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进是中国当代名的诗歌理论家。他从理解诗歌作品、诗学精髓出发,通过对优秀作品和其他诗学主张的全面打量,以诗歌的视点特征、语言方式为核心,提出并建构了独特的现代诗学体系,即新诗体学体系。吕进的诗学体系以新诗的内部研究为中心,将古今融合、中外交织,切近新诗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中国诗学所进行的既求实又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吕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从理解诗歌作品和诗学精髓出发,通过对优秀作品和其他诗学主张的全面打量,以诗歌的视点特征、语言方式为核心,提出并建构了独特的现代诗学体系,即新诗文体学体系。吕进的诗学体系以新诗的内部研究为中心,将古今融合、中外交织,切近新诗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中国诗学所进行的既求实又创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潘德舆通过对“诗言志”与“思无邪”所作的新解释,把“美天下之风俗”视作他的诗教观,并把诗歌由“质实”带来的“厚”境视作他诗学的本体论,而重视“胸襟”与“诗”的关系则形成了他诗学的主体论。潘德舆的诗学观是儒家诗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理应在清代诗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诗创作中各种问题的积压,以及新诗创作本身所面临的整体性困境,新诗理论研究界的回应之声日益自觉与迫切。近年,西南大学吕进先生连续发起举办三届华文诗学名家论坛,对新诗创作所暴露的各种弊端及时予以理论上的清算与探讨,其理论建构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此次,由吕进先生所设计的探讨新诗“变”与“常”关系的诗学命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7.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思敬自1980年代朦胧诗论争开始,参与中国当代诗歌理论与批评建设.他行走于诗学问题前沿,对中国当代诗歌做出前瞻性与客观性研究,以史家眼光考察中国诗歌的历史与现状,普及诗歌理念,进行诗歌教育,扶持新人,以人本主义和启蒙批评方式维护诗坛的活力与健康.  相似文献   

9.
梁宗岱是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诗歌理论家,他以融通中西的平等眼光撰写了大量成熟的比较诗学论文,对中西诗学进行了微观而深入的比较,分析论述精细严密,并且专注于诗歌艺术的探讨,对我国新诗建设有着独到的理论建树,特色鲜明。梁宗岱对中西比较诗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前学科时期具有相当的地位,对中西比较诗学建设作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吕进建构的中国现代诗学体系,是新诗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求实、创新的体系.作为其奠基之作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则在某种程度上孕育出该诗学体系的雏型;在吕进诗学体系不断延伸的地平线上,该书据其源头,可以略窥整个体系流变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11.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12.
当代名诗歌理论家吕进建构的中国现代诗学体系,是新诗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求实、创新的体系。作为其奠基之作的《新诗的创作与鉴赏》则在某种程度上孕育出.该诗学体系的雏型;在吕进诗学体系不断后退的地平线上,该书据其源头,可以略窥整个体系流变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华兹华斯的诗学理论对我国五四新学作家的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曾产生过很大影响。而作为以对的学衡派同仁,则借助于华氏诗歌的译介,凸现了中国古诗化传统的价值。研究们则从多方面探析了华氏诗学观念和诗艺特质各种报刊和诗歌选本地登载了华氏诗歌名作。新中国成立50年来华慈 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坎坷曲折的 人们对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消极的或反动的浪漫主义诗人到英国诗史上第一流大诗人的变化过程,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15.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吕进先生为代表的“上园诗派”曾提出:中国新诗应该向国外诗歌借鉴,但要实现国外艺术经验的本土转换;承传民族传统,但要实现传统精华的现代化转换。这种打通古今、融贯中西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史上是有其渊源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众多诗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诗学理念,在具体写作实践中也开始关注诗歌的本体建构,强调诗歌的叙事性因素,并建立起了一种体现个人化写作时代特征的个体诗学体系.这是90年代诗歌写作与理论阐释所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1):39-42,58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洛夫为当代华语诗坛杰出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已跨越半个多世纪。50余年的洛夫诗歌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至20世纪末,近期新世纪以来;并在洛夫生平、诗学理论、创作阶段、整体风格、审美意象、张力系统、语言特征以及代表性诗歌文本的研究等诸多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并产出了一批丰饶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朝鲜诗家曹伸在其诗学批评中大量运用摘句批评,涉猎内容广泛,包括摘句批评诗人做诗喜好、诗眼、诗歌意境、诗歌题材、诗歌风格等,并摘句消融了传统诗学观点,审美视角独特,论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