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唐代诗坛中,李贺诗歌是一朵独具风采的奇葩.它的奇姿异彩吸引着千百年来的好些读者,然而对它的品评,特别是对思想成就的评价,差异至大.唐代的杜牧在肯定它千姿百态、眩人耳目的艺术特点之后,有理不及骚的惋惜.赵璘则认为:“李贺作乐府,多属意花草蜂蝶之间”(《因话录》).清人姚文燮却说:“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昌谷诗注自序》).解放初期,有人把它目为唯美主义逆流的代表加以否定,“四人帮”横行时,李贺又被捧为“法家诗人”,备受推崇.粉碎“四人帮”以来,卸下了“法家诗人”的帽子,但对李贺诗歌的评价仍是多  相似文献   

2.
《诗》、《骚》向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刘勰论《诗》,说是“《诗》主言志”(《文心雕龙.宗经》),“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文心雕龙·明诗》),论屈赋,则说是“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文心雕龙·辨骚》)这些说法固然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但却也道出了一条被后来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证实了的规律:《诗》更多地以其表现的内容和美刺精神影响于世,屈赋则更多  相似文献   

3.
文友姜丰荣先生,多年精研杜甫《望岳》诗,别有会心,另创新解,撰成《对杜甫〈望岳〉诗注释的几点异议》一文,曾于去年质诸笔者.我之复函虽粗陈异意,却仍建议请勿轻弃己见,并促其发表.此文已刊于《岱宗学刊》1998年第1期(哲社版).诗文鉴赏为主观性极强的精神活动,所谓“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姜斋诗话》),见仁见智,自不能免.所以,便有“诗无达诂”的古训.罗大经则主张,读诗要“胸次玲珑活络”(《鹤林玉露》).有道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而诗人已逝,古意难追,知音其难哉!因此之故,我在奉函中,曾特意提请姜先生慎言“杜诗本意”.无论如何,人们只能无限切近“本意”,而决不可能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4.
揆叙,字恺功,号惟实居士.满洲正黄旗人.为明珠次子,性德之弟.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较性德小19岁.揆叙少有诗才.学诗于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号初白,字夏重,有《敬业堂诗集》,《补注东坡编年诗》等).《敬业堂诗集》第十七卷《闻恺功有塞外之行,邀余重宿郊园,赋此志别》诗云:“忆子从我游,翩翩富词章.十三露头角,已在成人行.”康熙三十五年,揆叙授翰林院侍读.历官翰林院掌院,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年44.谥文端.有二子,一名永缓,官荫生;另一名永福.雍正初年,因恺功涉及生前曾拥立太子胤祀事而被夺去溢号.也因此,揆叙虽身为高官,然除国史馆本传而外,再未见有关于他的传、状、碑、志等,生平资料较少.揆叙著有《益戒堂集》十六卷、《鸡肋集》一卷、《隙光亭杂识》六卷、《后识》六卷;辑《历朝闺雅》十二卷.均为罕传本,较难得见.惟铁保纂《熙朝雅颂集》载其古近体诗共69首(古体诗16首,近体诗53首,流传较广).与揆叙同时代的徐倬在《修吉堂文稿》中有恺功诗序,内称:“夏重(查慎行)又为余言恺功虽居乌衣朱桁,而意致洒闲,常若在灞桥风雪中.诗得力于浣花(杜甫)、昌黎(韩愈)、眉山(苏武).”徐倬评揆叙诗“如九皋之鹤,唳彻于天,而霜青露白也,如紫府仙人,雪月交光,而独立于瑶台之上也.至其兴寄  相似文献   

5.
杜牧是晚唐有代表性的诗人,被称为“晚唐翘楚(《一瓢诗话》).其诗“清丽俊爽”的特色历来为世人所公认.杜牧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数字人诗.这个特色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已指出:“大抵杜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这个特色也可以说是杜诗俊爽风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妇女中也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在女诗人中,成就最高的要数李冶、薛涛和鱼玄机三人.《唐女诗人集三种》,收入了她们三人的全部诗作.中唐初乌程(今浙江吴兴)女道士李冶,善写诗,尤工五言.她唯一的一篇歌行体诗《赋得三峡流泉歌》,气势磅礴,尤为难得.李冶晚年被召入宫,后因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所捕杀.  相似文献   

7.
《汀登寺》,又译《诗们:记重游葳河沿岸之行》,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华滋华斯的诗歌,他与柯勒律冶、骚塞同属“湖畔派”,是其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于山水的诗作。 华滋华斯是个热爱自然的诗人,在他与柯勒律冶的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强调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强调写“微贱的田园生活”,因为“在这种感情里,人们心中的主要热情找到了更好的土壤……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汀登寺》一诗,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相似文献   

8.
孔子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个论断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明·李贽说:“三个字便讲了一部《诗经》(《四书评》).人们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对《诗经》的认识,也是孔子对诗歌的认识.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中唐后期的薛涛是唐代三大女诗人(薛涛、李冶、鱼玄机)中最杰出的一个.她曾与当时诗坛名家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唱和,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王建赞她“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元稹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寄赠薛涛》).后人对薛涛诗也颇多褒扬之词.如南宋晁公武称涛“工为诗”(《郡斋读书志》),明末胡震亨赞其诗“无雌声”(《唐音癸签》).薛涛著有《锦江集》五卷,诗500余首,惜已亡佚.今人薛篷舟著《薛涛诗笺》录其诗91首,是目前搜罗最多的本子.从内容看,其诗以酬唱、送别、咏物为主,而以咏物诗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赋史述略     
赋是一种非文非诗或是兼有诗歌散文特点的特殊文体.它既有散文的铺叙直陈而无其散漫无韵,它有诗歌的音韵节奏而又无其严整格律.但是,对于赋这一文体定义的界定,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所掌握的.《诗经·大雅·烝民》“毛传”云:“赋,布也.”王逸《楚辞章句》云:“赋,铺也.”刘熙《释名》云:“敷布其义谓之赋.”钟嵘《诗品》云:“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文选·<文赋>注》云:“赋以陈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而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则云:“赋者,古诗之流也.”《文选·<三都赋序> 》云:“故知赋者,古诗之流也.……存其所感,咸有古诗之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刘熙载《艺概·赋概》云:“赋无非诗.”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云:“诗与赋未离也.”又司马迁《司马相如叙传》云:“作辞以讽谏.”扬雄《甘泉赋序》云:“奏《甘泉赋》以风.”《羽猎赋序》云:“聊因《校猎赋》以风之.”皇甫谧《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本乎劝戒也.”又《西京杂记》记司马相如云:“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又,“依类托寓.”皇甫谧《三都赋序》:“赋也者,所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是中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在参加政治活动的早期,写了一定数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新乐府》、《秦中吟》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点.《卖炭翁》就是《新乐府》五十首中之一.《新乐府》诗前有总序,说明这组诗的特点及创作意图.序云:“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以思想内容为主,不以艺术形式为主).句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的第一句标出题目,诗的最末尾点出题目),《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质朴而直接了当),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直述而深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内容经过核实不虚假).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文字流利而合乎韵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清楚地  相似文献   

13.
对王昌龄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唐才子传》说是太原人,《新唐书》、《唐诗纪事》说是江宁人,现诸本文学史虽皆言为长安人,但都未明其由.其实,王昌龄的籍贯应以本人所述为准,其诗曰:“本家蓝溪下”(《郑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故园今在灞陵西……小弟邻庄尚渔猎”(《别李浦之京》).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歌艺术灿烂夺目,前人称赞倍致.元稹说杜甫“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王安石说杜甫“其词所从出,一莫知穷极.”(《杜工部诗后集序》)宋人王彦辅道:“子美之诗,周情孔思,千汇万状,……非特意语天出,尤工于用字,……历世千百,脍灸人口.”(《增补杜工部诗序》)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跋》中写道:“自唐讫今余五百年,为诗学之宗师.”今人张元济在《宋本杜工部集跋》中写道:“少陵诗圣……,备藻丽之态,实积众流之长,为千古宗仰而不替.”历来研究杜甫的文章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但每得每新,看来“诗圣”丰碑仍将挺立于中国人,乃至华夏子孙的心目中.因此,用现代科学对杜甫进行研究就是年青一辈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16.
唐朝元和年间,因“武元衡被刺”一案,白居易被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而被贬谪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时,一腹郁闷凝成了朗照文学天宇的璀璨诗篇《琵琶行》,而诗中惊为天籁的乃是其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  相似文献   

17.
诗要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感情是诗的根本,必须有感情,诗才能起到“感人心”的作用。这种看法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的“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一样,都强调真情实感,在“情动”的创作过程中,深入地接触所描绘对象的感情领域,并把这种“情”寓于诗的艺术形象之中去“为情而造文”(《文心雕龙·情采》)。一首诗令人读之不厌,回味不止,甚至被感动到“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兵车行》分别是这两位诗人的代表作,这两首诗虽同属乐府诗,而且两首诗又都抒写了作者对唐王朝某些政冶措施的不满,属于述怀诗,但两诗在风格上却完全相异。第一,在体裁上,《行路难》属旧乐府,而《兵车行》属于新乐府。《行路难》为拟古题,即沿用“行路难”旧题(属乐府诗中“杂  相似文献   

19.
一陈寅恪先生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元白集中俱有新乐府之作,而乐天所作,尤胜于元。淘唐代诗中之钜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也。”如果说,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中晚唐诗坛现实主义的高峰,那末,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高潮。尽管这些为“时”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讽谕诗,历来被不少诗论家讥为“浅俗”而遭到“艺术性不强”的非难,但如果我们试从白集中抽出这些跃动着时代的脉膊、现实性极强的讽谕诗,白居易的作品恐怕将因此而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同他得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名实相副了。  相似文献   

20.
回文诗据历史记载起源于晋代,但直到清代的李存孝才对文回文诗有较为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他在《回文类聚序》中说:“回文诗自苏伯玉妻作《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这里讲苏伯玉妻所写的《盘中诗》是说:“伯玉被使在蜀,久而不归;其妻居长安,思念之,因作此诗。”可是这首诗却不能完全颠倒过来读,只能说是‘肇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