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陕西作家长时间一直忽视都市写作.在对都市生活的叙事中,陕西作家出现了反城市化和反城镇化的倾向,这种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导致作家文化转型陷入了两难的悲剧困境.陕西青年作家的都市写作彰显个体意识与私人化的叙事方式,直面人在精神的苦痛中寻找精神家园的自我救赎,但是存在很大的不足.只有不被固有的都市写作模式所束缚,我们才有可能打破都市写作的困境,毕竟都市写作是一种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2.
以鲁迅作品为代表的乡土学写作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对于现代性叙事下中国命运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是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也是历史和化的。它不仅关系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关系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相似文献   

3.
拥有双重视野和多元文化体验的海外华文作家群体,创作中不乏对中国故事的书写和对中国经验的呈现,自由流动的写作姿态使张翎成为其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地理位置产生的审美距离以及中外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张翎以流动的叙事姿态游走于本土与世界、历史与现实之间。张翎在流动的视角和开放的叙事空间里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叙事经验,超越单一的文化身份,书写属于自己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了张洁小说写作在叙事学意义上的特点,即张洁的小说写作常运用女性的叙事视角观察,同时借用男性的叙事声音讲述,并从社会现实和作家写作,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写作理想等方面探讨了张洁小说具有该特点的原因,指出这些特点是张洁小说文本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在郑振铎30年代的小说中,神话和历史成为现实的隐喻,这种叙事策略与作家的良知形态有关,月性良知和日性良知是作家的两种叙事动力。在郑振铎与30年代主流作家的叙事行为之间存在着同构性。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走向终结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启动,中国作家的心中普遍涌起了一股将历史叙事纳入到文学叙事中的政治激情。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颂赞新社会、新政权,塑造革命英雄人物的宏大叙事文学便凸显为十七年时期的主流文学。十七年时期的一些作家主体在通过宏大叙事确证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实是“一种伟大变化的无形统一”过程中,又彰显出一种历史决定论思维。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长期处于一种集体主义或半集体主义的创作状态,受到来自意识形态、批评家和文学思潮、市场三个方面的宰制。在我看来,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20世纪文学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表明.那些我们今天依然谈论的文学经典无一不是对写作中“个人主义”的极端展示。中国的鲁迅、沈从文、张爱玲、萧红,国外的卡夫卡、胡安·鲁尔福、马尔克斯,他们的写作无疑都是个人主义的重大收获。在今天。我们谈中国经验.也是要找到它和个人之间的现实连接,将它落实到每个作家身上。因为世界的中心就在作家的内心和灵魂中,就在作家充满“个人主义”写作的笔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9.
程乃珊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在其《女儿经》创作中充分借助女性特质采用零聚焦叙事、私人空间叙述、网状叙事结构以及抒情化语言与方言沪语叙述了四个女人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成长和自我回归。这种认知和叙述方式,既源于作家的女性主体身份,亦源于当时的社会气氛。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出发,探析其叙事话语范式,综合《女儿经》自身文本与外在形式的研究,将有利于深入对程乃珊创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作品的叙事形态出发,从作家的现实处境、文化背景、写作姿态和精神困惑出发,揭示并剖析了邱华栋小说创作中潜存的男性叙事模式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赓续了福克纳等南方作家的叙事传统,流露出浓厚的空间意识,以及现实批判与历史反思意向。奥康纳以独特意象体系的建构和哥特色彩浓郁的叙事风格独步文坛,显示出浓厚的个人化写作风格。其创作中运用现实的空间叙事、寓意深厚的象征技法和陌生怪诞的哥特风格,反映了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2.
文学面对现实的两种姿态——以"底层叙事"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底层”成为一种“叙事”,说明文学已经形成一股思潮,而这在实质上是惯以社会良心自命的人文知识分子正被迫对他们生存其中的严重现实作出了反应。知识分子为弱势群体表达集体诉求以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的平衡稳定,有两种表诉方式:“为老百姓写作”和“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两类写作的主体有“知识分子”与“作家”之别。两种“底层叙事”的小说代表作有《那儿》、《负一层》、《锦衣玉食的生活》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跨界能手,冯唐的自媒体写作可谓观察70后作家的一个支点。基于肿胀而起的创作内驱力、精神内分泌式的文字繁殖,外加一点任情任性的才情,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冯唐青春叙事的写作范式。而与时俱进地玩转自媒体恰能让他肿胀的那喀索斯情结有效释放。只是当青春荷尔蒙的肿胀消失后,肿胀叙事能肿多久?文字能否在自媒体的信息繁殖中,走出自我重复的泥淖,建构叙事的历史景深?70后作家自我重复的叙事循环与自媒体写作自产自销的传播循环,是历史缺席后叙事失重的症候折射。作家叙事应如利刃,以个体的感觉经验与独到的美学修辞,锋利地切入时代的思想命脉,或表达深刻的内在分歧,或裸露隐匿的历史症候。  相似文献   

14.
本主要考察了三十年代后期深从小说创中出现的一种变化,即:湘相社会变化中的堕落趋势逐渐成为他关注和表现的中心,其体遂注入了更多的现实内容,抒情的笔政中也浸入了越来越多的现实讽刺。这和他原先充满牧歌情的乡土抒情小说相比,显示了沈从小说创作走向现实的倾向。对于这种变化的原因,本从现实的社会政治压力、作家的学观念和创作审美心理的变化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6.
女性写作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艺术创作取向,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坛乃至当代中国化领域的一道风景。女性作家不懈地对自我生命意识的叩问与求索及其她们写作的历史轨迹,已清晰地呈现在20世纪的学视域中。  相似文献   

17.
残雪在1986年的一系列作品,无论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突破,还是文本形式的颠覆,甚至作品意象的风格化和辨识度,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法则。在写作题材与作品主旨上有意疏离宏大叙事和主流意识形态。这种在创作上的非现实手法和思想内容上的独立精神个体呈现的宗旨,形成了在日后不断强化的"残雪式"风格。  相似文献   

18.
擅长乡土叙事、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部作家王新军寻求着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中篇小说《警察与美女》用略显俗套的标题阐释着严肃深刻的人生命题———“人到中年”的“取与予”和“常与变”。作家叙写着日常生活的琐细、庸常,透过这些“一地鸡毛”式的生活细节,人们体会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小说同时也实现了与当下现实的对接,诸如社会变革大潮中道德标准的规范或重建,拷问司法公正、呼吁政法队伍廉洁自律等都是小说里涉及到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9.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不是对历史、对现实生活原封不动的复制。学界对白居易《长恨歌》中一些问题的争论,从根本上来讲,是有些人忽视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根本。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应该遵循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基本规律,尊重创作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作家的创作心理,以求得到更接近作品内蕴、更符合作家创作意图的合情合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女性文学写作成绩斐然,从写作主题到创作艺术都有了新的突破.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探索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用多样化的手法特别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方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表现女性特有的性别体验,成为20世纪文学创作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她们的作品很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