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围城》的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是一部富有喜剧性的讽刺小说 ,其喜剧艺术具体表现为运用“围城”名篇 ,形象而富有哲理 ,以及精心选择讽刺对象 ,幽默诙谐的喜剧风格得力于幽默俏皮的语言 ,运用比喻、通感、活用典故等手法也增强了喜剧色彩。而《围城》的喜剧艺术主要渊源于古代喜剧性作品特别是《儒林外史》 ,鲁迅等人的讽刺艺术对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围城》是古典和现代讽刺小说的巨著,在中国小说史上都达到了其它讽刺小说难以比肩的高峰;分析了二者讽刺艺术的共同点和鲜明的独特性,借以阐释其讽刺艺术上存在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同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探讨二者在讽刺艺术上的缺憾。  相似文献   

3.
《围城》与《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于清中叶的《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集大成者,它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通过封建文士追求功名富贵的卑劣行径以及他们在科举桎梏下悲哀惨绝的人生,彻底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及其对人性的戕害。作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剌小说,它所创造的寓悲剧于喜剧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使吴敬梓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巨匠,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城》是一部在人生边上审视人生的小说, 1947年在上海初版时,在国内外文坛上就引起了轰动。之后,这部小说曾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现早已被改编…  相似文献   

4.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学贯中西,将现实主义笔法与象征手法相结合,使得《围城》在题材、功能和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象征形态。  相似文献   

5.
提起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最突出的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了。《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表现在讽刺方面。《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下面,本文就以《范进中举》为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初步的探析。一、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表现爱憎感情《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上。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7.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8.
夏芳 《考试周刊》2009,(25):20-2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钱钟书的《围城》都是以“士林”为表现对象的讽刺文学作品,两部长篇小说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辛辣的讽刺艺术成就屹立于我国讽刺小说的前列。在艺术上,它们有着许多异中见“同”之处。其一。从描写对象上说,两部都写“儒林”或“士林”。其二,从表现方式上说,它们部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是讽刺文学中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作是中国讽刺小说的杰出作品。但是,鲁迅所说的讽刺与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讽刺是有区别的,把《儒林外史》看成是幽默小说更具合理性。《儒林外史》的幽默是悲伤、冷峻、绝望、荒诞的幽默,和美国文学流派中的“黑色幽默”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作者对残酷现实的一种过激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与其文艺观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印证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其学术和创作可谓殊途同归。《围城》是《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中所体现的文艺观在创作领域的反映,为鸟之两翼,可以相互佐证;《围城》体现了其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写作风格;《围城》中的婚姻观与钱钟书对于写景的"若即而离",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抗战期间沦陷沪上的生活状态同钱氏自由自适的品性构成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钱杨小说创作的情感动因与内容素材,并构成他们小说局部的主题特征。钱氏小说书写了婚姻爱情等人生"围城"对人的束缚及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杨绛小说则将盲目地否定现状的"东山望得西山高"的人性弱点充分展现,并对人们对自由的非理性逐求等"人生非现实的想望"予以理性的规束与嘲谑。  相似文献   

13.
语言变异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体功能,运用恰当能更好地表达和加强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围城》语言内部因素变异特征非常明显,即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和语法变异。词汇变异是通过词语拆用、词义别解和词语换序来实现的;语音变异则通过借用普通话发音、音译、同音异议和谐音双关来实现;语法变异是通过改变词性、超常搭配和矛盾修饰的形式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围城》中,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精辟的比喻,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以及古今中外的典型逸闻,来增强文本的幽默意味。这种幽默非同一般,我们称其为“冷幽默”。其基本特征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悲剧性与喜剧性难分难解,嬉笑怒骂中又带着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游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然而文字游戏翻译研究很少有人关注.本文首先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字游戏进行归纳,然后通过对其英译本的研究总结出文字游戏翻译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围城》中心意蕴的解读,存在着各种争议,然其主题是传达人类存在的困境,是表现人类理想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从希望到破灭再从希望再到破灭的永恒循环。《围城》的各种解读是对其人类困境语境下的多义理解。支撑《围城》人类困境主题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及其著作《围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捧及研究,在学科内,有从思想、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学科外,有从文化史、哲学等方面都进行过研究阐释,更有许多学者对其翻译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围城》的研究,就要加大中西方文化各方面的融汇,为文学研究增加更新的、更深的部分。  相似文献   

18.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