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朱元璋蜕变原因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对朱元璋的影响。由于朱元璋有着贫苦的出身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和浅薄,才使得地主阶级很容易在其几乎荒芜的大脑沟回中播下封建思想的种子,最终使朱元璋成为地主阶级新的代理人。在朱元璋蜕变过程中,地主儒生竭力向他灌输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积极推动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劝说朱元璋团结、依靠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这样,朱元璋逐渐真正成为封建思想文化的虔诚信徒。  相似文献   

2.
正史之中的朱元璋形象写作存在涂脂抹粉现象,对朱元璋形象建构亦不例外。而在民间话语的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形象的民众记忆,少年时代的朱元璋是一个令人喜爱、聪明勇敢少年英雄形象;而这些少年英雄形象的塑造中无一例外地将朱元璋记忆成"真命天子",朱元璋的"文化造型"说明除文人与正典之外,老百姓同样参与了历史制作。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对孙武创作<孙子兵法>持怀疑态度,也对<孙子兵法>一些兵学理念持批评的态度,但他并未因此否定<孙子兵法>固有的兵学价值.朱元璋汲取孙子兵学思想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朱元璋评判<孙子兵法>作者,明显受时代的影响.他对<孙子兵法>的个人情结,显然受他身边爱好<孙子兵法>侍臣们的影响.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表现在治军与实战之上,这些层面都折射出朱元璋本人对<孙子兵法>兵学精髓思想的借鉴与应用.因此,<孙子兵法>是朱元璋军事思想成长的重要养分.  相似文献   

4.
1948年和1954年,毛泽东两次看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都批评吴晗尚未完全接受唯物史观。1954年,毛泽东直接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应该肯定,晚年应该写得好一点。1946年,吴晗着手写《朱元璋传》时,想借朱元璋骂蒋介石,所以对朱元璋的评价很难说都是客观的。1954年,吴晗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修改了含沙射影骂蒋介石的话。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在评价朱元璋时,有过这样一种看法:朱元璋自投奔起义之日起,“便是代表地主反元以重建汉族地主为主的封建政权”。如果实事求是地研究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和他渡江前在濠州红巾军中的作用,就可以说明对朱元璋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妥当的。一朱元璋的起义动机,往往是某些同志否定朱元璋的先声。他们认为朱元璋并非完全出身于能吃苦耐劳的职业农民,十七岁以后主要过的半劳动、半闲散的游民生活,沾染了浓厚的投机、狡诈等劣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既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又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无论是作为农民军的领袖,还是作为封建皇帝,其在历史上的功绩与地位均是不可抹杀与忽视的。以往研究朱元璋的文章极多,但对朱元璋重农政策产生的深远影响,似乎注意得不够,本文力图通过对朱元璋重农政策的研究,考察一下其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在地主士大夫的影响和熏陶下,更由于儒学最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而接受了孔孟之道并以之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文章在阐述了朱元璋尊孔读经、制礼作乐、宣扬仁义忠孝等以孔孟之道治国的主要内容以后,以翔实的史料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进行了辨析。认为严刑峻法只是朱元璋审时度势,通权达变,在特殊情况下才被采用,只是诗书礼乐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因为朱元璋使用了严刑峻法,就误认为他是以申商刑名法术治国,而不是以孔孟之道治国。“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对朱元璋的这一评价,无疑是很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著作也指出了朱元璋在政策制定、严刑峻法及性格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剑桥中国明代史》对朱元璋的认识与评价,集中反映了西方学者独特的视野和方法,值得我们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是位很引人关注的人物。明史学者吴晗写过《朱元璋传》,毛泽东对这部传记提过修改意见。朱元璋传奇的人生和独特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和用人的策略、专制的权术和威猛的治官,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一生嗜读史书,对《汉书》尤其爱好。这都缘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及其性格所致,通过探讨其汉史情结的表现,进而发掘他这种嗜好对明代政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家解释政权合法性和政权更替合理性的重要理论。范晔的正统观念非常强烈,左右着他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如他对东汉前后其它诸多政权贬斥,对东汉衰亡的反思,但着力点在于确立东汉的合法地位。无论体系结构,还是语言,《后汉书》都突出了东汉纲举天下、总揽一代的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13.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蔡邕修史著述的志向,直接来源于他的家教和师承影响。他性格中纯真、坦诚的一面,也在这些交往中得到体现。作为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东汉向晋魏时代过渡的代表性人物。考查他的交游活动,有助于了解汉末士林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针对汉代的社会经济问题所提出的很多经济思想特别是调节贫富的思想十分宝贵,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多地方被后代思想想家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两汉时段,出现一个独特的理论内容———屈骚批评,即诸多学者对屈原及其《离骚》创作,各抒己见,发表评论,做出思想和学术意义上的价值评判,客观上呈现出批评与反批评的论辩态势,形成了较早的学术探讨热点。其中的学理与情趣饶有兴味,反映了汉代先贤的政治思想、文艺观念与生命意识,值得当下学人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班氏家族是西汉末年迁居安陵县的。班固继承父亲班彪的遗愿,从东汉明帝永平初年开始在安陵编撰《汉书》。班固在安陵所写的《幽通赋》是其家族盛衰的陈述,更是他发愤著述的誓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汉代博戏与赌博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赌博与博戏活动在汉代十分盛行,上自宫廷百官,下至民间里巷,许多人都迷恋于此。汉代博戏方法相当丰富,除传统的投箸和投毙外,还产生了一些棋类等变种,是中国古代博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博戏兼有赌与戏的双重性质,与今天的赌博活动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画像石是一种独特的墓室墙壁装饰艺术,可以称之为"石刻的壁画"。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别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既受当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反映着这些问题,特别是汉代冶铁技术和铁器生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绝大部分在此时已达到成熟程度,这些在汉画像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汉代的冶铁技术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