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是其重要基础。推进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优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环境和条件,必须重视推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应努力把新疆建设成结构合理、综合服务功能逐步优化的现代化教育、科技基地;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满足居民基本卫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面向中亚和欧洲国家的医疗服务;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能力;重视推进外部环境的改善,积极优化文化交流的社会条件,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社会事业共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完成党中央确定的两大历史任务,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法治新疆建设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推进法治新疆建设,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事业的顺利推进,必须积极优化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良好法治环境,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法治建设,强化保障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制度措施,努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提供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地方立法应积极完善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适应的法规,努力使法治成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哈萨克斯坦位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新疆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成为中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1992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已连续21年成为新疆最大的外贸伙伴.2013年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额占新疆进出总额的44.4%.“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双方的外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新疆具有优越的地缘、人文、政策等优势,但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外贸政策完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给新疆的机遇与挑战两方面进行分析,为新疆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更好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珏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479-479
丝绸之路的发展给新疆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极大的促进了新疆的对外开放和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访问中亚四国期间提出的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新疆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也取得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造福沿途的重大机遇。"青海道"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路,交通经济带是新丝路上新青海的新定位。积极建设新丝路上交通经济带的主要措施:积极争取进入国家规划,进一步夯实交通经济带基础设施;切实围绕新丝路交通经济带建设,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交通经济带的"增长极";积极推进交通经济带的城镇化进程,激发"成长三角区"活力。  相似文献   

7.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One Belt One Road,简称一带一路,OBOR)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在这一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世纪性系统大工程中,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卫生职业教育如何担当起应该担当的使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这一伟大的国际合作进程中做强自身,同时与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共同推进卫生职业教育和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谋划,并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势头日趋明显,东北地区有进一步下滑的趋势;南强北弱的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海上丝绸之路"国内段经济发展的势头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加快经济带建设;二是加快内陆和北方地区省级层面的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培育经济新动能;三是以绿色发展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快形成各经济带对外开放新格局;五是促进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经济内涵、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构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丝绸之路的双重意蕴。通过对打造现代版"丝绸之路"、中华文化融入"一带一路"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华文明融入之必然性。最后,通过对"一带一路"中华文化产业化推进、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机制建构、中华文明丝路辐射中心建构三方面的分析,提出增加"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元素与底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新疆也迎来了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难得的历史机遇.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国家从全局的高度对新疆的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历史机遇.建设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对新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新疆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思想内涵:文化交往主体是东方和西方、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不同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不同集团;文化交往内容包括价值观、文学艺术交流;文化交往方法包括对话、民众之间交流、学校之间的交流;文化交往要以宽容、尊重、平等为基础;池田大作"精神丝绸之路"思想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福建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应抓住机遇,发挥海洋渔业、闽籍侨商丰富的人脉资源、国际商业网络的优势,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全力构建一条面向东南亚国家、以经贸和文化为内容的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争取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凸显福建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以遗产廊道的方式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视觉建构的意义,讨论如何在一个涉及巨大的文化、历史跨度和地理、空间跨度的广大区域中恢复和保存历史的记忆,又如何使这些记忆在景观环境中作为景观意象呈现于世人,选择何种方式呈现。认为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在古代欧亚大陆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曾创造并保有独具特色的灿烂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影像人类学的观点,用视觉档案馆等特殊方式呈现这样一种复杂的文本遗存;需要建构一种大尺度的文化景观,承担起对地域历史文脉的吸收与整合,成为此地域区别和联系更大范围之文化与历史的坐标。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划分为理论探索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05年10月)和实施阶段(从2005年11月起)。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理论探索阶段的工作:1.丝绸之路的传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环境研究;2.文化路线的研究;3.丝绸之路申遗的方法学研究。实施阶段从2005年11月开始,作为系列申报的第一个群集,我们乐观地期望丝绸之路中国和中亚段的文化遗产能于201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贯穿甘肃省全境,敦煌、张掖等地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回鹘人,曾是丝绸之路的主宰者。漠北回鹘与吐蕃为争夺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甘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抢掠丝绸之路,其西夏政权灭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以终南山文化生态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终南山文化原生态、内生态与外生态,分析了其面临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势文化的冲击、经济环境的改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终南山文化生态保护与优化措施:需发挥终南山文化资源的优势,持"生态"之理念,以旅游为依托,与科技相融合,打造精品文化,加强教育与交流活动,促进终南山文化的创新与传播,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区域大合作创造有利的人文发展环境的同时使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久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新疆段发现的一些具有希腊、罗马文化特点的文化遗存进行举例说明,浅议了希腊、罗马文化在新疆地区的一些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在倡议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提炼出丝绸之路精神,其内涵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与党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比较,丝绸之路精神显示出文化底蕴的厚重性、时空地域的广阔性、鲜明的开放包容性、鲜活的原创性时代性等特点。丝绸之路精神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成果和指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丝绸之路精神。  相似文献   

19.
对于塔里木盆地的周围和河西走廊的古代丝绸之路所进行的现代探索考古发掘已经有一百多年左右的历史。许多国家都争先恐后的派遣考古专家,单独或结队地来到新疆,甘肃等地考察,并发掘这里的各种古代遗存,公开掠夺大批稀世的珍贵文物和罕有的历史文献。至今为止,已有相当一部分珍品被陆续公诸于世,其中有数量可观的一批是用会回鹘文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