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具体列出“天京事变启示录”“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到‘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共产党得天下与国民党失天下”“感悟青年毛泽东”4个案例,探讨运用“四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4种教学模式)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探索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方法,立足于实证。  相似文献   

2.
“天下”析     
<正> 对贾谊《过秦论》上篇中的“天下”二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在本篇里,作者把‘天下’和‘秦’基本上作为对立的两方来对待,‘天下’和‘山东’‘诸侯’‘六国’‘九国’的含义大致相同。”细读《过秦论》,我以为这个“大致相同”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给高中生上语文,有时讲点音韵知识是必要的.如:“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P245)《教参》译为“当时曹操的军队再加饥饿和瘟疫,死了的(有)一大半.”课文注释:“太半,大半.”“太”为什么会变“大”?又《苟子·富国》:“天下大而富.”译为“天下安定富足.”“大”是“泰”(平安,安定).原来“大”通“太”、“泰”.《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亦不作‘泰’.《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汉》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看来这三个字是初文(“大”)和后起字(“太”“泰”)的关系(古今字关系).这是从文字学角度的释义.  相似文献   

4.
露珠 《陕西教育》2005,(11):49-52
提起李冰冰—《天下无贼》中那个把一只小小的打火机玩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火爆女贼.大家不得不竖起大指拇。直夸“高!”其实。李冰冰对记者说:“真正‘高’的是我的父亲,在父亲深沉的爱和默默的陪伴下,我才会有今天的成功!”记者采访了李冰冰的父亲李彦明。倾听他教女成星的绝招。  相似文献   

5.
石达开是天国革命运动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之一。金田起义后不久,他被封为左军主将,永安建制时被封为翼王。在从广西到南京的进军中,石达开所部一直是开路先锋,同清军进行了无数次殊死决战,由于他的正确指挥,其军所向披靡,为太平军比较迅速地攻占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石达开在实际斗争中显现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天国和清军所公认。杨秀清对他“屡委以军事”,李秀成也认为石“文武备足,谋略甚深”。清军称他为“石敢当”,说其军“所至”,清兵“争避之”。左宗棠说:“石逆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出诸‘贼’之上,是‘贼’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  相似文献   

6.
高杨童蔡,四个奸臣第一回,话说宋徽宗皇帝政和年间,朝中宠信高杨童蔡,四个奸臣,以致天下大乱,黎民失业,百姓倒悬。……按:北宋末年,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六人擅权,贿赂公行,党羽满朝,当时称为“六贼”。《宋史·钦宗本纪》记载,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太学生陈东等上书,数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罪,谓之六贼,请诛之”。《宋史·陈东传》也称:“钦宗即位,(陈东)率其徒伏阙上书,论:‘今日之事,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朱勔结怨于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创开边隙,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可见,当时有“六贼”之称,而不说“四个奸臣”,而且高、杨不与焉。那末,为什么《金瓶梅》写作“四个奸臣”呢?原来,明代嘉靖年间,朝中也有严嵩、张瓒、郭勋、胡守中四个奸臣,称为“四凶”。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严嵩用事”篇云,嘉靖二十一年“冬十月,给事中童汉臣、伊敏生、喻时等再上疏论严嵩。巡按四川御史谢瑜上言:‘尧舜相继百四十年,诛四凶。而陛下数月之间,转移之顷,四凶已诛其二,如郭勋、胡守中。而其二则张瓒、严嵩是也。请陛下奋乾断,亟谴之,以快人心’。”这说明《金瓶梅》把北宋晚期的“六贼”故意改写为“四个奸臣”,正是借古讽今,影射嘉靖朝政事。特别是严嵩事迹与蔡京事迹有许多相似之处,参看《宋史·蔡京传》和《明史·严嵩传》可证。所以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金瓶梅》“指斥时事,如蔡京父子则指分宜”,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相似文献   

7.
《观潮》(九义教材第7册)是一篇优秀的写景之作.它开篇明义,揭示题旨:“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教学时可紧扣“奇观”,强化学生对奇观的感受,训练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相似文献   

8.
心中无贼     
电影《天下无贼》中,傻根始终坚信:天下无贼!——这种人性拘坚守,也许并不现实,但他发自内心,渴望和相信别人是好人——“心中无贼”,这种信任的力量,必会打动别人,亦能给自己带来以诚换诚的回报。  相似文献   

9.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10.
说“兀的”     
(一) “兀的”是诗词曲小说中常用的一个复音词。各家辞书,大都解释作“这”或“这个”。 黎锦熙主编《国音字典》:“兀的:犹言这个,如‘走!兀的贼囚’,《见元曲选》。”(见该书第22页)  相似文献   

11.
黄网官 《师道》2014,(7):98-99
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去读《学记》,可以省掉诸如“‘道’为何”“‘师严然后道尊’是否有理”的纠缠.专注于其对教学、对学生、对自己的意义可矣。笔者读《学记》,犹如顽童戏于河畔,捡一蚌壳而自乐.而“自乐”便是意义之一.  相似文献   

12.
姜佐楹同志在《归谬法与类比法的区别》(《语文学习》86.7)一文中,认为"鲁迅在《文学和出汗》中的'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也是用了归谬法".我认为不是,这里用的是类比论证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推知它们另一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鲁迅这段话的类比推理过程:已知:"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  相似文献   

13.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15.
在古诗词研究中,发现了对比、衬托之外的语言现象,我把它称为“对举”。要证明对举的存在,还得从对比说起。郑远汉《辞格辨异》概述“对比”的情况说,“‘对比’有的书叫‘对照’、‘映照’。修辞著作和教材差不多都作辞格收录了。《教材》说,‘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又引用了初中语文课本类似的  相似文献   

16.
读刘兰同志的《孔子的音乐评论》一文(载八二年第三期《昆明师院学报》),受益领深。但也产生了一点疑问,这里提出来与作者商讨。《孔子的音乐评论》中说:“所谓‘郑声’,是贬义词,古代虽有称其为‘郑卫之音’者,但绝无人称其为‘郑乐’者。”又说:“自古以来都称‘雅乐’,谁听见过称为‘雅声’的呢  相似文献   

17.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可议之处,兹提也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一戎衣”(一部009面)条注:“《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纣,又……汉郑玄注说衣读如‘殷’,即出兵伐殷的意思。一戎衣就是《书康诰》的‘殪戎殷’,  相似文献   

18.
是谁说的“天下无贼”.好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我便是一个贼.我偷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偷过关云长的侠肝义胆.偷过保尔.柯察金的顽强不屈.偷过鲁智深的粗犷豪放……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中,“散文”的概念是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的话:“‘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一般认为,这是“散文”这一概念的出处。散文的概念,还有与“韵文”(指诗)相对而言的意义。同样是《鹤林玉露》里说:“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  相似文献   

20.
严中润、陈德运老师《对顾炎武“天下”之意的误解》(《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3期)一文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出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分析后认为。“顾炎武所谓‘保天下者’应为保卫儒家纲常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