ⅹ》由花城杂志发表,并由花城出版社推出单行本。现供职于广州一家媒体。《时代》周刊写道“苦涩的记忆成就了李傻傻,他是…  相似文献   

6.
语文第8册第1、2组共安排了8篇课文、两个《基础训练》和一篇读写例话。8篇课文中,有的侧重于描写景物,寄寓作者的情怀;有的侧重于表现人物,展示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国石》是一篇讲读课文,写了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和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作者以此来抒发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旅行家树》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借物抒情的好文章。作者借“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中的具体事例来赞美其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品质。写人的文章,作者围绕一件件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来赞扬热心助人、默  相似文献   

7.
杨坤 《四川教育》2014,(7):37-37
几年的实践,“知识树”的教学策略让我感受到了探寻文本秘密的妙处.一、“知识树”对文本内容的整合一群文章要40分钟完成阅读,散打是断然行不通的,必须得用一个“抓手”来整合进行,用什么作为“抓手”来整合课文呢?记得我第一次上研究课的时候,选取了第十册第四单元.课本有四篇文章:《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里有一个句子:“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此句中的“渴睡”该怎样理解呢?有人认为“渴睡”通“瞌睡”;有人认为作者之所以写成“渴睡”是由当时的语言习惯所致;有人干脆认  相似文献   

9.
循思路读《族行家树》文/李竺蔓《旅行家树》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状物散文,文章的思路是:描写旅行家树的外形美→描写旅行家树的内在美→作者的联想。教学时应紧扣讴歌旅行家树“造福于人”这一中心,顺应文章的思路,设计教学步骤。一、感情朗读,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美。...  相似文献   

10.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散文《那树》,以平静的语气讲述了一棵城市里的树的生命历程。从很久很久就立在那里,到最终获罪被砍。树的一生,折射出了人类文明前进的速度,也揭示了发展所带来的人性的扭曲。借鉴孙绍振教授对文本分析所用的“还原”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我对《那树》作了以下解读。  相似文献   

11.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2.
“苏童的《米》向我们讲述一个寻根者的寓言故事,文中几个寓意耐人寻味。五龙作为华夏之子“舞龙”的象征,在城市异境中经受了织云与绮云所代表的“色”与“财”的诱惑,逐渐发生蜕变。城市生活的漂泊使五龙把米看成是唯一的“情人”。对米的依恋与对城市仇视使五龙深刻地意识到枫杨树乡村才是根之所在,于是在生命终结之时完成了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的发展,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量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使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遵义会议及其通过的《决议》,该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夏文树知识产权制度是一国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当今国际科技与经济合作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之一。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防止假冒商品的协议》(以下简称《知识产权协议》),标志...  相似文献   

15.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是怎样排定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排座次,不仅是梁山事业发展到高峰阶段的标志,而且也是好汉们在创立这一事业的过程中每个人斗争活动的总结。虽然在这一回的一篇骈文“言语”中作者称赞他们“无问亲疏”“不分贵贱”(本文引《水浒传》文字均据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书》)。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除了文中孔乙己说的“不要取笑”中的一个“笑”字外,全文就有十三处写到笑。文章以“笑”贯穿全文,自始至终扣住一个“笑”字,虽只一字,却表现了“众人”的精神面貌,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一个突出标志。  相似文献   

18.
文贵立意。所谓立意,主要是指写作角度的选择。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了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而这一点,就正是作者处理创作素材时所选择的写作角度。  相似文献   

19.
写作角度也就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创作素材的着眼点。明人董其昌在其《画禅堂随笔》中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他以画树为例,说明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  相似文献   

20.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笃信“唯有联结”。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作者延续了“唯有联结”的主题,然而读者却看到作者“联结”的徒劳。本文解读了《印度之行》中几类“联结”的失败,指出殖民主义是“分离”与“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