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言”、“二拍”收录的故事当中,尼姑形象往往扮演着与宗教戒律相悖的角色:或为人作伐、或为虎作伥,不一而足,而在诸多犯禁行为的背后,存在着的乃是经济的、文化的、社会与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从文本解读的意义上来说,她们的犯禁举动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就明代社会文化分析的角度而言,她们的命运结局则映射出处于中晚期明代社会内在的价值取舍与道德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2.
一部分新生代女作家的“身体写作”具有“诗化”特征。这或诡异、或疯狂的“诗化”风格与古代的“艳诗”在精神上相通,又具有现代派文学集唯美与溢恶于一体的气质。她们对“飞”的感觉的集中渲染让她们的文字也产生了节奏飞快、高速旋转的效果。因此,她们独具特色的“诗化”小说丰富了我们对于“诗化小说”这一文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文化大背景下,冰心、陈衡哲、凌叔华、苏雪林等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初次打开心灵镣铐,关注童心世界。她们时而从诗意和哲理的角度赞美儿童世界、关怀儿童的成长,时而隐匿起成年人的身份去细心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时而着重抒写渗透着童心的女性世界。在对童心世界的歌唱中,“五四”女作家开拓了现代女性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有力反叛了封建父权文化,并在其中寄寓了她们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失望与对美好人性的热烈期盼  相似文献   

4.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个体一贯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就是说,“德”要与“得”相对应。这一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就理论依据而言,不仅社会给予的道德权利和个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致关系是“德”“得”对应的有效论证,而且道德行为的价值性或社会贡献通常是“德”“得”对应的重要理论支持。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式微;建立“德”“得”对应关系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可行路径。为了保证“德”“得”对应关系的实现.必须营描良好的社会环埔.同时环霉右翱苏柏制寄他拍但暗  相似文献   

6.
武术运动的“活”与“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活”与“合”是武术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元素:“活”体现在动作要活,内容要活,意识要活;“合”:就个体而言要实现“内外合一”,就个体与自然社会而言要追求“天人合一”,就技术文化而言要达到“兼容并包,资源整合”;“活”与“合”的相互融合统一是武术文化保持与更新,继承与发展的关键,更是传承繁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广西贺州八步区桂岭镇的“瑶妃”文化现象作为切入点,对我国明代的汉瑶民族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瑶妃”文化反映了岭南边疆与中原的民族关系;映射了明代封建王朝统治下瑶族的悲惨命运;是汉瑶民族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也缩影了明代汉瑶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结合,具有注重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以此来考证我国明代的汉瑶民族关系,属于即排斥又接受的民族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8.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9.
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是无人不知的 ,这便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就是这副对联 ,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现在的版本 ,另一版本是把现在的“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认为 ,“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 ,“在”字本义是“居”和“存” ;“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 ,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而“关心”则是词语 ,不甚相称。另外 ,王先生还认为 ,明代心学思…  相似文献   

10.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以“三言”、“二拍”中明确指明故事发生在明代的68篇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商人服饰、富家子弟服饰和女性服饰等方面探讨了明代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清乾隆以前文物被称之为“古董”或“骨董”。“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 张萱写的《疑耀·卷五》:“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至南宋朱熹《语类》乃作“汩董”。明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总曰:“杂古器物之不类者为类,名骨董。”这一叫法一直沿用到清代初。一说“骨”,取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思是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另有一说,“骨董”,就是杂碎的意思。以前江南人好作“骨董羹”,即将各种食物混杂在一起烹烧,肉类烧的烂化。而骨头还完好的存在。骨董之“骨”就…  相似文献   

13.
“帝”与“天”是《诗经》中的一对高频词,研究者们为考察周代社会思想文化而对此多有提及,却常常把两者简单等同。实则,“帝”与“天”的含义、来源是与殷商至周上帝崇拜意识的流变息息相关的。“帝”与“天”两者关系密切,大多时候都是指位于天上的至高神灵,两者经常通用但又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4.
话本小说“女助男”的角色设计既凸显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男性急迫的求助心态和女性对于社会的进入和参与,体现出她们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意识的初醒,又基本遵循了传统文化对于女性“治内”家庭社会角色的规范和定位,从而具有融汇新旧文化特质于一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三言”、“二拍”中的不少篇章都出现了对僧人偷情或纵欲行为的描写,在这种描写中,作者表现出了相当复杂的心态:既想宽容正常的人欲,又对过度纵欲抱有与生俱来的反感。而两相权衡的结果,最终往往是使欲望回归于理性的束缚。在明代文人的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时代的特殊性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党政“一把手”要积极参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率先“严以修身”,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应始终坚持“心中有党”:做到心中有党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党的事业;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决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应始终坚持“心中有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执政为民,“要有担当”,正确处理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应始终坚持“心中有责”:坚持科学发展观,善于把握大局,坚持不断改善民生,重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应始终坚持“心中有戒”: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要模范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相似文献   

17.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学说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历经几千年,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时代光辉,体现着时代价值。本文着重分析“中庸之道”的“无过无不及”、“道之以德”、“执两用中”、“和而不同”等原则对当今我国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指导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怪爷爷有好几个孙女。其中常见的有“故”、“姑”、“估”、“咕”、“沽”五个孙女。爷爷脾气古怪,孙女们脾气也很犟,互不相让,经常撒娇。这一天,她们叉吵吵闹闹地来告状,说小朋友常常张冠李戴,把她们用错了。  相似文献   

20.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学,构建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仁、礼、天的美学文化内涵,而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则是体现儒家美学文化内涵的社会主体。但中国美学文化内涵的构建,不只有文人阶层为主的社会群体,还有以农民、平民为主的社会群体。傩戏作为扎根于普通民众的仪式戏剧,在体现中国美学文化当中的共性元素之外,也因与农民、平民的紧密关联,体现出与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礼”“善”审美观。它也许没有那么诗意、那么崇高,但却质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社会普通群体的为人处世、待客接物的人生审美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