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意图 1.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出自己的假没是需要一定地理知识的。比如要知道北京和纽约在地球上的位置等,因此,教材中出现了地球仪,建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对照地球仪弄清一些相关名词的意义,找到北京、纽约的位置等。这样做不仅为本课探究活动作了知识上的准备,也为下面几课,即《昼夜交替的解释》、《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是清晨还是黄昏》、  相似文献   

2.
《地球真的不动吗》是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六单元,是本册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围绕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展开认识活动,分别承担了对原因、对结果等进行”猜想与假设”的二级目标的训练任务,力求达到“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本单元设计了两个活动标题,分别是《白天与黑夜》、《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材引领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李瑞芹 《科学课》2010,(2):38-39
教学分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  相似文献   

6.
教学分析 《寻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旨在通过“食物品尝会”这一活动的导入,引起学生对餐桌上常见到的食物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阅读、整理、筛选,来验证猜想。  相似文献   

7.
《力在哪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由于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这一课的重点是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而这个探究活动必须在学生建立相对运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地球自转、相对运动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教师教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搞满堂灌,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模棱两可。另外,现在科普类书籍琳琅满目,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得到和谐发展,即让探究活动为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习时区图,从时区图中进一步认识谁先迎来黎明的时差关系,为此我做了下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教学分析 本课与《可以一模一样吗》一课组成《生命现象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表达与交流是本节课探究能力训练的要点,引导学生观察与交流、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是探究活动的难点。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学生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又有许多的困惑和好奇。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分析本课与《可以一模一样吗》一课组成《生命现象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表达与交流是本节课探究能力训练的要点,引导学生观察与交流、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是探究活动的难点。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学生  相似文献   

11.
蒋云娟 《科学课》2013,(6):32-33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几课“研究化学变化及观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的探究活动。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发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2.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1):36-38
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本单元围绕“吃”的话题设计了《我们吃什么》、《食物中的营养》、《一次奇妙的旅行》、《祝你胃口好》四个步步深入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13.
余涛  陈永玲 《科学课》2009,(1):38-39
教材分析;本单元为“综合探究活动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单元的第二课。在第一课,学生通过阅读科学日记,回顾生活中关于采光的问题,分组开始了对采光设计的研究,制定了研究计划。本课则是在前一节课实验计划的基础上,开始研究行动,探索采光不足的原因,并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分析《探究燃烧之谜》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二级目标训练是在《蜡烛会熄灭吗》一课引导学生学习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让学生独立设  相似文献   

15.
唐冲 《科学课》2009,(3):26-27
本课是《磁》单元的内容——《磁铁的力量》第一课时。本课以磁铁的性质为线索,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哪种情况吸得多?磁铁的什么部位吸引力最强?磁极的指向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我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决定在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及活动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按照鄂教版《科学》教材的总体安排,六年级以“地球与宇宙”为主体内容开展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我们居住的星球》是六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主题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的重要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要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是由大部分水域和小部分陆地构成的,还要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和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并有意识地建立“地球档案”,  相似文献   

17.
蔡敏胜  何建东 《科学课》2008,(11):30-31
本课是三年级《探访生物王国》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来认识生命和生物。学生对生命和生物的了解在头脑中已有一定的模型,但这种科学前概念是零碎和不经意的、感性的。在这节课中,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分析 《浮力》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五课。本课主要由"物体的浮与沉"和"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吗"两部分组成,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有关浮力的问题,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验到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发现者的自豪感,使其感受到科学探究是无穷无尽的。对照科学课程标准,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  相似文献   

19.
沈青  胡婴 《湖北教育》2003,(15):8-9
本课是新世纪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观察、探究身体各部位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了解自己身体,理解身体各部位是一个和谐共融的整体,都需要我们的爱护。初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20.
刘慧萍 《内蒙古教育》2003,(4):15-15,45
本课是辽海出版社的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第二单元《新家生活》的主题活动二。专家来我区辅导时,编委成员裴丽华老师以这课为例作了引路课。而后我们照例作了尝试。从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定位:“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的活动是这样设计的:分两课时完成。(连续)第一课时紧扣本课的活动目标,教师从学生中搜集活动资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齐答)喜欢!师:说说你们都知道有哪些游戏?生1:有老鹰抓小鸡。生2:有投沙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