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戎 《出版参考》2015,(3):14-15
质检人员辨错的方法多种多样,怀疑之法实不应该被忽略。常怀质疑之心,既能查出错误,更能学到知识,可说对图书质检工作有益无弊。说到怀疑,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四人帮"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但那是他们为达到篡党夺权目的而采用的一种阴谋手段,而本文所讨论的"怀疑"是为了探真求实、还可能的差错于本来面目之举,是一种学术行为,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就是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2.
米戎 《出版参考》2015,(2):14-15
说到怀疑,人们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四人帮”的“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但那是他们为达到篡党夺权目的而采用的一种阴谋手段,而本文所讨论的“怀疑”是为了探真求实、还可能的差错于本来面目之举,是一种学术行为,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就是实事求是. 质检工作离不开思维、思考,这恐怕是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怀疑”一定会是思维、思考中的一个元素,是其活动进行的一个引子、一个诱因.心有疑虑了,大脑就一定要被调动起来,继而引出思维活动.这样看来,怀疑之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质检查错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自定义的怀疑法恐怕不应被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3.
金钊同志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4.
今年九月间,我台新闻组在编委会领导下,集中地进行了一次改进文风的工作。在作法上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大力揭发“病情”;第二步是分析研究,找出“病根”;第三步是边整顿、边改进。在改进文风中,我们采取了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先从检查、揭发入手,用人人检查稿件和专职干部检查稿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座谈鸣放、贴大字报和展览稿件(包括写得好的文章和写得不好的文章),做到了人人揭发,个个动手,大张旗鼓。这一阶段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摸清文风  相似文献   

5.
从三月七日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响应党的号召,投入了双反运动.教师、同学们除了用大字报揭发各种浪费外,还组织突击队(组),四处搜罗被浪费的物品,举办反浪费展览会.在容易看到的问题提得差不多之后,党总支马上提出,让运动再深入一步,开动脑筋"抱大西瓜"——找我校、我系最大的浪费.教学是个"西瓜园",而红与专的问题是西瓜园中的"大西瓜".这时,在"小问题提完,大问题提透"的口号下,展开了"抱大西瓜"的比赛.二年级三班提出:进了"西瓜园"更要加劲干!苦战一夜,经过反复算账,研究,共提出了20多个在教与学方面的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问题."抱大西瓜"需要有决心,开动脑筋.同学们有的四处访问、调查,有的几个人  相似文献   

6.
我们学习了山西日报支部工作的经验,办了三块墙报,一曰"东风"、一曰"红与专"、一曰"上游",作为党支部的机关报.为了互相竞赛,互相促进,委托三个专业部的党小组主办,每周一期.我们的墙报是在整风运动和四比竞赛的基础上,由写大字报发展起来的.创办以来,已显示了它的极大的作用.墙报推动了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在以揭发批判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潘复生为中心的整风运动中,支部运用墙报推动了这个斗争.有的查根据、找事实来批判潘复生的反动本质;有的同志联系对报  相似文献   

7.
2003普利策奖继续守望暗礁险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江 《传媒》2003,(6):62-63
美国新闻巨擘普利策有句名言:"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及时发出警告."自他捐资设立的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颁奖以来,虽然其间经历了世界大战和"9·11"恐怖袭击等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事件的洗礼,环境守望和揭发丑闻的传统始终是这一美国最高新闻奖乃至美国新闻界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数字出版要想真正实现赢利,关键在于出版单位要抵挡住各种诱惑,埋头苦练"内功".所谓"内功",就是坚持打造优质内容资源的同时不断丰富与完善内容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用户参与性不断加强,出现了海量的用户创作内容,但海量的信息也给准确定位到专业性,系统性的内容带来不小的难度,而其可信度也往往让人怀疑,不自觉地将其当作"快餐文化"进行浅阅谯即便是大众类内容,要真的能吸引人阅读进而还会愿意付费阅读,没有良好的策划和组织落实也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电子大字报”有别于真正体现民意诉求、揭露社会问题的那些网贴,释放出的完全是消极的传播效应,所引发的社会危害不容忽视.”电子大字报”与“文革”中流传的“大字报”并无直接关联,但从实际现象上看,其诋毁性质、暴力色彩和社会危害甚至更胜于后者.“电子大字报”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对于“电子大字报”现象的蔓延趋势,政府、行业、发布者和受众这四个层面都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才能营造出一个绿色清新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的“成功等于4000万”的理论,不过是这个时代精神趣味的一种折射。如今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财富的时代,追求财富,获得财富,不仅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动机,而且它也成为了社会的一种价值标准,不只物质的成果要用财富做标准,即使是精神的东西也要用财富去衡量,财富的标准似乎正在决定一切,主宰一切。自然也就不奇怪,董藩为什么要告诫他的学生,40岁时要拥有4000万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人本理念,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 近日,点击一些省市新闻网站的"民生"平台,感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各有特色,值得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的“成功等于4000万”的理论,不过是这个时代精神趣味的一种折射。如今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财富的时代,追求财富,获得财富,不仅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思想和行为的动机,而且它也成为了社会的一种价值标准,不只物质的成果要用财富做标准,即使是精神的东西也要用财富去衡量,财富的标准似乎正在决定一切,主宰一切。自然也就不奇怪,董藩为什么要告诫他的学生,40岁时要拥有4000万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美国进步主义时代广告业的职业化过程及其与报刊业之间社会互动关系的重建.这一重建,使得广告业从原先备受怀疑的矛盾角色转变为对报刊的新闻生产与文化追求具有结构性影响的"主人",黑幕揭发运动的停滞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结构性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束草根:"业务指导"的重要性不必再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既然"业务指导"那么重要,那么"业务指导"是不是专业呢?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就是这样重要的工作,在档案专业上并没有名分.<档案学词典>中没有这个术语,<档案管理学>论著中没有对它的论述研究.工作难做使业务指导人员沦为"雇佣工".这让人怀疑"业务指导"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15.
何为亲民性?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办报"的新闻思想可谓是其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办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延伸,它所蕴涵的"群众内容、群众形式、群众写作、群众评价",既是其基本要求又是其本质追求.其中,所谓"群众内容",说的是报纸内容一定要与群众生活紧密关联,报纸的内容要反映人民利益、人民的工作,生活和斗争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新闻报道中最大量、最生动、最有价值的东西,报纸要为群众说话.  相似文献   

16.
“内容为王”是传媒界最为人熟知的从业理念,其提出者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曾这样阐述:“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道理简单而明晰,“观众真正想看的还是那些在传送系统上播放的东西,而不是电视台和传送设备本身”。“内容为王”在西方的媒介经营法则中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媒体的生存和竞争能力被认为主要是依靠传播内容而非传播媒介,内容建设上的成败直接决定整个经营战略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7.
菁园发刊词     
南菁小学在不幸的国难期间呱呱堕[坠]地,到了现在,因为经过一切抚育提携它的人们的努力,终于有了一周岁了.在这样荒漠的山国中,至细微的一点事件发生,也会打破了寂静,掀起一层嘈杂的声浪来.我们的南菁,既然是突然地成立了,自然引起社会的绝大注意,于是由注意而怀疑,由怀疑而发生了许多批评.  相似文献   

18.
检举与揭发     
吉林省检察院反贪局原局长姜德志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总结:“往往检举得最主动的是情人,揭发得最坚决的是小兄弟。”说实在的,读这样的报道,很难让人有“正义得到伸张”的感觉,原因之一是,“检举揭发”的手段与动机似乎都与“正义”在道德意义上相去甚远。自古以来,人们对熟人,尤其是亲朋家人之间告发、揭发、检举、举报的道义价值就存有怀疑和不信任,因此总是设法在“好的”和“坏的”揭发之间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9.
金钊同志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6):116-116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20.
张亚杰 《档案天地》2006,(4):26-27,17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印发了《五一六通知》。5月25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部书记聂元梓等7人.在饭厅墙上贴出了题为《宋硕、陆平、彭瑕云在文化大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大字报引起了中央高层的特别关注。6月2日,《人民日报》以《北京大学七同志一张大字报揭穿一个大阴谋》为标题。全文刊登了这张大字报。从而.一张大字报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成为“文革”中一道特殊的“风景”,“文革”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