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地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2.
陈宏 《现代教学》2010,(3):62-62
一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细心处理有效生成呢?  相似文献   

3.
林婷 《数学教学研究》2008,27(11):30-33
教学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双重特性,对于优质高效这一目标导向来说,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实现教学有效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各有其重要意义.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运用“动态生成”的教育理念审视教学过程,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进行多个维度的预设,在动态实施的课堂中秉持兼容兼顾原则,使精心预设与动态生成互动共生、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陈力 《今日教育》2007,(4S):34-35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事先预备内容的落实.又有临时性资源的生成。这些临时生成的资源有的是对教学直接有利的.有的是属于无关信息.还有一些表面看不能直接利用,但如果经过挖掘、处理和转化.可能会取得“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为了促进有效教学的“发生”.教师除了课前精心预设外.还要在课堂上敏锐捕捉学生的信息,进行机智处理.使各种资源都能最大限度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捕捉学生的动态信息可以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生成”通常是指学生进入预设之后,由于教与学双向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6.
动态生成的课堂流光溢彩,姹紫嫣红,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也就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么,怎样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总有一屿“偶发事件”.如何激发和运用这屿教育事件.使课堂充满活力.生成不断,精彩不断?我们知道.“幸运只青睐有准备的大脑。”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需要具备新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预设.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机智。[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激活生物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逐步完善的。所谓“动态生成”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状态,比较重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动态生成”可以有效激活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以成就精彩课堂。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准确预设、灵活预设.还要适时地突破预设,保证课堂的有效生成,让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思考、发现,不断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课堂的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课堂由于生成性资源的动态加盟而灵性闪烁,个性飞扬。然而,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出于对动态生成的过分关注与宠爱,这样不但没有收获期待的精彩纷呈,反而导致文本失落,课堂失控,教学游离目标,“生成”最终也沦为“无成”的尴尬境地,由此可见,对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进行有效的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杨鑫 《中学教学参考》2010,(17):100-100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科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它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动态生成”信息。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将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将促成课堂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李敏 《吉林教育》2009,(7):24-25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在“意外生成”中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个体,课前预设时,教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在教学过程设计上要为学生主动参与和自由思考留足“弹性时空”,并预设应对策略,使预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张力”,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为了在课堂中的有效“生成”,但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进行及时的记录、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再预设”提供帮助,而且可以为其他教师作借鉴,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  相似文献   

16.
曹晨 《宁夏教育》2013,(2):31-3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这在无形中打破了原有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中。生成,绝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基于高质量的预设。生成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大树一样,预设则为其根。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随时捕捉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育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搭建自由的思创平台,为教师展示教学艺术提供契机,我尝试了如下的实践与探索: 1.实施动态的弹性教案设计——创设动态生成“空间站”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  相似文献   

18.
生成教学是指在多种预设情况下,关注师生的动态合理的课堂需求,师生一起或动态地达成预设性目标,或动态地进行当堂设计达成生成性目标。任何淡化"预设"的生成教学观念都是不完善的,把意外生成性资源作为生成教学的唯一追求亦是不尽合理的。教学中要从预设、生成、评估三方面来探讨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并积极运用,从而发展师生的个性与潜能,使课堂具有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9.
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激发科学课堂生命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生成的。不是预设的;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即非预设性生成。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资源,将促进课堂活跃,激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叉展现了课堂的真宴性,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开放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