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宁 《青年记者》2010,(6):36-36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形象作为一国的“名片”,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之中国在外交事务中逐渐成熟,中国的国家形象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我国在一些突发性事件中的表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健康、负责的大国形象。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国家形象依然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危机,比较典型的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的歪曲报道。  相似文献   

2.
国际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丽 《青年记者》2007,(14):19-20
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国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主要通道,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中近年来关于中国环境的报道的归纳,分析中国环境的国际形象,国际环境报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重塑中国国家环境形象。  相似文献   

3.
杨瑶 《声屏世界》2016,(3):14-16
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累计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年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数据分析以及总理的回答应对,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国两家有代表性的报纸《人民日报》、《文汇报》的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考察它们在有关日本、韩国报道中所建构的两国形象.主要发现有:政治是关于两国报道的重中之重;最为突出的特殊议题是中日之间的战争历史认识问题和中韩之间的“朝核”问题;媒体的报道基本达到了客观公正的要求;但媒体对于日韩两国建构的框架有很大区别,前者倾向于“对立者”、“可疑者”,后者倾向于“合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大众的认知结构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经济信息因其公共性与客观性更易成为对外传播的突破口,中国经济形象也由之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考量。对70个中国主要贸易国的涉华经济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国际媒体塑造了不断扩张且充满风险的中国经济形象;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双重视角考察其塑造机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与他国的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是影响国际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显著因素;进一步探索中国经济形象的现实影响,发现媒体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有效提升了该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但其影响受到报道褒贬度的负向调节。国际媒体建构了对中国经济封闭而同质的想象空间,从而造成了在中国经济形象的传播链条中存在“发展悖论”“物理和心理距离悖论”及“声誉内部替代悖论”等多重张力,以此引发对国家形象可供性的多维反思。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媒体的涉华报道是全球新闻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加以认识和理解的重要依据.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借助国力、语言和文化的优势,长期以来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如有学者在评价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新闻机构CNN时所说的:“(它)不仅是一个全球性的媒体品牌,更是国际政治赛场上的一个强大的参与者.”以CNN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已经成为“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信息环境中,媒体培养并影响着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媒体对新闻素材的目的性选择和解码方式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南德意志报》为研究对象,对该报2016年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和话语分析,在此基础上勾勒该报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9.
魏然  蒋晶 《国际新闻界》2015,(2):142-167
中国形象为何?西方媒体如何在常规报道中描绘中国这一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审视关于中国(包括上海)的报道。具体地,本研究通过2013年西方媒体相关议题报道的数量、显著性等方面来考察其第一层和第二层的议程建构。研究揭示了有关中国的媒体议程和有关上海的媒体议程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精英媒体的商业报道在塑造中国形象上的议程设置作用,这阐明西方媒体中的动态议程设置过程。更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西方媒体试图平衡对中国的正面和负面评价,而把媒体注意力引向世界舞台。最后,文章在文化和软实力,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的背景下对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近10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通过对国内外主流媒体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与自我认知中的国家形象存在较大缺口:与国内报道塑造的追求“合作”和“共赢”的形象相比,西方舆论中的中国则是“强大与落后”、“力量与威胁”并存的复杂体。针对这一认知差距,文章提出了中方应主动把握话语权,擅于运用话语策略等建构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许光 《青年记者》2016,(18):66-67
美国学者雷默曾在《淡色中国》中指出,“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国际上享有的声望与国家形象没有相应地变化.一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肆意“妖魔化”中国,令我国国家形象蒙尘;另一方面,我国大众媒体“宣传腔”太浓,过分强调媒体的宣传、教化功能,传播媒体“合塑”的“高大上”国家形象差强人意,其话语方式、报道理念、叙事模式难以被国际社会认可,国家形象“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集中观察国外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报道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政府也以此为契机采取措施树立正面国家形象。本文对德国大众化报纸《图片报》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作了主题词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德国媒体报道特色,认为中国政府和媒体应根据奥运会前后国外媒体的报道来整合国家形象传播,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路璐 《新闻世界》2011,(6):250-251
中美两国在国际格局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两国国家关系的变化,彼此间媒体对对方的报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影响着本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也成为了反应两国关系的一面镜子。美国在中国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报道内容上的改变,也不仅仅是报道思想的变迁,更是中国在处理美国问题中的战略思维发生转变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国家修辞,是以国家为修辞主体,具有构建国家形象、处理国家事务、解决国际争端的作用.①而新闻转播是国家修辞的重要表现形式.官方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更能凸显国家修辞策略的运用.香港“占中”事件吸引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中青月度舆情指数》(2014年10月)中,“占中”排名第17位.本文以人民网主站(含《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占中”的报道为例,考察国家修辞策略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阿拉伯国家是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伙伴,然而“一带一路”议题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中呈现出何种主题分布,其话语建构策略如何等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半岛电视台英文网为个案,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方法,语料库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对该媒体自2014-2021年关于“一带一路”的154篇文字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半岛英文网报道中的“一带一路”呈现出总体负面的形象。“国家领导人”“基础设施建设”“中外国际关系”三个议题最受关注,但部分报道存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过于强调冲突的报道倾向阻碍了半岛英文网对于“一带一路”正面效益的客观认识。研究认为,中国媒体应当基于“和平新闻”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庞琴 《新闻爱好者》2007,(12):27-28
简介 尽管中国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一直是中美两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中国整体形象和美国媒体对某些具体事件的报道。对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各不同社会群体的形象(包括中国女性形象)的研究却很少。本文研究美国新闻媒体中的中国女性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刘祥平  许芊芊 《新闻知识》2023,(1):48-54+94
本研究基于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型,以《华尔街日报》2000年至2019年有关中国对外援助的112则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华尔街日报》通过对关键词的选择,同时利用主位推进模式、霸权野心的预设和隐秘表达观点的话语互文,虚构出中国利用对外援助称霸世界的国家形象。报道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从“不值一提”变为“机会主义”再到“野心勃勃”的变化,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折射出,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受到意识操纵,他塑形象的建构过程彰显西方媒体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8.
马凯俊 《新闻世界》2011,(11):205-206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中“失语”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尤其是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从国家话语权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层面,对我国媒体近十年来对突发事件对外报道中所积累的经验,略做回顾、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是世界了解中国立场,倾听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渗透在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传递着不同的思想与价值观念。面对西方媒体对华报道制造的偏颇舆论与误解,中国对外报道策略的转变对国家形象的树立及传播真实的中国有着重要意义。从国家意识形态角度看我国对外报道的定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的是阶级和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所谓国家意识形态是作为某个社会共同体或国家的意识形态。它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共同体成员或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反映,它通  相似文献   

20.
李斌 《青年记者》2017,(26):73-74
近20年来,我国的国家形象传播开始了从单向至双向的转变.1995年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确立,使“向世界说明中国”①取代“向世界宣传中国”成为对外传播的指导理念,传播国家形象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充分发挥出主流新闻媒体的话语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路径.从2012年开始,新华社相继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开设统一的官方账号,②成为新华社海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其扩大全球影响、创新对外报道形式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新华社在推特上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展示出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