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迅 《新闻爱好者》2005,(11):11-11
去中国大陆采访,与人交谈中.早就习惯了一些时髦用语: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别人请吃饭不叫请吃饭,叫“饭局”;追女孩子不叫追女孩子,叫“泡MM”;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如今不识流行用语,交谈时往往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不入流则被视作老土。  相似文献   

2.
去中国大陆采访,与人交谈中,早就习惯了一些时髦用语: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别人请吃饭不叫请吃饭,叫“饭局”;追女孩子不叫追女孩子,叫“泡M M”;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如今不识流行用语,交谈时往往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不入流则被视作老土。最近去北京和上海采访,又学会了一些时髦用语: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光当”;不满不叫不满,叫“靠”;吃不叫吃,叫“蹭”;丑女不叫丑女,叫“没女”……什么是“没女”?据说,这是从韩国传来的说法。今日中国人将没漂亮脸蛋、没苗条身材的女子称作“没女”。说“没女…  相似文献   

3.
不要自相矛盾王芙蓉在5月20日北京电视台《今晚我们相识》节目中,有位主持人介绍了时装潮流方面的知识,还特别有针对性地点出了时下追新潮中的一些“不雅观”的方面,其中有一点就是“在穿西服时保留袖曰的商标是不雅观的”。可是,在紧接着的《今晚有约》小栏目中(...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某村9位农民在8米深的井下维修机泵时,因吸入硫化氢中毒身亡。记者迅速赶往现场采访,就在稿件发向编辑部的同时,地方领导跟踪追击,迅速赶赴编辑部,千方百计阻止稿件发表。这类地方领导干部追稿之事还真不少。如果细细调查一下,哪家新闻单位的批评稿件没有被追回的经历?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这类名牌节目,被追稿的经历就更多了。归纳起来,地方领导如此追稿有两大特点:一是所追稿件必是批评报道;二是追稿者由下至上逐级追。至于“追”的方式,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直追式”:追稿者顺着记者的踪迹直追到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刘园丁 《中国广播》2006,(12):22-25,46
近年来,打造名牌栏目是广播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各地电台开办的新闻、财经、法制、文艺、娱乐、服务、谈话类名牌栏目可谓遍地开花。2004年,中国广电协会在各地电台评选名牌栏目的基础上,首次在全国范围评选推出了三十个“国”字号广播名牌栏目,进一步推动了各地打造名牌栏目的热情,一些融入了跨媒体、跨行业运作方式,结合了新技术、新形态制作理念的新栏目层出不穷,成为现有名牌栏目强有力的竞争者。然而,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级的名牌栏目,都已经从广告收入的变化和受众分流的趋势中感到了生存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相似文献   

6.
1989年12月初,我到蔡邓村采访。据县科协介绍,这个村的果树研究会在推广技术和为果农服务上,是一流的.县科协准备将这个研究会作为基层科技推广组织的典型上报省里,但在采访中,可能是这个协会的负责人口头表达能力较差,或是别的原因,总之,我很失望。回来后,我便来到县科协,说明了采访情况。科协负责人说:“咋能没特点?连县长都说蔡邓的背馍协会搞得好,你可能是没问到点子上!”我一愣,问:“背馍协会?咋叫个背馍协会呢?”他解释说:“就是为果农服务时,自己背着干粮,不在群众家里吃饭。”他这么一说,我倒来了兴趣,心  相似文献   

7.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8.
如今,“西方时装秀”的新闻,频频出现在电视上。据笔者统计,2月份某电视台一新闻栏目连续一周播出相关新闻,“米兰时装”“伦敦春季时装”“纽约某时装大师推出品牌时装”……本来,偶尔选播一两条“西方时装秀”新闻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新闻中连续七八天播出,着实有点“过头”了。时装是文化的一部分,过分推崇“西方时装秀”容易对观众的审美观形成特定的影响;况且,时装秀方面的资讯,完全可以放在时尚类节目中播出,没有必要放在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中播出。联想到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对本国文化的强力保护,笔者的这种担心恐怕不是没来由的…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注重以“老字号”、以名牌产品占领市场,他们靠的是名牌的质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信赖和凝聚力,也就是“名牌效应”.厂家运用名牌效应并不止于此,在确保名牌产品质量的同时.往往利用深入人心的“名牌”开发系列产品和新产品,以发展更大的市场.“名牌效应”是厂家、商家重要的竞争策略,至于消费者买不买帐,“名牌”能否让消费者长久倾心,关键取决于厂家对质量是否有绝对保证,一旦消费者发现产品的质量偏离了原来所认可的名牌,这名牌就会黯然失色,就会在竞争中败下阵去.当前,在电视主持人节目竞争中打“名人…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最近一段时间,一个叫刘海洋的名字被国内各大小媒体炒得沸沸扬扬。 首先,我想到的是,假如刘海洋不是清华大学在校学生,“伤熊事件”能有如此轰动效应吗?一个名牌学府的高材生做出如此低等的龌龊事,当然令人匪夷所思。这也许正是许多人借此大兴感慨的由头。“伤熊事件”发生后,刘海洋所在的电机系有时  相似文献   

11.
赵嘉兵 《青年记者》2006,(24):52-53
当今时代是个“品牌时代”.消费青睐名牌产品.企业争创名牌地位.“品牌”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角角落落。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改革深化。报纸、报业与经济领域的关联度日益提高。报业作为一项产业,报纸作为一种产品,同样面临着一个品牌形象的问题。创办名牌报纸.是吸引读、服务读、增强报纸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名牌报纸形象的树立可分为报人形象、报纸形象、报社形象三层次。  相似文献   

12.
我很少拍照,对新闻摄影评论素不涉猎。但看了199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二版辟栏刊登的新华社湖南分社摄影记者陈小鹰拍摄的《灾区追县长》(下文简称“追”)一组五张照片(如图),很有所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一吐为快。古往今来,在“追”字上作文章的,可谓多矣。君不见,《追韩信》、《追鱼记》、《追捕》(日本电影)等,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至于像陈小鹰新近推出的这组“追”的照片,也许是由于自己耳目闭塞,尚未见到,看后顿觉新鲜,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商潮中,竞争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各种商号和产品名称的角逐就是其中之一。君不见,大街小巷,商号林立,商品繁多。它们的名称一个赛过一个,“级别”一个比一个高:你叫“××王”,我叫“××大王”;你挂“××中心”牌子,我悬“××城”招牌;你叫“皇家俱乐部”,我叫“皇都娱乐城”……一个个八面威风,不可一世。这些见诸于街头巷尾的名称,笔者不想说三道四。遗憾的是,它却像流行病一样传染给了一些堂堂正正的新闻单位,他们在新闻报道和新闻广告中  相似文献   

14.
广播名牌栏目既有“注意力”又有“影响力”,是广播媒体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打造、维护名牌栏目过程中,应力避过分强调低层次的“注意力”,放弃更高层次的“影响力”追求。广播只有强化名牌栏目的影响力追求,才能紧跟时代,实现广播媒体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名店名牌,金陵金利来”,这是我们省有线电视台每天都要播出的一条广告词。每当看到这条广告,我总想,我们江苏的广播电视系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名牌”。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近几年图书出版有什么特点的话,我想,出版界同仁经常“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或者,说得难听点,干脆叫“赶时髦”、“追浪潮”、“凑热闹”的趋热现象,恐怕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吧! 武侠热、琼瑶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丛书热、纪实小说热……,哪怕是不怎么爱读书的,也能信口说出几个“热”来。去年下半年以来,出版界又接连出现了多种出书热点,现列举几种主要的:  相似文献   

17.
“卡奴”现高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世刚 《大观周刊》2006,(29):M0002-M0002,3
所谓“卡奴”,就是信用卡和现金卡的“奴隶”.他们因过度消费收不抵支而债台高筑。陷入以卡养卡的恶性循环,赚来的钱永远只能追着银行的利息跑。  相似文献   

18.
《生活》民中央电视台实施“名牌战略”于去年推出的4个重点新栏目中的一个,至今已办了100多期,广受观众欢迎.大凡名牌栏目的形成,都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符合名牌栏目生成、发展的内在规律,离不开栏目运作的时间(时)、空间(势)和方法(术)这三大基本因素,由时、势、术这三个缺一不可的点构成最佳状态的“金三角”.时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天时”占了首位.所谓的“应运而生”,亦即适逢其时,适应时代需要而生.在《生活》中,有一个小栏目叫《背景》。其实,《生活》这个大栏目的诞生,其本身也有个大背景。首先是党…  相似文献   

19.
广东要在20年内赶上亚洲“四小龙”(以下简称“追龙”),这是极为激励人心的历史重任。目前,广东的各行各业都在为“追龙”而制订规划、措施,满怀信心地为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而奋斗。广东的高校图书馆,必然也要投身于此役,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追龙”过程中,广东高校图书馆能够做到和应该做到的是什么呢?笔者拟在本文中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并试谈粗浅之见,敬请同行们指正,共同为完成“追龙”的历史性任务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