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记·乐记》非公孙尼子所作 ,几为目前学术界所共识 ,但有些学者认为《礼记·乐记》是河间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 ,而河间献王的内史丞王定传授给王禹、王禹于成帝时献上的“二十四卷记” ,也即是献王等所作《乐记》。笔者通过对《汉书·艺文志、礼乐志》等有关资料的考辩 ,认为《礼记·乐记》 ,为献王等所作《乐记》的一部分是有道理的 ,但《王禹记》决非献王等所作《乐记》 ,也就是说《礼记·乐记》决非《王禹记》。  相似文献   

2.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金陵卖书记》和《汴梁卖书记》两书所叙写的内容,结合时代场景,阐述和生发个人的评价与感悟。  相似文献   

4.
现可考知的《韩非子》宋刻本有二:宋乾道本与宋缺刻本。前者在现存的张敦仁影抄本、吴仿刻本与钱曾述古堂影抄本中有较好的体现,后者则流为《道藏》本、严时泰本、张鼎文本。当今最通行的校释之作——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释》、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对《韩非子》宋刻本的论述有很多臆测谬误之处,其附录的序跋题识也存在着很多错误,应该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尚书》有古文和今文经两个传授系统,它们之间的异同一是影响到司马迁对《尚书》的认识和评价;二是对司马迁撰写《史记》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研习《书》的过程中,司马迁赋予《书》两个相互关联的文化品质:一是记事;二是为先王政典。前者是说《书》保存了大量的上古史资料;后者是说《书》是先王留下的统治大法,是政治中的典范。这两个方面的拧结既表达了司马迁对《书》的看法,同时也透露了《书》对《史记》思想的渗透作用。《书序》产生于《史记》之前,是司马迁撰写上古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这篇探讨及比较性质的文章,涉及两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思想与文化源流。一个是东亚文化,一个是西亚文化。有学者如苏雪林等曾用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从比较宗教及神话等的角度,尝试证实西亚文化对商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天问》等楚辞的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至今仍将这论点看成是推测性的。笔者基本上也同意大部分学者们的看法,虽然笔者认为苏教授等所提出的研究成果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因此,在苏教授的推测还未被证实之前,我们只得继续假设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约伯记》显然属前者,《天问》则属后者。  相似文献   

7.
将屈原的《天问》和《约伯记》来做一个比较性的探讨,无论在方法,背景,情节及内容上都有它一定的局限及难处。就二人的遭遇来说,在实质上已有极大的不同。《天问》,正如屈原好些作品一样,是他官场失意以及流放生涯的产物。诗人当时感到最痛苦的,显然是失去了“忠君报国”的机会。这种打击对传统的中国忠臣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导致屈原受苦的,甚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人为”的。具体地来说,是对他失信的昏君以及妒忌他的小人们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帝或撒旦。约伯的不辜遭遇基本上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但这命运却不是盲目或偶然的。因为整个戏剧的导演是上帝自己。约伯的苦难是撒旦在“全能全知”的上帝的特别许可之下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高国藩 《文化学刊》2015,(2):30-43,2,241
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敦煌唐人祭祀鲁班神风俗与《周易》的关系: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祭祀风俗及其巫术流变,敦煌道教行业保护神——鲁班与《周易》卜卦,敦煌唐人祭祀鲁班崇尚其德与《周易》及瑶族信仰鲁班之比较。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敦煌鲁班神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向来并称。宋玉以其杰出的艺术天才踵武屈原,仿《离骚》而作《九辩》,并在赋体文学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启秦汉以后文人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河北定州清真寺现存的《重建礼拜寺记》碑,题为元人所撰,长久以来,被当作珍贵的元代伊斯兰教文献而屡屡为学者所引用。本文在姚大力先生论点的基础上,从碑文中《古兰经》"三千六百余卷"之误只能出自《大明一统志》、碑阴题名所见回回人人名的特点不符合元代的状况、《重建礼拜寺记》碑与同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有密切关系,以及由元入明中国伊斯兰教的巨大变化的背景等几个方面综合考察,认为《重建礼拜寺记》并非元人所撰,而是出于明人之手。并推测其撰文的时间在《大明一统志》成书的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之后,具体说可能就是《重修清真寺碑记》的撰写年代——正德十六年前后。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一个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至大至深的人本问题,它关乎着人为什么而活,即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这一问题唯有人类会自始至终关注,并苦苦探寻问题答案。而在文学史中,这一问题更令无数文人想要一探究竟,自然也包括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主人公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体现在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老舍话剧《茶馆》文本的分析,指出该剧深深打上那个极"左"年代的印记及艺术上的种种不足:创作理念与思路、人物处理与刻画表现出严重的图解历史与政治简单——也就是走捷径的做法。与此同时,以分析曹禺的话剧《雷雨》人物为切入点,比照出后者在该剧对人物刻画上表现出的人性深度,此外还简要指出,曹禺先生在《雷雨》中体现出创作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期选取美联社关于中国人口普查的报道,以及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关于中国祭孔的报道进行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在报道中如何试图揭示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发展趋势,后者探讨了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相似文献   

14.
王仲杰 《文化学刊》2008,(1):101-105
文化由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组成,教师文化也同样由已经物化了的显性文化与不能物化的隐性文化构成。《教风行》透视了教师的隐性文化的内涵,即教师的道德追求,教师的行为追求,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本文着重谈了教师的道德追求,从教师的爱人之德、爱物之德、爱己之德三个方面阐述了《教风行》中透视出的教师道德追求中的隐性文化。  相似文献   

15.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16.
《娇红记》被王季思先生归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其悲剧性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和哲理三个层面,对《娇红记》所体现的爱情悲剧、社会悲剧、人生悲剧作初步探讨。这三重悲剧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7.
郑超  侯艳宾 《文化学刊》2015,(4):216-217
《西游记》的宗教救赎历程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在本质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印证,昭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主要从救赎动机与第一境、救赎经历与第二境、救赎的结果和第三境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游记》的救赎历程与"人生三境"。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集——《放歌集》一共有四个版本,即1961年版、1972年版、1978年版和1982年版。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四个版本的《放歌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该文从篇目的增删、内容的修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版本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去年,当新编昆曲历史剧《公孙子都》主演、浙江昆剧团团长林为林站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颁奖台上,从国务委员陈至立女士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十大精品剧目”奖牌的那一刻,浙昆人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因为他们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用心血和汗水九易其稿,四易其名,经历十年之久的艰辛创作历程,终于结出了硕果——将传统剧目《伐子都》创新为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与时俱进的上乘之作,成就了继《十五贯》后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级精品剧目。  相似文献   

20.
《浣纱记》是一部"以生旦爱情寄兴亡之叹"的戏剧,其中位于敌对双方阵营的重臣——范蠡和伍子胥,是忠臣的代表,但其结局大不相同。范蠡是侠义之士,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伍子胥是忠烈之臣,他虽有一身的抱负,奈何受奸人挑唆,未能一展宏图,但他完成了对自己、对帝王的承诺,虽有怨但无悔。古代戏曲作品中忠臣表现了创作者的思想追求和人生理想,并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