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是对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进行的金融层面上的战略分析,为我国施行"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决策基础。《"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的作者来自中国金融四十人论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朝日新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崔雯王亚玲 《视听》2018,(11):162-163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7):58-64
本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的"一带一路"形象,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建构的背后存在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从2017年7月1日到2018年9月30日,《俄新社》有210条新闻涉及"一带一路",报道量虽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时政类新闻占主体,经济类新闻排第二位。《俄新社》在报道"一带一路"时,基本上能够秉持公正的立场和客观的态度,绝大部分报道在情感上属于中立或正面,但也有少量负面报道。中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俄新社》的一大报道热点。《俄新社》在新闻稿中会使用龙来代指中国,在涉及"一带一路"新闻里提到的国家和相应频率,反映了当前俄罗斯在外交领域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构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区,西藏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也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CTB)《圣地西藏》"Holy Tibet"英语外宣报道带来新的机遇。《圣地西藏》应该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进行英语外宣报道,为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7.
对于重大突发事件,各国及各媒体所采用的报道框架均有不同,本文以"3·8马航失踪事件"为例,着重分析《中国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在事件发生后一周内的信息源、报道框架及新闻基调的使用,发现两者报道主要以正面基调为主,当中《中国日报》较多采用政府信息源,并积极关注事件进展,而《新海峡时报》则以评论及人情味框架为主,反映了其避重就轻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出版》2017,(9):12-12
《"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王义桅著定价:42.00元本书重在回答"一带一路"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以宏观的手笔、深邃的思维、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现中国的担当。《"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王义桅著定价:40.00元本书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通俗解读"一带一路"的著作。全书从宏观视角、理论层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人们关于"一带一路"的疑问和误解做了解释和纠正,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周边外交、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等机遇做了精辟论述,对与机遇并存的地缘、安全、经济、道德、法律等风险做了辩证解读。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各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政治立场及变化过程清晰地反映在相关报道中。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斯里兰卡成为国内外媒体和中国学者的关注对象。但目前通过斯里兰卡媒体报道解读斯国内对"一带一路"态度的研究甚少。本文借助Reisigl&Ruth Wodak(马丁·西格尔&露丝·沃达克)历史语篇分析(Histor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DHA)工具,分析斯里兰卡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明确斯国内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和政治立场,为推进我国针对斯里兰卡"一带一路"外宣及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起点,该国媒体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对相关事件高度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Kazpravda》) 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来源、报道量、报道主题、体裁、立场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采用政策宣传框架和绩效展示框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与流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在当代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不相匹配,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还存在错误解读的背景下,正确高效的新闻报道方式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人民日报》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从故事化叙事的全新视角进行剖析,归纳其内在的报道规律,发现相较于以往"高大全"式的报道方式,《人民日报》在其故事化叙事中有诸多可取之处,也有尚可改进的空间。笔者为此提出建议性策略,以期为今后的战略性报道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叶虎 《东南传播》2018,(7):83-8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步入务实合作阶段,中国高铁已成为这一倡议的强大助推器。文章以2014年泰国批准高铁项目的新闻报道为例,选取泰国华文媒体《星暹日报》和英国主流媒体《卫报》(The Guardian)(网站)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运用批评性话语理论,从词汇选择和使用、信源和引语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予以分析,并对《星暹日报》的报道进行角色反思,以期对海外华文媒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共创繁荣》公益广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之际播出,意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以《一带一路共创繁荣》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从整合传播营销和跨文化传播两个维度对该公益广告的内容创作及传播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一带一路"倡议下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闻要求客观、准确、及时,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记者和媒体的观点、态度。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关于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闻语篇为语料,利用ROST新闻分析工具进行词频统计,并就词频的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研究发现,语料在词汇和语境的层面都传递出了积极含义,使用了大量正向积极的态度词汇,传达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彰显了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主席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如何在"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中,更有效地促进"民心相通",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责任。由于不同国家在参与程度、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各有不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核心理念与实践的理解也不同,因而观点和态度也多种多样。怎样客观公正地报道"一带一路"?怎样与持误解、怀疑甚至反对观点的对象讨论"一带一路"的积极内涵?本文以对外传播和跨文化沟通的视角,探讨我国新闻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日报》是我国最重要的英文报纸。把它的新闻标题与国内汉文版报纸的新闻标题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前者的特点是简明扼要、惜字如金,而后者则呈字数增多的趋势。本文以《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报道同一新闻的一些标题为例,简要分析一下《中国日报》标题的特点及其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一、《中国日报》(以下简称“中”)标题突出标一件而不是多件新闻事实例如:(中国共产)党将提高党员素质《人民日报》(以下简称“人”)  相似文献   

18.
李琳 《今传媒》2017,25(11)
本文以越南《人民报网》广西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分析法,探讨越南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和构建"广西形象".研究发现,越南《人民报网》主要报道越桂合作交流的积极内容,新闻报道态度呈正面,在传递本国价值倾向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广西形象.文章指出,越南主流媒体对广西的报道遵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逻辑;"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借助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地方政府在次区域合作中的作为和成果,有助于中国"一带一路"话语建构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下电视传媒对外传播力构建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策划实施的大型人文历史穿越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为研究案例,从历史文化层面入手,对《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一带一路"传播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价值理念的文化认同是"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基础。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创新传播方式,以"电视+"为契机,主动实施"融战略",努力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关切,转变传播观念和传播语态,逐渐建立"你说—他听—他信"的新型传播模式,不断提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公信力,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张家翰  朱丹红 《东南传播》2021,(10):141-144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案,如何更好地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相关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问题,央视纪录片《一带一路》以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获得良好的口碑.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为视角,从物理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三方面,分析《一带一路》中的空间叙事思路及其深层内涵.研究得出《一带一路》所用的空间并置的叙事手法以及"一体三面"的空间叙事逻辑,以期对未来"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领域中,空间线索下纪录片的创作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