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看了3次格瓦拉,并介绍了30个朋友去看。无论从感情上、理智上,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我不知道有些人为什么那样讨厌和害怕这出戏?甚至有些人连看也没看过就批判。  相似文献   

2.
李六乙在人艺呆了11年,独立导演的戏还只完成了3部。2000年他导演的《原野》,因过于大胆,离人艺的传统戏剧观念比较远,引起了很多争议,从此人艺就没有再启用他。去年李六乙一度想辞职去国家话剧院,人艺加以挽留,最后请欧阳山尊出而劝说,并请他今年导演新戏《北京人》,这才暂时留住了李六乙。  相似文献   

3.
去年.人艺复排经典老戏《屠夫》.七十多岁的朱旭等老演员使这部戏成为2005年人艺舞台的最亮点今年国庆期间.人艺又复排了另一部与《屠夫》齐名的老戏《哗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最近去西安,在朝阳剧场看秦腔荒诞戏《潘金莲》,偶遇一平素不大爱看戏的朋友。问他,为何对戏忽然有了兴趣?答曰:这出戏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不得不来看看啊! 他的话,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一本书、一部电影、一篇小说、一个人、  相似文献   

5.
3月14日,《切·格瓦拉》剧组从上海凯旋北京。连续四天的演出,场场座满。这出戏从去年四月到现在,票房取得骄人的成绩,恐怕是剧组想也想不到的事情。 在北京、在广州、在郑州,包括“重商主义”的上海人那里,这出戏都得到了广泛的反响。这是前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的功劳,更是编剧的功劳。因为在这出  相似文献   

6.
首轮演出一个月之内票房(包括预售)超过800万元,这在人艺演出历史上没有过。国庆献礼大戏《窝头会馆》集编剧刘恒、导演林兆华及人艺最中坚演员、舞美、灯光打造而成。举全团之力倾心而为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新领导张和平和人艺人“复兴”人艺的决心和野心。毋庸置疑,《窝头会馆》完成了票房的初步胜利,也给30年来新戏乏力的人艺注入了令人亢奋的新血,  相似文献   

7.
《切·格瓦拉》3月10日巡演到上海,兰馨大剧院爆满。从去年4月开始,这出戏先后征服北京、广州。上海演出后,它还要西进成都。 这出戏直指腐败、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提出了一个古老的命题:革命。语言极具鼓动、讽刺功能。一些观众因此而痴迷,另一些人几乎“愤然离席”。 这仅仅是表面的躁动。更深层次的冲突正借着这出戏而爆发,观点不同的市民、官员(包括他们的家属)表现各异。最激烈的是知识分子:在北京召开的两次研讨会成了“左”和“右”的辩论场。有人说,《切·格瓦拉》成了一场政治秀。 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思想领域并不像表面这样平静。  相似文献   

8.
业界观察     
《视听界》2004,(1)
《焦点访谈》焦点不再?http://www.sina.com.cn新浪>新浪传媒论坛作者:hyman99发表日期:2003-12-0813:11:54昨天闲着没事,看《焦点访谈》吧,我这一看不要紧,差点没晕菜了。这是《焦点访谈》吗,不是《艺术人生》改版了吧?难道我们的焦点没有了?《焦点访谈》也许有《焦点访谈》的难处,但既然办了,就要有始有终,要坚持到底,要不就别叫《焦点访谈》这个名字,对不起“用事实说话”这几个字。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9.
前些日子,碰到上海新闻界几位关心我的同行,他们不约而同地问我:“老王,你是不是去过美国了?”我在感到奇怪之余,如实回答:迄今为止,我从未去过美国。这些同志是在看了我在1985年9月27日《上海政协报》上发表的通讯《顾维钧在纽约》和我在1985年11月9日、19日民革《团结报》上发表的近四千字的长篇通讯《乡思缕缕情悠悠——老外交家顾维钧在纽约近事》之后,想到有些细节的描绘,象是作者采访过顾维钧本人,因此猜测我是否去过美国。 1985年10月,《文汇报》驻美记者张治平同志为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而写的纽约通讯中说,他曾多  相似文献   

10.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1.
去年11月16日,经济日报在二版《读者中来》专栏中,发表一篇来信,题目是《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这个“杀”字使我大吃一惊。“杀”字本该是这个“煞”。出此差错,是作者的水平低,还是编辑的疏忽?由此使我想起去生8月湖北一家晚报,在报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再结伉俪之事时,消息题目赫然为《赵侠燕再结伉俪》。大名鼎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怎么改名“赵侠燕”了?  相似文献   

12.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中旬,河北日报农村部记者郝斌生同志用大信封给我传来两个复印件:一是发表在10月12日《河北日报》三版头条位置的新闻访问记——《田头三盼》;一是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关于这篇报道的评介文章。实际上,在斌生没有寄来复印件之前,我就在《河北日报》上读过《田头三盼》了。这篇访问记在我脑海里留下很好的印象,当时就想写点感言,但由于其它原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北京《今日中国》杂志社创办了《小读者》,引起读者杂志社的异议,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跟风”和模仿。去年9月笔者去昆明参加全国书市时,在一个报摊上发现了《小读者》,可我一看目录页却大失所望,我既为《读者》感到惋惜,又佩服《小读者》始作俑者的“聪明”。不止于此,让我产生类似误解的还有宁夏某出版社主办的《少年读者》。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喜欢京剧.也许是受戏迷父亲的影响。我们爷俩都爱听马连良先生的戏.用现在时髦的词说,就是个“良粉”、“马迷”。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看戏,只要有马连良先生的戏。他都带我去看。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西单的老长安戏院.看的是马连良的《借东风》,马先生饰孔明,还有肖长华、叶盛兰等名角,可以说是大腕云集、星光灿烂。当天下着很大的雨.父亲带我坐的人力车.  相似文献   

16.
在CCTV空中剧院看了一场豫剧《朝阳沟》,我觉得那个小山村不但空气新鲜。文风和语言环境也没有污染。如果让我用一句大白话来表达。那就是戏剧是人写的。写人的;人演的,演人的;人看的,看人的;只有以人为本的戏和表现人间真善美的戏才是长盛不衰的道理。《朝阳沟》50年走红中原大地,唱响大江南北,老百姓百看不厌的秘笈。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职业尊严     
王晓明 《视听界》2005,(3):96-96
五一长假,没有出门凑热闹“,坐家一族”。好在,有网络,有DVD,有每天出版的报纸,有书,有杂志,时间甚至不够用。DVD新片《摩托日记》,描写的是阿根廷富家子弟切·格瓦拉年轻时横穿南美大陆,由此萌生了革命志向。正好跟作家出版社的《切·格瓦拉》对照着看。38年前牺牲的这位革命家,如今成了“酷”的代名词,是不同政治制度下的青年心中的图腾。格瓦拉头戴贝雷帽、身着军服、留着胡须、乱发披散、目光坚定而深邃的那张照片,散布于世界不同种族和信仰的年轻人之中,印制在T恤、海报、旗帜、工艺品之上,绘制在世界顶尖模特的内衣之上。激情,反叛…  相似文献   

18.
看了《新闻业务》第五期上马青同志提出的《这样代笔行吗?》一文,谈点个人看法:一、是否一切文章都可以由人代笔?我看都可以。许多人会说会讲不一定能写,代笔的人把他们要表达的话记下来,作为文章发表,这是应该的,合理的。工农兵在学习毛主席著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看过《小团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重看“张爱玲年表”。1948直至1954,一片空白,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作品;下一个空白,是1955到1958;然后三年两载,偶尔一篇半篇……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将自此萎谢了”——为失爱而放弃写作。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我明白了:战后,没人肯发表她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20.
“反馈”     
看过贵刊第38期关于格瓦拉的专题,感慨良多。 舞台剧“切·格瓦拉”演出后,在不少地方引起了激烈的论争。在我小时候那种环境,这种辩论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那位不屈的革命家最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要是他知道在他死后这么多年竟然有这么多人在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在追求什么?我想他一定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格瓦拉能引起人们的激烈辩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