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6,(2):9-9
第一本全面剖析中外传媒运营失败过程和根源的著作——《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主编)最近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杂志、报业、电视、网络和集团五个篇章,汇集了近年来中、美、德、日等26个中外问题媒介的代表性案例。其中,既有“德国战车”基尔希传媒集团倒闭的原因分析,也有中国大陆第一份破产报纸《惠州晚报》的幕后故事;既有新加坡报业控股多元化扩张受挫的过程记录,也有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靠政策催生、被市场终结”的命运解读。该书为广大传媒职业经理人怎样解决问题、防范风险乃至成功运营提供了一本生动而理…  相似文献   

2.
张明瑞  张伟 《新闻世界》2009,(12):99-100
媒介评价指标是衡量媒介绩效的依据。作为公益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体,媒介在具体的评价指标设定时必将有社会效益层面和经济效益层面的双重考量标准。本文试对中外媒介评价指标加以宏观上的比较,并从各类不同媒介的属性出发作具体的横向比较,以求对中外不同媒介的评价指标有更加全面、多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媒介素养源自英文Media Literacy,中文也翻译为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关于媒介素养的界定,目前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看法,综合中外研究者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和使用大众传媒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接收、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大众传播视角下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4.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安平 《新闻界》2012,(15):12-15,27
新的社会及媒介环境下,体育媒介事件——即重大体育赛事的电视直播,在传统仪式性媒介事件式微之时仍保持对集体注意力的垄断。这既是体育自身魅力使然,也与体育媒介事件的构建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6.
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聚焦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探讨个体政治认知、人际讨论模式、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对它们的影响。在对四城市2409名市民随机面访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公民的政治与公共事务兴趣和开放型的人际讨论模式对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网络新闻和海外媒介的使用对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有重要贡献,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正向影响公众的媒介参与意向,而更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也预示着更高的媒介参与意向。  相似文献   

7.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在处理"人——媒介——砒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现象和媒介生态规律的漫长认识过程,也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经验和媒介生态知识的逐步积累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8.
宋双峰 《今传媒》2006,11(8):19-21
自从有媒介起,就有伴随着对它的种种批评。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批评,与媒介同生共长,相互依伴着发展起来。是公众和社会,给了媒介无与伦比的威势权力。而当媒介日益膨胀、扩张,在商业化的泥沼里越陷越深,难以自控,造成传媒污染之时,也是公众和社会,甚至还有媒介自身,给了自己批评媒介、监察媒介的力量。本文试以媒介内部的批评、行业自律的批评、受众的独立批评三方面对媒介批评的困境进行阐述和分析,提出如何取得两者良性互动的相应对策。媒介内部的批评——新闻公评人,编辑部最孤独的职业?媒介内部的批评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自我批评,也…  相似文献   

9.
麦克卢汉在其第一本著作《机器新娘——工业时代的民俗》中提出,人类的文化史上,媒介和技术是塑造我们生活的力量。但媒介究竟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它改变了什么?它通过何种途径改变了我们?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这本书中,他试图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让人们理解媒介带来的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媒介呈现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议程设置"、"自我实现预言"等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工具,观察和研究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媒介表现.论文探究了中外媒介对危机报道的不同点,提出了我国媒体改进金融危机报道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王德成  范国平 《中国广播》2011,(10):I0008-I0009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杂志、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新疆记者站联合主办的“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新模式”高峰论坛9月24日在新疆库尔勒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40多位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与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论坛围绕媒介融合的现状、趋向、影响,以及中外媒介融合策略、未来传媒人才新要求等话题,聚焦媒介融合新气象,预测媒介融合大趋势,前瞻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一、北京2008奥运——以媒介奇观塑造中国国际媒介形象的难逢契机1.一个充斥媒介奇观的时代盖·德堡在他的《奇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奇观"的概念。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介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媒介奇观"的观点:"媒介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  相似文献   

13.
媒介融合与盈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果  龙华 《新闻前哨》2008,(8):100-102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符号完全可以在一种新媒介上迅速而自由地传播。创造一种兼顾报纸、广播、电视等所有传统大众媒介优点的新型媒介形态,将不同类型媒介集中在一起——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中外媒体尤其是中关主流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就是中西方媒介在新闻理论、传播观念、文化环境与运营机制等方面所构成的“媒介生态”差异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国际媒介     
大众传媒是最具开放性的一个产业。因为开放,生长的空间大;因为开放,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更大,需要面对和承受的也就更多。在这个多元多变的时代,大众传媒遇到的麻烦似乎越来越多。有些问题,是中外共通的,不妨看看人家的做法。看看他们的长处,也看看他们的短处。国际媒介  相似文献   

16.
正有人说当今的网络是由社群组成的,每个社群的成员都有共同的爱好与特征,所以网络图书宣传要体现出个性。图书宣传工作者要重视个性化的网络世界,多出新招、奇招,不能让图书宣传淹没在网络信息洪流中,要想方设法获得万众瞩目。在高速发展的图书出版业态中,如何做好图书宣传工作,让读者了解书情,尤为重要。笔者选择图书宣传工作的重点——畅销书宣传案例,探讨中外图书媒介宣传工作方面的差别,从  相似文献   

17.
媒介的发展和研究一直都是学界和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研究重点大都集中在技术和盈利模式等领域上,对于媒介的本质及其时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却很少有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本质——效率——出发,探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经济学本质,指出媒介变革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经济效率的提高,并提出媒介产业的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18.
11月1~2日,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使命与责任——媒介批评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主要议题有七个,分别是大众文化和媒介批评,媒体失范与媒介批评的责任,中西媒介批评史研究,两岸三地的媒介批评学术研究,媒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媒介批评实践,媒介批评  相似文献   

19.
在了解中国的各种渠道中,英国、美国、新加坡三国公众使用最多的是本国的媒介;在媒介类型的选择上,无论中外媒介,三国公众接触最多的是互联网和电视;同时,三国公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选择上,会针对不同的目的呈现出不同的偏好;而三国公众在对中外媒体的信任度上则多持"说不清"的模糊态度.国际公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对当代中国的国际传播优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深,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受众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作为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电子媒介——广播,它的发展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