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何菁 《青年记者》2017,(6):52-53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媒介攻城略地的形势下,地方报纸副刊必须突出本地身份,打好本地文化资源这副牌,才能扩大话语权、争取新发展.京江晚报副刊立足于地域文化资源,以文化传承、精神引领作为办刊理想.“名城”版推出六年以来,精心策划、采写、刊出了一组组有分量的文化报道,成为京江晚报最具影响力的版面之一,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报纸的水准由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确定.报纸副刊就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言,一般都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内容应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名城”版丰富了京江晚报副刊的品种,不仅有传统的文学周刊、时尚的生活周刊,还有了对文化领域的全景描述与深度发掘.  相似文献   

2.
主流/责任/贴心/实用《洛阳晚报》自2010年荣获中国地方都市报纸"最具品牌价值十强"称号后,借助"走转改"活动的东风,在办报理念、办报形态上进行深化调整,再创佳绩。顺应时代变化,《洛阳晚报》以三叠五块(三叠即A叠本地新闻、B叠时事新闻加领域新闻、C叠副刊;五块即本土新闻、时事新闻、领域新闻、副刊、周刊)的形态,全面贯彻内容生产本土化、生产流程工业化、版面设置功能化、版式表达视觉化、报道视角平民化、传播形式易读化、质量评价市场化、报纸发行精准化的办报理念,实现都市报纸从新闻纸向功能纸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12,(3):7-7
方诗庆在2012年第2期《新闻记者》中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地市中心城市规模越来越厚了。副刊周刊化改造在地市晚报亦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时评本土化是报纸做大做强自己的一个新闻增长点,也是做个性化新闻的重要着眼点和利器。《平顶山晚报》时评版在占有新闻资源相对不丰富的情况下,要与其他在平顶山市发行的省级和国家级报纸形成错位竞争,就必须做出与本地读者相关的、市民爱看的、对市民有用的新闻产品来,这就要求时评要有地域特征。近年来,《平顶山晚报·今日时评》版在追求...  相似文献   

5.
一张晚报的地方特色有多强,不仅仅体现在本地新闻、乡土内容的质和量上,还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满足本地读者的需求上。做大做强非本地新闻,满足本地读者的新需求,是地方特色的应有之义。做好非地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度:速度——用足时差优势,加快新闻传播速度;广度——打造各类新闻应有尽有的“新闻超市”;深度——烹制新闻盛宴,把本地市民特别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新闻做大做足做透。要妥善处理好加大非本地新闻资源开发力度与体现地方特色的关系,展示地市晚报的个性魁力。具体操作上应注意:①合理灵活地安排两者比重;②根据所在城市读者特点确定开发重点;③力求报道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在厚报时代,专副刊渐渐成为吸引受众的一种手段。专副刊办得怎么样,品牌在读者的心目中占有较高的地位。那么地市报的专副刊怎样做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呢?开封日报社《汴梁晚报·人文周刊》封面版2011年在这方面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优质内容仍是核心竞争力.西安晚报文化周刊在发掘古城地域历史文化的存量资源,记录市井生活变迁等方面探索,策划推出了"丝路之旅,人文莲湖"系列报道和"走进大秦岭"系列报道等一系列新栏目,为读者提供深度阅读.这些体现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的文字报道,在赓续和发扬城市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记录城市新的文化风貌.晚报副刊传承文脉,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途径,推动品牌提升.  相似文献   

8.
副刊新闻化的口号提出由来已久,从中国报刊发展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其端倪。新时期,报纸副刊如何新闻化运作就是一项比较实际的问题。《唐山晚报》副刊近年来在此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和努力,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笔者担任副刊编辑多年,体会良多。  相似文献   

9.
人文副刊版是地方党报常见的一个特色版块,它的主要特点是可读性强,又富于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味。在采编实践中,人文副刊版主要是依托地方人文优势并通过对相关人文资源的主题化解读,来彰显地方历史与文化特色,满足受众审美要求,提升受众文化品位。舟山日报人文副刊版,在本土化解读上作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读者的印象中,往往认为专副刊是时尚的,小资的,甚至是阳春白雪的。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专副刊的采写中,我们也可以距离基层老百姓很近,专副刊的题材同样是越到基层越鲜活。扎根乡村土壤,采写更动人的越文化绍兴晚报每周日推出的《新知周刊》是由我主写的。这个周刊的宗旨是:品味古今绍兴,相约文化新知。而我在采写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想要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越地文明,还是要多下到基层去,于是也就有了我的一次次“乡村穿行”。这样,去年4月就有了我撰写的走进绍兴古村落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11.
新闻版面需要策划,副刊版面同样需要不定期地推出策划吸人读者的眼球。作为地市级晚报的《生活报·三江版》如何在人力有限、资源有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发出自己的声音,策划出看点来,《生活报·三江版》的做法是用杂志式策划打造报纸文化副刊的杂志风格,用杂志风格引领读者阅读,从而提升读者对本报的忠诚度。一、集束式周期出版让文化副刊具有杂志性化的明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日益挑战纸媒的生存,媒介融合是一种趋势,但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也是当下各媒介必须面对的问题.纸媒的发展除深度开掘,还有一个法宝就是重新重视副刊.新闻史上的名记者严怪愚在鱼龙混杂的媒介环境中,坚持自己的副刊理念,如副刊要承担传播、传承文化的使命,副刊虽以读者为中心,但不能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副刊应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发扬本地文化等.他的理念贯穿于长沙《力报》的副刊园地,成就了该报的辉煌,为湖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对严怪愚副刊编辑理念的考察,或许能够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月《海宁日报》复刊,每周出一个副刊,一个整版。我们给副刊取名“海宁潮”,是因为海宁处于钱塘江北岸,钱塘大潮在这里形成最美的“一线潮”。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这个副刊所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土化”的。提到本土化,我们马上想到海宁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讨论专版设计方案时,我们认为,这三大文化是海宁的“独家”资源.且富有乡土色彩,应该成为《海宁日报》副刊的主要色彩。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的种类格局和文化特质,是从试刊时就沿袭下来的,副刊呈现出的面貌是对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变迁的反映。以改革开放初期的《春城晚报》副刊为研究个案,旨在透视副刊与时代话语互动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和研究当下副刊发展面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副刊发展到现在。其定义越来越窄。早期的副刊。是新闻之附子,即除去新闻之外的一切。如今.副刊的内容越来越单一.把属于评论杂谈的言论撇开了,把文化新闻赶走了。娱乐新闻因内容媚俗被抛弃。时尚与深度话题被专题化周刊化了……  相似文献   

16.
郝永勃 《青年记者》2007,(10):61-61
尽管副刊在许多家晚报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生存空间逐渐缩小,然而晚报副刊在报纸中的分量、在读心目中的地位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报的化传播跟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当今所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去开发与拓展,如何将晚报副刊重新定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年初,温州日报副刊部受命创办《人文周刊》(后改名《文化周刊》,以下简称周刊)。之后,周刊自觉担负起了弘扬传承温州历史文化,推动温州文化大市创建工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的重任。副刊又称附刊,曾被认为是新闻纸的一个补充和附属品。但是,近6年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新时期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副刊只有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尝试文化报道的创新实践,副刊才能"不副",副刊才能"有为"。  相似文献   

18.
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至今,已成为报纸有机的肌体.既活跃了版面,又提高了读者的文化品位,留住了报纸读者,可谓功不可没.进入互联网时代,由于受到网络的冲击,报纸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情境下,作为报纸附属的副刊是否已没落?还有无存在的必要?笔者以西安晚报创办的副刊《阅读周刊》一年来刊发传播的实践为例,得出结论:在新媒体时代,报纸副刊会更加大有作为,它不但不会消亡,而且会越来越被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省会城市都市报和生活报抢占地盘的情况下,在本地党报强力挤压下,地市级晚报副刊如何突出重围、做出特色,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要树立平民意识,秉持百姓情怀。要关注百姓话题,尊重百姓习惯,培养百姓作者,引领百姓生活。在思想上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办刊宗旨,在行动上积极探索更能贴近百姓、服务百姓的办刊手段,这样的副刊才能得到百姓的欢迎,也才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20.
一份报纸,与文化最贴近的是副刊。不论是地市报的副刊,还是晚报类、都市报类的副刊,文化都是副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