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輝的<陳寅恪詩箋釋>快要出版了,他約我寫幾句話.因為我這些年也在作一點義寧陳氏的研究,又提前看過此書的初稿,這才壯起膽子答應下來.想說三個問題.  相似文献   

2.
于光遠 《中国文化》2006,(1):187-194
前些日子《萬象》上發表了我的一篇《曹汝霖是我的親戚》,今天再來寫一篇“曹雪芹是我的校友”。姓曹的同我有緣。下過我和這兩個姓曹的的“社 會關係”,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曹汝霖是近代人, 從時間上我能與他接觸,我下到一歲的時候,母親告 訴我,曹汝霖還抱過我一次呢。他是我的親戚,這一  相似文献   

3.
一、何處大觀園? 我這兩年在北京,住在積水潭西,地名唤作"小西天"的地方.由積水潭往城裏走,不遠處就是總稱為什刹海的西海、後海、前海.這三海,連接了北海、中海、南海,是貫通北京城的水脉.  相似文献   

4.
正一2002年,我從外地調入清華大學任敎。當我接手第一批學生的時候,我就從敎學檔案中認識了張少。那年他不到20歲,但他作爲中文系學生,卻已經有過在國外進行鋼琴巡演的經歷。這是讓我感到吃驚的。上了幾堂課,我發現,他的興趣遠不止於音樂;毋寧說,他更關注的是圖像。這段時間我主要講授先秦時期的中國文學。爲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我把講課內容放得比較寬,比如第一課講東亞大陸的  相似文献   

5.
正我們是一個有文化經典的民族,這是一種幸運。因爲這意味着,不管進入什麼時代,我們都可以從這些經典這取深度理解自身與世界的啓示,這取存在的力量與勇氣。但是,這同時也意味着我們背負着一個使命,那就是在每個時代都需要去重新理解、會通這些經典,以使每個時代的精神生活能夠維持在應有的高度上,幷在此基礎上繼續提高。於是,如何閱讀這些經典,也就是一個値得討論的問題。人類文明越發達,書的種類也就越多。但是,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節過後,我到印度德里大學作學術訪 問。這是我第三次到印度。第一次是1963年,帶着一片無知去蜻蜓點水。第二次是2001年,應印度文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2015,(2):232-235
魯迅自述:“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①這就是他祖父周介孚所歷的被定了“斬監侯”罪名的浙江“科場案”,致使他“家裹還有四五十畝水田”的家產,變賣得“幾乎什麽也没有了”。說來正可謂歷史的巧合。這一年,長於魯迅四歲的王國維(1877-1927),剛於上年(十六歲)考中秀才,首次趕上了在杭州舉行的“鄉試”,并且經由他父親王乃譽的日記,爲我  相似文献   

8.
正六十多年來,中國藝術史硏究在西方取得了空前的發展。我的朋友方聞先生則在這一發展中一直扮演着開創性的功能:他寫出了無數的專書和論文,不但觀點新穎、資料豐富,而且方法精密,因而在這一領域中發揮了長期的影響。我非常高興,他的論著現在已系統地譯成漢文;他們必將引起廣大中國讀者群的深厚興趣,是可以預卜的。方先生的輝煌成就不是偶然得來的,我願意先就平時彼此交往之所知,對他成學的背景,略作介紹。  相似文献   

9.
舒蕪 《中国文化》2007,(3):216-219
母親教我尊重女性,不是言教是身教.她是不幸的女性,平凡的女性,可是女性的尊嚴在她身上閃閃發光.我是她唯一的兒子,完全在她的這道光的照耀煦育下成長,不可能不尊重女性.……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這次研討會在法國巴黎召開,這讓我想起讓一皮埃雨·里烏(Jean-Pierre Rioux)和讓一弗朗索瓦·西里内利(Jean-Francois Sirinelli)注編四卷本《法國文化史》中的一段输述。在這部書第一卷第二章的一開頭,作者追問:"(法國的)人们究竟在哪個時代停止了講拉丁語?"這一有關語言史的問題引出了重要的文化史話题。按照這部文化史的叙述,正是因爲法語取代拉丁語,知識陪層取代貴族陪層,用法語表達的新文化(如說唱、演出、文學)改變了中世糸己的舊傅統,才奠定了法國這個民族國  相似文献   

11.
(一) 《馬一浮全集》即將出版,該書的主編吴光教授約我寫篇序,實在不敢當,但出於對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應了.我必須說明,這篇“序”只是我學習馬一浮先生著作的一篇學習心得.  相似文献   

12.
陳寶箴1895年9月12日(光緒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散原《行狀》記為八月,疑指接到諭旨的時間或舉約數)被任命為湖南巡撫。這一年他六十四歲,經驗與學問與歷練早已超出這一職務所需要的種種條件。實際上他得到這一職務的時間未免太遲。陳三立這一年也已經四十二歲了。當時正是甲午戰敗之際,朝野沸騰,要求變  相似文献   

13.
閒讀錢鍾書先生的《小說識小》,为先生的博學所傾倒。文中曾謂:劉後村詩文好用本朝故事,王漁洋、趙甌北皆誹議之。按《後村大全集》卷四十三《釋老六言十首》之第四云:“取經煩猴行者,吟詩輸鶴阿師。”此詩前尚有七絕一首:亦用二事作對。《西遊記》事見南宋詩中,當自後村始。由绥先生的這一段話,引出了我想寫的這篇文章來。 劉後村者,南宋詩人劉克莊(公元1187—1269年)也。劉氏係福建莆田人,曾當到龍圖閣學士的大官。錢先生指摘的這首詩,全首是: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很有奇情與才氣,使人忍不住要多談兩句. 龔鵬程兄就是這樣的人物. 認識鵬程兄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但比較常接觸也是近三年而已.可以説,這三年我對他才真正的認識,但也説不上了解.我不願意説了解,是因爲鵬程兄未必同意有人真正了解他,論奇情與才氣,只是外顯部分,所謂"叔度汪汪,深不可測",鵬程兄既廣博且捷慧,用筆如舌,斐然成章,有誰敢説懂他全部的學問!  相似文献   

15.
本來今春何公要到香港來講學,他的門生故舊把一切都已經安排好,後來忽然聽和他相熟的梁其姿教授(我的外甥)說,他決定遵醫囑取消講學,不來了.這是少有的改變,我聞訊頗爲不安,於是打電話去問候.  相似文献   

16.
我今天的講題是:《作為藝術家的魯迅》。應該說這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有趣的題目。但我卻不是一個合適的報告人。因為我不懂藝術,對這個題目必要涉及的美術、音樂、書法、電影,都是外行;而我年齡已大,精力又分散,不可能補課,作更深入的研究。但我又覺得這個問題很大,關係着我們對魯迅的認識,卻為許多人所忽視,因此,有必要作一點呼吁。今天的演講,就衹能出一個題目,講一堆材料,介紹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起一個宣傳的作用。如果在座的諸位聽了我的講演,覺得有興趣,又對我的說明不滿意,不滿足,自己動手來研究,我的目的就達到了:這是名副其實的“抛磚引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經由中西哲學的宏觀對比,指出華人文化傳統所重視的在“生生之德”,是“天地人交與參贊而成的總體”,而强調人與世界的相互迎向下,而着重在真存實感的根源性感通,而其内聖外王的架構,亦須得置於此來理解。這一生生之德的傳統,它强調的是“我與你”,這樣的主體互動感通、和合爲一。相對而言,西方文化主流傳統所重視的是經由一“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對於客觀對象的確認,人之做爲理性的動物,經由“我與你”這樣的存在樣式,而開啓其主智的傳統:再者,作者指出西方神秘主義傳統和中國的生息感通的傳統雖亦有其可會通處,但因爲理性的樣式不同,其中亦自有其異同。又西方近代哲學自笛卡兒(R.Descartes)標識出“我思故我在”以來,便轉而形成一外顯的理智主義傳統,這可以説是西方現代性的起源。經由對比性的思考,我們可以衡定中國哲學中的人文主義和西方哲學中的人本主義之異同。最後,作者指出“覺知”是從“意識之前”到“意識所及”的過程,“覺知”不只涉及於方法論,而且是存有論的問題;吾人經由“覺知”,穿破表象、進到實象,即此實象即是本體。如此之覺知,是一根源性的、實存的、感通的契入,這便是生生之德、存在的道德真實感的“仁”。...  相似文献   

18.
一我觀察到的西方某些學者研究"中國學"的三個新視點 中國學術思想要走向世界,也許應對"海外中國學"有所瞭解.最近閱讀了一些這方面的材料,有些想法,很想和大家討論.  相似文献   

19.
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應該看作中國文化的命運問題。在世界文明一體化的潮流中,中國現代化的被動性質始終隱含着中國文化的危機訊息,正視并走出這一危機,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應該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危機呢?這一問題,上一世紀的許多思想家,曾經進行過許多的探索;在王國維的“境界”說中,也內含着對于這一問題的深刻表述。本文就王國維對這一問題的反省作一梳理,希望能有所討論。  相似文献   

20.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歷史與文學名著,有關此書的注釋與白話翻譯近年已經出過下少,但我多年以來所想像的更詳盡、更具有多方面研究資料的那種本子還是沒有,因此我在幾位志同道合者的幫助下用了十多年的功夫嘗試着完成了這 部五百五十多萬字的《史記箋證》。有關這部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