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训诂、人情、史实三方面对"兄弟不知, 其笑矣"是<氓>中弃妇被弃后兄弟嘲笑其不幸的传统解释进行辨误,认为这是弃妇归家途中的虚拟,应解释为"兄弟"不知道是被弃,还像往常一样喜笑着迎接她.诗选取车至顿丘、车过淇水两个场景,以景物为媒,车归为经,思绪为纬,体现了古典叙事诗的感事性质.诗通过一个遇人不淑的悲剧,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也凝聚着广大劳动妇女摆脱奴隶地位、争取平等人格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2.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3.
妇女被丈夫抛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弃妇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品类。唐代弃妇诗大约存有四十多首,内容涉及妇女被弃的原因、弃妇的心态、弃妇对自身命运的认识等。虽然作对女主人公持同情态度,但由于没有触及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夫权制度,因而唐代弃妇诗并没有在根本上超越前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论述《上山采蘼芜》诗的所属和其中弃妇被弃的原因。认为该诗属于汉乐府诗而非古诗;弃妇被弃不是故夫“喜新厌旧”所致,而是她在故夫家时有违犯封建礼教言行,遭到故夫父母厌恶而逼迫故夫抛弃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妇女作为男性的附属,总是以被动的姿态生存着,尤其表现在对男性情感的依附上,即使在被弃后仍然不能脱离这种精神依赖。所以,古典文学中的“弃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她们在感情上难以自我解脱,除了外界因素之外,还与女性天生多情、易在感情中迷失自我有关。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弃妇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历史见证.《诗经》里记录了男权中心文化将思妇沦为弃妇的全过程,甚至可以说,《诗经》是男性无条件征服女性的文学记载.弃妇的形象并不是单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种模样,而是由众多篇章组合起来演绎出的一个有机整体.弃妇的形象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弃妇被弃前后在家庭角色中所表现出的品格;二是被弃后对此一命运的态度;三是社会对弃妇本身态度的评价.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在文学史上构成了完整的弃妇形象.  相似文献   

8.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9.
《诗经&#183;卫风&#183;氓》是一首著名的夹杂抒情的弃妇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表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氓之 ”   “氓之 ”,高中课本上的注释是“那个人忠厚老实,拿布来换丝。氓,民。 ,忠厚的样子。”深入分析全诗,课本对于“氓”和“ ”的解释似乎有悖诗作的本意。   首先从诗的内容看,该诗的结构采用的是看似顺叙实为追忆的方式。抒情主人公就是弃妇。被弃之后,她以过来人的身份,用理智的目光来重新审视自己从恋爱到婚嫁再到被弃的全过程,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悔恨,恨自己太傻太痴情,更恨“氓”的自私、粗暴和背信弃义。在这种情况下,她怎能简单地用“民”这个中性词来指代遗弃她的丈夫,并且说他“忠厚”呢 ?与情与…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上“弃妇”形象大批涌现,这与专制的男权社会密切相关,具体来自以男性为轴心的家庭形式,来自极欠公平的婚姻形式-一夫多妻制。社会文明的发展,旧的婚姻形式的废止并没有遏制“弃妇”形象的再生,更出现一批不离家的“精神弃妇”,社会道德同情人身被披的女子,而对精神被弃的女子却置若阚闻,这既是男权文化的遗风,更显出传统文化中的“弱者意识”。“道德批判一切”的社会文化氛围,抑制了国民健全人格、强者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董亚 《学语文》2007,(6):37
《诗经·卫风·氓》以一个普通妇女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叙事抒情结合,奇妙地将事件过程和弃妇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弃妇在自述时反复提到了桑椹和淇水,不少鉴赏文字也注意到了桑与淇水在诗中的表现力,如熊宪光等人在分析《氓》时说,"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三四章均以‘桑’起兴,颇堪玩味。……兴衰对比的鲜明意象显然寄予着女主人公对自身被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来,人们都断言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诗”。今人的“弃妇说”大都是以“妇女的特定社会地位”为出发点的,因而是有其特定的内涵的.这就是说,从“妇女的特定社会地位”引申出来的“弃妇说”,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妇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从根本上说来是不自由的,受支配的,因而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原则上固然不错。但如果因此而简单地图解生动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将诗经《氓》也作如是观,那就既不符合作品内容的实际,也不符合作品特定时代的全貌。先秦时代,一方面婚姻制度和礼教的枷锁固然业已存在,另一方面它们的约束力并  相似文献   

16.
曹丕、曹植和萧纲、萧绎兄弟受诗歌传统和时代风气的影响写了很多优秀的弃妇题材作品.在弃妇诗中,他们采用代言体的方式体现了对弃妇们的同情,但由于四人生活的时代及经历、性格、气质有所不同,因此在这类诗歌创作中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曹氏兄弟的弃妇诗庄重忧伤,注重心理描写;萧氏兄弟的弃妇诗则艳丽多情,注重形似.他们的作品既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又放射出独特的个性光辉.  相似文献   

17.
水意象在《诗经》弃妇诗中有两类,一类是比兴之水及其相关的意象,一类是情景交融的水意象。这些水意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水的柔弱象征女子的柔弱,水的清浊象征品德的好坏,水的阻隔象征爱情的被弃,这些审美意蕴丰富了弃妇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弃妇诗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弃妇诗是《国风》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妇女文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早期中国妇女的种种屈辱和不幸。研读这些弃妇诗,对于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妇女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认识弃妇诗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促进对我国妇女文学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有诗歌305篇,弃妇诗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纵观《诗经》,弃妇诗大都以女子痴情、男子负心离去为内容,通过多种多样的情感表现塑造出许多不尽相同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早期中国妇女的不幸遭遇。本文将弃妇形象分为决绝型、哀怨型、矛盾型和无能型四种类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学中都存在弃妇形象,它们有着众多的共相,但更有众多的"异相".这种异相表现在对爱情的追求、被弃后的反抗态度及对待命运的观念等方面.差异背后隐含的是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