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乔延胜 《考试周刊》2010,(6):217-218
对于孩子.他们渴望深层次的理解与关爱,耐心聆听学生的真情倾诉,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自控自强,让他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艰难的日子里,老师在与我同行……爱,只有缘自内心、毫无矫饰的爱,才会使你走进一个个特殊的心灵,解读一个个特殊的故事;责任,处于对家庭和社会的一份特殊的责任,有义务引领那些受伤的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让他们心灵的荒漠重现绿洲。为家庭和社会消除那些隐在的无形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情商”,表达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来压力,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一个人的成功 20%归于智商, 80%取决于情商。培养学生情商要想取得最佳效果,学校必须与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如果学校与家庭缺乏沟通,对学生的情商培养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再富不能富孩子   商家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的钱比女人的钱更好赚。”于是许多商家纷纷将目光瞄准儿童用品这个“金矿”。各类诱惑儿童消费欲望的广告铺天盖地。在学生的逻辑里,电视上出现的那些好吃好喝好玩的,就是给他们准备的,而对那些家长而言…  相似文献   

3.
“微”教育     
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出现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一方面又给他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他们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挑战他们的能力。这导致一种适应性——在焦虑的时候,父母清晰的规则会减轻他们的混乱感,而无聊的时候,他们可以寻求变化。 ——匈牙利裔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创造力产生于焦虑与无聊之间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接触了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心理问题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是家庭造就了一些不和谐的学生和孩子,所以,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个很难掌握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分寸,把握尺度。马卡连柯曾说:“不管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都要把握好尺度。”因此,家长要培养自己的分寸感。  相似文献   

5.
每当想到中国的教育,我们就会想起中国的农民。“我们的农民几乎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就得让孩子接受教育——教育,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为了供孩子上学,他们可以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如果我们举国上下都能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都能有农民对教育的那样一种认识,都像他们那样舍得投入,我们的教育早就上去了,中国现代化的速度至少可以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6.
提到给孩子立家规,我的朋友们能举出的例子很多: 尊敬长辈、整洁有序、勤俭节约……但是,又常能听到他们的抱怨:孩子难管。他们还总结说:好孩子是天生的,咱们这样的孩子费多大劲儿也没用。看来,在一些人眼里,孩子天生有别,家规“见人行事”。那么,好的家规为什么会见人行事,对一些孩子失灵呢?我想到自己从前也曾身陷其中,现在终于能够超脱出来,便十分希望能从我的反思中,提供一些启示给那些困惑于此的父母朋友:家规失灵,不是孩子天生有别,乃是家庭的气氛不同。我儿子四岁多的时候,迷上了下棋,我们送他学习国际象棋,那是他上的第一个兴趣班。…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妇女地位的提高及价值观的嬗变,我国近几年的离婚率逐年递增,校园里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思想方面、穿衣打扮方面和言谈举止中,常常会有别于其他孩子惯有的表现。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导致有的孩子心理孤僻、有的孩子行为偏激,甚至还会有个别孩子走上犯罪的歧途。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总是特别关注班里那些特殊家庭的孩子,细致地观察他们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二、难以管教的孩子是些什么人难以管教的孩子之所以难以管教 ,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根本不爱他们 ,不对他们进行管教。他们之所以不好管教 ,是由于许多其他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他们本身的原因)。那些完全不理解他们 ,从不为他们做点事情的人们不管青红皂白 ,通通把他们归入难以管教的孩子之列。殊不知难以管教这四个字上面是应该加引号的。现在人们所说的难以管教的孩子 ,既指那些不好管理的孩子 ,也指缺乏教养或行为有偏差的儿童。这几类孩子有某种共同之处 ,但我们不应在他们之间划等号。难以管教的孩子 ,就是那些我们无法叫他们听话的孩子 ,…  相似文献   

9.
方艳  朱曦 《课外阅读》2011,(2):108-108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把焦点放到了教育公平上,虽然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不少人只是着眼于外在方面,认为让穷孩子能够上到城市里的那些好学校甚至是贵族学校就是实现了教育公平。其实即使有的“穷学生”有机会上到了一些好的学校,在表面上是和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公平了,但其实他们的心理上还承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压力,当他们在学校里出现太多的与众不同时,他们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公平。  相似文献   

10.
有人作过这样的一个比喻:父母就是守护孩子的天使,他们的翅膀永远庇护着那个娇小的生命,直到小天使长出翅膀,越飞越高。这个比喻说出了父母与孩子这种守护与被守护的关系。如果再广而言之,在整个社会里,大人们就是守护未成年人的天使,那么,我们的责任又何在?被我们守护的那些小天使们,能否一个个展翅飞翔呢?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教育》2003,(12):107-108
现在的许多家长都以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督促他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疼爱,最好的教育。其实,对孩子的爱和教育,还应该有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的话:“聪明的父母,不但知道给子女提供生活之资和学习条件,而且也激励他们通过和种劳动来培养他们对家庭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灵里才会充满创造性的智慧、对人生的热爱和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2.
石太明 《陕西教育》2005,(10):61-61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儿童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从而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一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俸罚学生的规矩.  相似文献   

13.
教育微博圈     
李玉柱 《教育》2014,(3):19-19
@孙云晓:既然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那么,该让他们体验什么呢?我想,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青少年非常需要体验和比较多元文化,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学会和谐相处。一个孩子如果有机会与异国他乡的孩子共同生活,就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同一个孩子究竟为什么在学校和家里会判若两人?按理说,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他们化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老师少。可是总有一些家长教育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或事与愿违。我想这恐怕与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关系吧!带着这样的疑虑,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家长,并和学生谈了谈心,从中获得了  相似文献   

15.
黄文亮 《考试周刊》2012,(75):180-180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道:“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偏偏是那些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这种极大的效果反差强烈地警戒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们必须正视他们,了解他们,研究他们,用我们满腔的爱唤醒他们,激励他们,用感情、责任激励他们,让这些含苞待放的祖国花朵如沐春风,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十余年的班主任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特别关注这些“学困生”的转化问题,对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也作了尝试和探索。一、形成原因(一)叛逆这种类型的学生大多数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是文化水平不高的父辈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呵护,稍有错误换来的就是一顿暴打,时间长了,他们都绝望了,也产生了“抗体”。久而久之,他们对父母甚至对周边的一切都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往东.他们就偏往西,你说好,他们绝对说坏,你越说,他就越烦;你越打,他就越硬,长此以往,慢慢地就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无法沟通。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如果不及时地给予足够的关心,令他们感觉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就可能彻底地产生抵触心理.以至于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会把这种怨恨的心理报复到同学的身上。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家庭都存在着几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教育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而且是反复不断地进行的。父母、亲属是儿童的最早教育者,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父母及亲属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现在的许多家庭中,由于孩子父  相似文献   

17.
对于年龄不大的小学生,妈妈和老师订的规矩常常在他们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那些很听话的孩子。这就是要求成人在给孩子订规则的时候,要想得周到一些,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更要时时对规则有所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变得墨守成规。  相似文献   

18.
胡晨雪 《考试周刊》2012,(59):193-194
现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家长往往尽一切可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但往往忽视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对幼儿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认为对待幼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孩子当朋友,关心、爱护他们,他们便会和你交心。  相似文献   

19.
<正>冰心曾这样说:"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在幼儿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的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在家庭,那些表现突出的孩子得到的总是鲜花和掌声,而一些不善表现的孩子会不断受到家长的批评与责难……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和能力一般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关爱与激励。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将"孩子,你最棒了"、"没关系,下次再加油喔"等一些激励性语言传递给孩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方法教师应该知道一切可以使悟性变敏锐的方法,应当熟练地应用那些方法。医治身体方面的疾病的最好办法不是引用甲种极端去驱逐乙种极端:我说才智不同的人应当混合起来,我所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额外帮助,不只限于施教的地点。比如,教员倘若发现某个学生比其他学生都聪明,就可以给他两三个愚蠢的孩子,让他去教;倘若他看见某个学生比其他学生都可靠,他就可以让他去监视并管束那些品格较差的孩子。只要教员经常监督他们,使一切事情都照理性所规定的去进行,他们双方都可以从此得到巨大的利益。(评点: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