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客家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趋势明显,客家籍与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与地区差异,客家籍大学生有着更强的成就动机;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男性化者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双性化者次之,未分化者最低。社会、学校、家庭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弘扬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对5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所有维度(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上,性别的主效应都不显著,而性别角色类型的主效应都显著。大学生中,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创造性倾向的各维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玲  王雄雄 《高等理科教育》2005,29(5):23-27,64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SCL-90量表,对随机分层抽取的四所不同类型的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双性化者心理健康最佳,其次为男性化、女性化以及未分化.结论:两维性别图式有其合理性,但传统的性别图式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双性化人格以其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水平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贝姆性别量表(BSRI),对浙江省745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别角色各类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的比例为75.5%,显著高于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2)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无显著差异。(3)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差异随年龄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女生更加男性化,朝向双性化发展;男生继续向男性化发展。基于此,应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双性化教育,大学生应接受抗压训练等教育。  相似文献   

5.
以赣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的46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9%:未分化占32.0%;女性化占17.3%;男性化占15.9%;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女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未分化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他类型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当代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了刘电芝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29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且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差异显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在不同年级上差异显著;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惩罚严厉在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上,未分化得分均显著低于其他水平。研究结论:(1)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主要是双性化和未分化。(2)独自子女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大四的女大学生得到的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更少;当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时,女大学生会得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而当父亲文化程度较低时,父亲会表现的更严厉。(3)性别角色为未分化的女大学生,会更少感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同时,她们会感受到父、母更多的拒绝否认以及其父亲会更加的严厉。  相似文献   

8.
将对美国高校200多名学生性别角色的调查结果与新近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常模结果对比分析发现: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中,双性化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未分化比例远低于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更优;中美男大学生性别角色无显著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美国女大学生差,尤其是理科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倒错现象严重;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无年级差异,大一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已趋于成熟,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随年级升高向优化方向发展,大学阶段是他们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深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而美国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并未引起孩子性别角色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了解师范生的性别角色类捌和职业兴趣特点以及性别角色类型对职业兴趣的影响,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职业兴趣测验法对150名被试考进行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性别角色类型依次是:双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和男性化;(2)职业兴趣类型依次为: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3)不同性别类型对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取向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学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不断地改变其性度取向,促进双性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时间使用模式不仅是学生日常经验的重要表征,也是本科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但时间使用并不单纯是学生理性选择问题,也受制于个人出身背景、组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群体间的异质性。本研究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2019年数据,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方法探讨我国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模式及内部异质性。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外时间使用呈现出“多面高手”“社交达人”和“校园隐士”三种模式;模式的形成受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影响;不同性别、家庭背景、院校类型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展现出了差异化的时间使用模式特性。时间使用模式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洞察大学生课外经验的典型组织样态;而群体间异质性的时间使用模式也表明了时间作为一项型构兼备结构性和能动性特征,对院校管理者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支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failure in procrastination. In addition, it also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rocrastination on affective well-being and academic life satisfaction.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 most obvious finding emerging from this study is that the absence or lack of self-regulation skills, as an indicator of underregulatio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crasti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ether procrastination is an underregulation or misregulation form of self-regulation failure,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students’ affective well-being. The contribu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ocialization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at lead to the readiness for education.Factors such as parental socialization,student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pre college normative pressures and influences,and non college refernce groups will be helpful in relating to rea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This information will help both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by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their college years.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和自尊量表(SES)对在校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未来取向程度较高,对未来有着良好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动;性别对大学生未来取向存在极其显著的影响,成长环境和本科院校层次对大学生未来取向没有影响;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性别、成长环境和本科院校层次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没有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First‐gener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ace challenging cross‐socioeconomic cultural transitions into college life. The authors compared first‐ and non‐first‐generat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support, posttraumatic stress,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n. First‐generation participants reported less social support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more single‐event traumatic stress, less life satisfaction, and marginally more depression symptomatology than non‐first‐generation participants, but significant generation–gender interactions showed first‐generation women doing worse and first‐generation men doing better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对38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大学生的专业承诺总体水平良好,且在性别、专业和年级上差异显著;二、大学生学习投入较高,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专业差异;三、大学生学习投入与专业承诺存在显著正相关。四、学习投入与解释专业承诺29%的变异,且回归系数显著。结论是:大学生学习投入能够有效预测专业承诺。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的职业型院校,从学校的办学模式,师资的队伍建设、学生的学科水平等方面来看,与本科院校有一定程度的区别。因此,有针对性地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进行实效性探索,对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multi-stage mixed-analysis study, the views of 437 Hispanic college students enrolled at two Hispanic-Serving Institutions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USA were obtained conce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middle-school teachers.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nstant comparison (qualitative phase), 38 themes were determined to be present in respon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middle-school teachers. Then, these themes (quantitative phase), quantified into an inter-respondent matrix that consisted of a series of 1s and 0s, were analy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participants differed in their themes as a function of gender, college status and first-generation/non-first-generation statu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present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and between first-generation and non-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mphases on effective middle-school teachers.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采用2×2的两因素实验设计及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以性别为调节变量,研究经济贫困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关系,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②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有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显著,即男贫困大学生的客观支持水平显著高于男非贫困大学生、女贫困大学生;③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无显著影响,且性别的调节效应也不显著;④经济贫困对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有显著影响,但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即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