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汉代为例,探讨了边吏在疆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过程中,边疆地方官吏在其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边吏在古代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大致上可以从边疆行政建制的建立和完善、边疆地区社会稳定、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优秀的边吏可以实现王朝疆域的拓展,或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统治制度、汉文化的传播来密切边疆和内地的关系,进而巩固王朝的疆域;相反,昏庸的边吏则会引起边疆统治秩序的混乱,甚至导致王朝对边疆地区经营的失败,不得已而放弃对一些边疆地区的经营,由此而引起王朝疆域的缩小。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朝鲜之"西蕃观"脱胎于中国的华夷观念,但又不同于中国的华夷观念。"西蕃观"不是中国传统的以文化别华夷,只是以强硬手段控制朝鲜半岛,要求朝鲜半岛向日本朝贡。这种外在形式上的朝贡关系是"西蕃观"的主要核心内容,也是构成古代日本型华夷秩序的基石,基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是从强力控制性朝贡转变为正常性朝贡,最后又演变成观念性朝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一种特有的统治方式。它是在统一的国家内,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对其采用的一种符合本民族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自古以来,每一个王朝在草创时期,对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以"羁縻政策"为主。待到大局已定、国力殷实之后,便从稳定边疆局势的实际出发,设法推行边疆与内地一致的政治体制。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就是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四川边地的统治力度所采取的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它是国家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所采取的非常手段,带有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和亲"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规模之大,涉及民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的"和亲"中都是罕见的。本文在对唐代的"和亲"事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认为唐代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开发,不仅对唐王朝有利,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9,(1):23-30
通过文字的研究,结合汉代"强干弱枝"政策,"柔远能迩"应释为"使远人柔弱,使近人刚强",即安抚远方国族,使其柔顺,与中央王朝友好相处;使近处国族强壮,以拱卫中央王朝。西周金文和传世文献对"柔远能迩"的记载存在不同,金文强调统治者的"德"是实现"柔远能迩"的前提。金文和传世文献强调"柔远能迩"政策能够安定各邦,使蛮夷顺服、百姓受惠、周王安定,使神喜悦。在民族大变动的背景下,西周的统治者以"柔远能迩"为中心,结合法律手段和战争手段,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了有效治理,建立起稳固的邦国秩序,对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边郡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对于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稳固边疆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代西河郡为著名边郡,最早为战国时魏国夺取秦国黄河沿岸地而置.秦统一六国时,郡废,其地归秦.西汉武帝时复置,地在今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直至东汉末废,共存在300多年.其兴袁沿革,对当今边疆开发治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专题指导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还包括中国古代与亚、非、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等基本知识。 传说约4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构成了以后华夏族(汉族前身)的主干成分。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要充分注意有关民族史的内容,包括各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它们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复习时可采用空间方位与性质归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分东北、北、西北、西南、东南几个方位掌握边疆的民族分布和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发和管辖。然后,再按性质归类掌握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的和战关系。 论从史出。没有牢固的史实,就无法阐述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中国与亚洲诸国之间的宗藩关系是中国王朝内政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是封建君臣关系在外交上的投影与折射。它的基本轮廓肇始于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及藩服制度,其基本精神来源于春秋战国时的“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并最终从汉唐时期的“华夷秩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为了应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边疆形势复杂等现实情况,中央王朝从行政、军事、法律等多方面采取各种制度性措施,调整中央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治边思想和民族治理措施的成败得失对后世封建帝国处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性质,需要克服“开放—封闭”二元判断的局限,揭示政策的历史逻辑。华夷观念和天下秩序的绝对原则决定了海外贸易政策首先是“御夷狄”的取向,也使中国古代王朝不可能与海外诸国发展出国家间的对等贸易关系。中国与海外诸国互补性经济需求使海外贸易政策又有“通财用”的取向,且不断增强,从以物品消费需求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财政需求为主。宋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日益显现,亚洲海洋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内外动力,推动海洋贸易政策总体上不断走向开放、专门化和系统化。从汉唐到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始终是华夷理念和朝贡体制下的“御夷狄”和“通财用”,有量的增长而无质的变革。这一量的积累与船坚炮利的西方势力和不同国际关系规则的全球化浪潮交互作用,使清朝逐步改变既有轨道,被动接受新的体制和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藩属体制是对传统羁縻思想的超越,汉唐藩属观念和藩属体制所代表的华夷二元结构的"天下"秩序,不仅仅是一种想象,也是实际处理"中国"的国家与国际问题的制度和准则,更是理解中国疆域形成史、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巴菲尔德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上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游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文章主要对巴菲尔德在其名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所持的游牧帝国对中原王朝采取的边界战略和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进行概括,并介绍巴氏观点对研究中国边疆的启发和认识局限性,中原王朝内部的崩溃与游牧帝国的掠夺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治理政策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虽然两种治理政策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均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朝贡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王朝(中原王朝)同边疆民族、中华帝国同周边各国(藩属)之间互动的方式之一,在密切中央与边疆、中国与藩属邻国的关系方面作用显著。明朝前期1是整个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建立并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对整个明王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宋乡兵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长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消极战略。因为边防线过于绵长,禁军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有效地防御辽和西夏,以及对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族的袭扰,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特别在西北的宋夏边境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兵逐渐成为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军事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从边疆学学科属性入手,分析"民族国家"概念及其在"边疆学"构建中的重要性。如果以社会科学的方式构建"边疆学",本身意味着必须找到其研究的逻辑起点。而"民族国家"在国家发展形态上的理想类型意义以及在边界界定上的明晰性,决定了"民族国家"当是成为"边疆学"建构的逻辑起点。有必要将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也转移到"民族国家"这一框架下进行,既有助于学科的构建,也有利于边疆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现实需求,而且也不限制对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杜佑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是对唐初民族政策的继承;安史之乱后,杜佑重新思索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主张"严夷夏之别",提出:"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来则御之,去则备之"的边防政策,是对唐王朝所临困境的一种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9.
唐朝在总结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羁縻州府制度,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边疆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防,又照顾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利益,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