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2.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4月2日报道,英国一些医院的医生对于濒临死亡的老年病人不是实施抢救,而是取消对他们的治疗,加速他们的死亡,目的竟是为了腾出床位,接待其他病人,完全违反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这见不得人的医院丑闻是一位28岁、名叫丽塔·帕尔的初级医生向该报披露的。在病房工作的第一个月,一位高级医生命令她撤销对一个89岁的中风病人的治疗。高级医生对她说:“我们需要病床,停止对他的治疗。”停止治疗后,到晚上老人出现呼吸短促,不久就死了。还有一次,一位90岁高龄的糖尿病人在一位护士说了“她早晚会死的”话后,被剥夺了基本的药物治疗。另一位  相似文献   

3.
勤能补拙     
我调到县委通讯站这些年里,有2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我主要是努力做到“六勤”。一、耳勤。许多新闻线索是“听”来的。今年2月,我听阜余乡政府的同志讲,即将到省委党校学习的乡党委书记,把自费100多元订的报刊送给敬老院。我随即下乡采访。采访中,又听到了乡党委书记重视老龄工作的事。我和乡里的同志合写了《书记临行前的礼物》一稿,被《盐阜大众报》刊用。我到县医院看病人,听患者们说,内、外科两个名叫李益的医生,对病人认真负责,像亲人。经采访,写出了通讯《同名同心“大小李”》被多家报纸刊用。  相似文献   

4.
过去看大病,病人及其家属往往要请医生吃饭、给医生送“红包”。如今,南京市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了。那么,南京病人为何不再成为医院、医生宰割的“鱼肉”呢?  相似文献   

5.
童年趣事     
那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神秘地对我说:“媛媛,妈妈是医生,你在学校里不管干什么事情,妈妈都能从显微镜里面看见。所以你上课不能乱讲话、做小动作。不然,妈妈看见了,回家一定要批评你。”从那之后,我变得特别小心。上课认认真真地听讲,下课小心翼翼地玩儿,总害怕做错了什么事,会被妈妈从显微镜里看见。我虽然害怕,但又十分好奇,总想看看显微镜里是不是真能看到学校里发生的事,便吵着让妈妈带我到医院去“领略”一下显微镜的神奇功能,妈妈被我吵得没法子,只好答应了。国庆节放假期间,妈妈刚好值班,我就跟她到了…  相似文献   

6.
我是做报纸工作的,一听说中共牡丹江市委第一书记巴风同志十分重视读报用报,便怀着急切的心情去访问他。巴风同志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是挂在墙上的一排报纸。翻开几份看看,版面上有的文章标题旁画着圈圈,有的内容段落打着杠杠,有的报纸巳被剪掉一块。谈话一开始,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同志就风趣地说:“你是‘生产者’,我是‘消费者’,今天是产销双方见面。”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他  相似文献   

7.
去医院看病,一些患者会遇到这种情况:医生听了病情陈述后,不问青红皂白,动不动就让病人去拍片、检验,看了有关检验报告后,医生就开处方让病人抓药,至于什么病,为什么要花大量费用去检查、吃药,医生一概不讲,开的病历、处方字迹犹如天书,无法辨认,询问上面的内容,医生会很不耐烦地说是专业术语,病人没必要知道。碰到这种现象,许多病人只能忍气吞声,谁叫自己不是学医的呢?而南京市一位市民率先打破了这种“我为鱼肉,人为刀俎”的局面,将书写“天书”病历的医生告上了法庭,要求其履行医生责职,重新书写病历,赔偿乱检查的相关费用。他的要求法院…  相似文献   

8.
业余通讯员时常有人感叹说:“写新闻如同猜谜语,谁知道哪口饭吃上了膘”。也有人常常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满有把握要被采用的稿件未被采用,而随随便便写的稿件反而一箭中的。而我的《人死何须二进“宫”》(获1987年全国地市州报好新闻二等奖)获奖却是“有意插柳柳成荫”的。说是有意插柳,即我写些稿的念头由来已久,毫不夸张地说,这篇稿至少在我头脑里酝酿了两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在基层,虽然难以遇到“大记者”、“名记者”光顾,但是,省、市、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每年我却要接待不下十来个.可以肯定地说,我所接待的记者中,有的思想敏锐,有的务实求真,有的勤奋刻苦,有的公正廉明.他们都不愧为党的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一神圣的称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原《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光羊老师,更是叫我难以忘记的一名好记者.1994年9月中旬的一天,镇党政办公室通知我,说是湖北日报一名记者来镇里采访,要我代表镇里陪同他“全程采访”.待我赶到镇里时,办公室的同志告知,记者已下榻在镇政府客室里.镇政府客室异常简陋,室中两床一桌,既无卫生间,也没有一台电视机,床是硬板床,桌是办公桌.我说:“怎么能把省报的记者安排到客室里住呢?”办公室的同志说,这记者坚持不住宾馆哩!办公室的同志把我领到客室,刚介绍完,光羊老师就一把拉住我的手,十分热情地说:“曾馆长,我打扰你了,实在对不起!我叫光羊,姓李,你就叫我李同志吧!”李记者一脸慈祥的笑容,头发花白,微胖的身体显得十分稳健.在办公室的同志离开客室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溽热难耐的午后,我来到位于淮海路陕西路口的徐汇区中心医院。在两面都是商店和挤挤挨挨的广告及鳞次栉比的招牌的夹持下,医院的门面显得有些局促,甚至很不显眼。也许,除了医院的医生、护士、工作人员,那些健康的脚步是不会拐进去的。在感觉健康的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这里是叙死扶伤的所在。 但是当我走进大门,感觉顿时不一样了。说得明了点就是没有一般医院的拥挤、喧闹和那股呛人的来苏味,迎门就是一幢22层高楼,大堂里宽敞明亮,次序井然。医务人员都彬彬有礼,有问必答,且都是轻声细语;病人们也都很安静,在诊室外静静地坐着,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拿张报纸慢慢读着,虽是病人,不见痛苦、焦躁,而是一脸的平和,原来,他们都是打听好了医生,  相似文献   

11.
十年内乱,四凶戮戕文化,肆意颠倒职业分工,例如在医院中强使医生当护士,护士当医生,并美其名为“接受工农再教育”。这种愚弄科学实则愚弄自己的愚昧政策虽已成历史陈迹,但其影响迄今尚未消失。有个图书馆的部门在讨论业务分工吋有人提出应按文化和业务水平分工,不应重复四人帮那套医生当护士、护士当医生的错误,竟招来了一些同志的不满:“我们当护士, 人家是医生,还  相似文献   

12.
传媒     
非典型肺炎这一飞来横祸,令全球经济和民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世界各地政府和民众全力抗疫之时,也有一些不和谐音出现。 台湾《中国时报》4月26日发表社论说:“我们为什么要照顾SARS病人?”这句话实际上是台北和平医院的少数医疗人员喊出来的。这家医院应被隔离的一位护士私自溜回高雄;该被隔离的几位医生、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一本名叫《中外名人治学的故事》的小册子中,看到了有关郭老的一段轶事。书中写了郭老曾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剧本《屈原》里的一句台词作了修改,并称帮他改动了一个字的那个人为“一字之师”。后来,我又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不少文章,也提及此事。令人奇怪的是,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文章竟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关于谁是郭老的“一字师”,说法就不一:有的文章说是饰演婵娟的张瑞芳,有的文章说是饰演钓者的张逸生。其次,原旬是什么,修改后的台词又是怎样,各篇文章的交代也大多各异:有的说,原句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有的说,原句是“你是个无耻的文人”,  相似文献   

14.
《商山红莲——优秀女共产党员徐升莲的无私奉献》一稿,在《陕西日报》1990年7月14日一版头条发表后,有的打电话,有的来信,有的面谈,言说:“徐升莲的事迹感人”、“通讯写活了”、“主人公立起来了”;一些老同行还说“此稿写法上有突破”。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赞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对记者的劳动的尊重和爱护而说的,不能在赞扬声中失去自知之明。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采写此稿  相似文献   

15.
人家都说孩子愁生不愁养。才不是呢!生孩子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我生孩子住院的时候,护士再三关照,去洗手问一定要按铃叫她。我向来不愿麻烦人,自己挺着大肚子挪进洗手间的路上,被查房的护士半路拦截,她吓唬我说:“当心生在马桶里!”我一听,反而乐了,原来孩子那么容易生出来呀,心理压力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6.
街头觅新闻     
近一两年里我常在街头转悠,所见所闻,感到有些事可以作为“新闻”的线索,就断断续续地采写了几十条这类的消息。播发后有的同志颇感兴趣,于是我回头将剪报翻阅一遍,从这段几乎全不自觉的新闻实践里,琢磨起我当记者走过的路。回想一位新闻界老前辈曾说过一段话:“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同时,又必须用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就能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段话对我采写“街头新闻”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3年初冬,我第一次到兰州采访。此前我只对这座西北古城有所耳闻,印象中是荒凉、古老、贫瘠,没有树的秃山,大风卷起的黄尘……岂料下了火车,眼前的兰洲竟与想象中的兰州有着如此不同——  相似文献   

17.
我写过一篇稿,赞扬村里共青团员义务为一家困难户打井的事迹,结尾写道:井打好了,流出了清泉水。“井主人紧紧地握住青年们的手,眼窝里淌下两行热泪”。稿子被采用了,可是在这句话的最后却添了这么一句:“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活着的雷锋啊!”井主人是个哑巴,竟让哑巴也说了话,看了叫人啼笑皆非。编辑处理稿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或者为了把事实交代清楚,增加一点文字说明,是必要的,但不能无中生有,随意添枝加叶。有的编辑修改稿子喜欢合理想象,使劲拔高。比如,见是舍己救人的,就写上“不要管我,救人要紧”;见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就写上“这是我  相似文献   

18.
上午做完课间操,我正准备回教室,刚走到楼梯中间,只见从楼上匆匆地跑下来一个人,我还没有来得及躲开,就被撞倒了,一直滚到楼下。我很生气,刚要开口骂他,他急忙把我扶起来,嘴里说着:“对不起。”不知为什么,我听了这话,就没有那么生气了,也不由自主地说:“没关系。”一场一触即发的吵骂,就这样无声无息了。我一边拍着灰尘,一边想“对不起”这三个字的作用还真不小哩。我们有的同学经常失礼不道歉,还无理搅三分,认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好汉。其实,同学之间没有啥大不了的矛盾,互相谦让点,啥事都好办。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对不起”与“没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内罗毕分社的同志告诉我,我于六月十四日写的“南非种族主义者的新暴行”(以下简称“南非暴行”)一稿被评为好稿,我还以为他们是说笑话呢。“南非暴行”稿被《人民日报》采用后,我曾对一些同志说,如果不是发生南非入侵博茨瓦纳这种带有世界性新闻的事件,我在这里写的稿子是很难上《人民日报》的。有的同志就开玩笑说:“你们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20.
元月中旬,我到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机关党委王书记。刚坐定,进来一位护士,她对王说:“快到游艺室去,要给你照像了。”因为服从医护人员管理是院方的规定,王书记去了。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嘴里还在小声嘟囔:“净搞假的!跟我一起下棋照像的那个病号是个文盲,连棋子都认不得,”几天后,在“本市新闻”的电视节目里,王书记专心致志地和一位病人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