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步骤为:(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命题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相似文献   

2.
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版)模块选修IB不等式选讲中,把数学归纳法作为证明不等式的一种重要方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要完成两个步骤:(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2)假设n=k(k∈N,k≥‰)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即由命题P(k)正确推出命题p(k+1)正确,  相似文献   

3.
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般过程是:(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时,命题成立;(2)假设当n=k(k∈N,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3)根据(1)和(2),当n≥n0且n∈N时,命题成立.  相似文献   

4.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严密的证题方法。其证题步骤为:(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_0(例如n_0=1或2等)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k≥n_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对于初学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5.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证题程序是:①验证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②假设n=k(k∈N*,n≥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如果①、②两个步骤都完成了,则可断定结论对n≥n0的一切正整数都正确.一般地说,第一个步骤易验证,但是大多数的同学在第二步犯难,结合几个具体的例子谈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相似文献   

6.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题方法,常用来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验证当n取第一个值时,(如n=1或 n=2等)这个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第二步:假设当n=k(k为自然数时命题的结论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证明当n=k 1时,这个命题的结论正确。 数学归纳法中,第一步是递推的基础,第二步是递推的根据,两步缺一不可。 1.证明数列各项和的问题 证明数列各项和的问题时,可在归纳假设的两边,同加上第k 1项,然后用数学公式,对右边进行运算,  相似文献   

7.
数学归纳法主要用来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它的步骤如下: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 1时结论也正确.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例1已知在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中,它的前n项和Sn满足Sn=12(an a1n).试猜想数列{an}的通项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解析∵S1=a1=12(a1 a11),∴a21=1.∵an>0,∴a1=1.∵S2=a1 a2=12(a2 a12),即a22 2a2-1=0,又an>0,∴a2="2-1.∵S3=a1 a2 a3=1 ("2-1) a3=21(a3 a13),即a32 2"2a3-1=0,又an>0…  相似文献   

8.
题目(2010年四川省高考理科卷第22题)设f(x)=(1+ax)/(1-ax)(a>0且a≠1),g(x)是f(x)的反函数.(1)设关于x的方程loga t/((x2-1)(7-x))=g(x)在区间[2,6]上有实数解,求t的取值范围;(2)当a=e(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时,证明:sum from k=2 to n g(k)>(2-n-n2)/(2n(n+1))1/2.(3)当0相似文献   

9.
数学归纳法(也称完全归纳法)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一种重要论证方法,也是数学证明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研究线性代数以及其他数学分支中都经常要用数学归纳法.一、数学归纳法的陈述形式假设有一个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它当n取第一个值n.(如n_0=1或2等)时,结论正确;又苦假设它当n=k时(k∈N,且K≥n_0)时、结论正确后,可以推出n=k 1时,结论也正确,则该结论对一切自然数都正确.  相似文献   

10.
数学归纳法的变形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证明的步骤是:1~0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_0时结论成立。2~0假设n=k(k∈N且k≥n_0)时结论成立,证明当n=k 1时,结论也正确。事实上,在使用数学归纳法时,除遵循两个步骤缺一不可补,起点的取值和假设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命题灵活选择。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例说。 一、前移起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归纳法     
孙道椿 《中学数学研究》2009,(2):F0002-F0002
年青的时候,读高中学习数学归纳法:(Ⅰ)验证n=1时某命题成立.(Ⅱ)假定n=k时命题成立,可推出n=k+1时命题成立.就得到此命题对所有自然数n均成立的结论.(本文中的自然数集n不包含0.若要包含0;则第一步应改成“验证n=0时某命题成立”).  相似文献   

12.
本给出多重完全二部图λKm,n存在Ck-因子分解的充分必要条件:(1)k=0(mod2),k≥4;(2)2m=2n≡(modk);(3)λm=λn≡0(mod2),其中当λ=1时m=n=k=6例外。  相似文献   

13.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难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观察一归纳一猜想一证明"思维模式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从有限到无限的认识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初步意识到自然数的"后继"特征.这两个方面从认识上讲都有一定的难度,在高考和数学联赛试卷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其证题程序如下: (1)(归纳奠基)验证n取第一个值n0时结论正确; (2)(归纳奠基)假设n=k(k∈N*,n≥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相似文献   

14.
秦振 《高中生》2010,(4):26-27
数学归纳法就是: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如果当凡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在假设当n=k(k∈N^*,k南≥n0)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成立,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命题对n取第一个值后面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问题 试比较以下三对数的大小 :(1) 2 0 0 3 2 0 0 4与 2 0 0 42 0 0 3 ;(2 )log2 0 0 3 2 0 0 4与log2 0 0 42 0 0 5 ;(3 ) 1+ 12 0 0 32 0 0 3 与 1+ 12 0 0 42 0 0 4.赏析 (1) 第一对数的大小比较 ,可以转化为比较nn+1与 (n + 1) n(n∈N ,n≥ 3 )的大小 ,实际上 ,有结论nn+1>(n+ 1) n,其中n∈N ,n≥ 3 .证明有以下方法供参考 .证法 1 凡是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 ,都可以考虑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该结论也一样 .(i)当n=3时 ,3 4 =81>43 =64成立 ;(ii)假设n =k ,k≥ 3时 ,kk+1>(k + 1) k成立 ,则当n =k+ 1时 ,有(k+ 1) k+2(k + 2 ) k+1=(k +…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课本数学第三册所介绍的数学归纳法又可称为第一数学归纳法,它是证明关于自然数命题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对于某些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它却是无能为力的。为此有必要引入第二数学归纳法:对于自然数的命题,如果(1)能验证n=1时命题正确;(2)假设所有的n≤k时命题正确,能推出n=k 1时命题也正确,那么此命题对于一切自然数都成立(证明略)。 在证明由相邻两个结果的正确性可推出第三个结果的正确性的自然数命题时,又可变通使用第二数学归纳法。这时应该(1)验证n=1,2时命题正确;(2)假设n=k-1,k时命题正确,由此推得n=k 1时也正确。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一个加强的Hardy不等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了如下权系数ω(k)的不等式:(ω(k)=√k∞∑n=kn2 n∑j=i 1/√j≤4(1-θ/√k)(k∈N)),这里,θ=(1-1/4∞∑n=1 1/n2 m∑k=1 1/√k)=0.13788928^+是最佳值.从而建立了一个加强的Hardy不等式(P=2).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1988年“中考”数学试题最后一题是:已知方程2x~2-5mx+3n=0两根之比为2:3,而方程x~2-2nx+8m=0两根相等(m、n是不为零的实数)。求证:k为任何实数时,方程mx~2+(n+k-1)x+(k+1)=0恒有实数根。  相似文献   

19.
设k,n∈N,利用^n∑i=0 x^i=x^n+1/x-1推出了^n∑i=0 i^k x^i=^n∑i=0 Si(k)(x-1)^i及Si^(k)=iSi^(k-1)+(i+1)Si+1^(k+1)(0≤i≤n),且si^(0)=s(n+1 i+1)(0≤i≤n)。获得了si(k)的两个不同表达式,由此得到了幂和的两个公式、两个系数公式及系数的若干性质,并给出求系数的两个C-语言程序。  相似文献   

20.
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其第一个步骤是验证当n=n0(n0∈N)时命题正确;第二个步骤是假设n=k(k≥n0,且k∈N时命题正确,进而推出n=k 1时命题也成立.其重点是在第二个步骤上,因此不少书本在作略证时往往只出现了n=k 1时的推理过程,这是为了节省篇幅.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第一个验证的步骤.现通过数例,说明如何正确完成第一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