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教育思想和观念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配合高校改革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动参与和承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为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注人新的内涵和活力,在高校改革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一、转变观念,认识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职责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方面最基本的质量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  相似文献   

2.
李晓燕 《文教资料》2009,(27):194-195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明显滑坡.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阵地.本文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历史教育对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及历史教育如何实现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质是理工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人文修养 ,这才是 2 1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经济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理工科大学来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作为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渠道,在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第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是当今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要求。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当今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张云平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更新教育观念,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目标。全面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教...  相似文献   

6.
从人文和人文素质层面看,当今理工科大学生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因此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理念融入大学的专业教育。理工科大学的科学教育不仅是要使学生获得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以求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总体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质、人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基本到位,对与人文素质有关的诸现象的看法总体是好的,对人存在的价值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和特点,必须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渠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既有社会主义理想又有事业心,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有发明创造性又有奉献精神,既能促进科技进步又能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这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学校教育中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环。一、具备优良的人...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培养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争取早日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教育,往往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培养;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对人文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亦不够深入。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存在缺失现象。通过概述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通过活动创新提高我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所出现的问题有其特定的背景,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不匹配,单一性教学目标形成的学科文化强势,个体成长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人文素质与个体的情感体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通过发挥学生情感体验的作用机制来加强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增强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增强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只注重科技教育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观念转变,是探讨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江苏工业学院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抽样调查来看,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这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略逊一筹.因此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可以试着从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模式、考核方式及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鼓励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和机会,以保障人文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学生中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创新型教育 ,这种教育是与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从整体上说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 ,提高人的素质 ,发展人的个性 ,培养创造性的人格 ;在教育理念上 ,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承认每个受教育者都具有创新的潜能 ,注重培养与训练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 ,发展其个性 ,开发其创新潜能。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教科书为新世纪的学校历史创新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每位历史教育者亟待探究的问题。近年来 ,我就历史创新教育途径偶有所撷 ,为此疏略成文 ,恳…  相似文献   

15.
杨栩  刘越 《教书育人》2001,(8):11-13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先进生产力开拓者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后备军。以往在高等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误区,即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往往注重对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使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环节薄弱,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江总书记讲到:“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素质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提高大学…  相似文献   

16.
科学人文教学,指理工科教学必须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人文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科学与自然的学习、思考与探索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浑沌体,这一浑沌体是个体素质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大学生素质结构。科学人文教学体现了一种科学人文观,包含了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它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且有会通创新精神。科学人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在于:科学分化具有合理性,理工科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科学人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由此,提出了大学理工科教学的一系列方法取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状况不尽人意。许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总体上受到轻视,由此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大部分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对比了国外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尝试性的对建立适合我国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议高校社团活动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达到统一,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过弱的文化陶冶,使他们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他们的学术视野不宽;过重的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今后,高校应着重三个方面的教育,即: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依靠课堂教学,而且依靠校园文化的熏陶。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  相似文献   

19.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中,第二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结构上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加强第二课堂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从课外阅读、讲座与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抓起,同时注意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尺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杨东平,霍雅玲(北京理工大学)任何教育都会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发生某些变化,所以都含有素质教育的成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探讨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