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国西康格桑泽仁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2月,西康地区爆发了国民党西康省党务特派员格桑泽仁提缴当地驻军枪械,建立西康建省委员会的事件.这一事件是国民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与川康滇地方当局等政治势力在该地区相互博弈的产物,也和晚清以来的西康建省筹议以及1930年爆发的第三次康藏纠纷密切相关,对第三次康藏纠纷、诺那事件、西康正式建省和甘孜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发展演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的西康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由康巴精英发起的事变,其共同之处是发起者都提出了“康人治康”的口号。本文通过对这一系列事件的爬梳,以期透析当时中央与川康地方及西藏地方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  相似文献   

3.
<正>西康改建行省是近代中国边疆政制建置史上非常典型的个案。清代在西康地区实行的是土司制度,清末为了因应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该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并一度筹议设置西康行省。辛亥革命后,由于北京政府的无力和四川的内乱,加之发生了两次康藏纠纷,使得该地区基本上处于动荡的状态。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处理西藏问题,国民政府积极扶持刘文辉进行西康建省。1939年元旦,西康省终于正式建立了。此后,西康地区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西藏问题的解决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见,西康建省  相似文献   

4.
在1930年代的康、青、藏边界战争中,相关各方均在不同程度上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操弄着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康、青军阀较战前更进一步扩充和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西藏地方则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边疆战争中失去了1918年所占据的康区大片土地。而国民政府在战争过程中所进行的多项边疆议题则由于康、青、藏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乃强先生撰著的《西康图经》为研究民国时期西康诸种情形的重要资料之一,其内容精详,体例完备,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康之疆域变迁、境内族群状况、地形地貌等论述颇为翔实,堪称民国时期西康"百科全书"。本文拟以该书为切入点,从民国时期学者研究西康之视角着眼,以札记形式对该时期康区族群及其分布、社会组织和康区文化特点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考察了西康建省的曲折历程,着重分析了建省与康区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西康建省是中央政府加强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省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创办了近代工商业,发展了近代教育,初步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从而开始了达一地区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清末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更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边情。鉴于西康(又称“川边”)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民国时期大量国人多批次入康考察。本文将对这时期的入康国人作一简略的分类,并进而剖析其入康原因。以此,从另一侧面来了解当时西康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1906年清政府筹划川滇边区。1925年北京政府又设立西康特别行政区。1939年1月,经重庆国民政府批准,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省府设在康定,下辖金沙江以东33县2设治局及金沙江以西13县。西康省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彝各民族的团结,而且有利于于巩固大西南的国防地位和抗战大后方的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康藏研究期刊按编纂者可划分为西康党政军等机构、部分科研单位及民间社团和特殊机构编辑发行三大类。其中,在众多刊物中,《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和《康藏研究月刊》三种期刊因发行时间较长、刊发量大和影响力深体现了当时康区和藏事研究的最高水平,对当时康藏地区建设发展、藏汉文化交流、藏学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内边分野格局造就了我国特殊的“内方区”观念.在内方区观念的干扰下,康、藏经常被看做是西部边疆、西北边疆的组成部分,而早期的“西南”或“西南边疆”一般不包括康、藏在内.1930年代以来,受到抗战地域格局的影响,康、藏越来越被看做是“西南”和“西南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张其昀等学者提出的区划思路,明确体现出“西南边疆”的重构态势.近代以来西南边疆的区域重构历程,体现出地域格局主导下的区划内涵变化,亦即“经济第一”还是“国防优先”区划原则在不同阶段下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阐述台湾嘉义县新港乡奉天宫妈祖庙,在现任董监事团体的积极经营之下,在南台湾众多老大妈祖庙竞争中,崭露头角。奉天宫的成功转型经历,为妈祖信仰与文化产业创新,提供了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极为繁复,以《新诗歌》派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论与以《现代》诗派为代表的走向综合的现代主义纯诗诗论之间的论争呈现出主流风貌;而它的支流很庞杂,主要有印象主义诗歌理论批评、现代解诗学、心理原型诗歌批评、"新批评"诗歌理论批评和新诗史研究。它们的合力使得在20年代确立起来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体系走向深入和成熟。同时,30年代新诗理论批评,在接受前苏联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观念和方法上,比起20年代来,面更广、力度更大,而且自觉意识也更强;因此,3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的现代性表现得更足。  相似文献   

13.
论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丰收成灾”小说创作热潮背后革命话语的“现实”争夺,揭示其所重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与“反帝反封建”的当下革命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以“丰收成灾”题材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行历史打捞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4.
1884年12月,日本侵略分子和朝鲜开化党人借中法战争之机在汉城发动了甲申事变,随即被驻朝清军平息。此事引起中日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经过外交谈判,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解决了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5.
万寿宫历史渊源考--金元真大道教宫观在山西的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高平市上董峰村万寿宫,因当地民间人格神马仙姑而建,当地人又称之为马仙姑庙。自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至今,绵延七百余载,增修补建代不乏人。本文通过对庙内遗存至今的19通碑刻的研究,大致勾勒出了万寿宫的变迁史,并对万寿宫的宗教功能转化及派系源流作了必要的的梳理与考证,进而揭示出该庙与金元时期盛极一时的真大道教派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万寿宫是至今为止在山西发现的真大道教宫观的惟一遗存。  相似文献   

16.
哈耶克批判社会主义计划的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划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争论的主要问题,作为自由主义代表的哈耶克对计划的理论反思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计划是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他看来。一个缺少了竞争环境的所谓计划价格无法真实地反映经济波动,由此导致的信息困境决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的行不通;计划导致中央政府干预领域不断扩大。直至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唯有市场才能保障个人自由。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计划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计划为什么行不通提供理论启示,但也存在着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7.
近代武汉码头工人人数众多,码头劳资纠纷频繁发生,对武汉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1927-1937年间武汉码头劳资纠纷情况的梳理,分析其不同于一般劳资纠纷的特点,认为码头工作权的封建把持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要求自由雇佣原则之间的矛盾,是近代武汉码头劳资纠纷产生的根源。码头劳资纠纷之频繁,在近代一直困扰着武汉工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噶举派、格鲁派、萨迦派自传人丽江后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寺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有藏区特点,又有内地汉传佛教特征且自成体系的寺院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天下第一禅林"慈化寺,历经损毁而名实恒在,曾多次得到诏封御题;普庵祖师递经宋、元、明三朝先后七次诏封,而被形同如佛出世,上行下效皆供之。慈化其寺、普庵其人交相辉映,在一定的因缘和合下,"天下大慈化"之名于是影响天下,流播海外。  相似文献   

20.
萧军作为30年代中期走红的作家,他从客居进而移居延安解放区,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到"同情托派分子",再到"文化报事件",在解放区象萧军这样由初期受重用到连续两次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放逐"的现象,实属鲜有,而透过这些政治事件和宗派主义的现象和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的亲疏冷热关系,以及萧军特立独行的风格。文章主要围绕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之间的关系,从初期的融合到渐起冲突再到冲突恶化,层层推进展开论述,拟解决这二者间是如何相生相克这一问题,试图为了解和解释一个立体的萧军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