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对清前期遵义府施行的荒政的主要方式蠲缓、赈济、防灾等情况进行了梳理陈述,在此基础上对遵义府的蠲缓、赈济仓储、灾害预防等荒政的利弊效果、管理制度、施行范围、制约因素以及官员在荒政中的作为等进行了分析探讨.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限制,荒政的实效又是很有限的,但是作为集中国历代荒政之大成的清代荒政的一部分,清前期在遵义府的荒政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马学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1):81-83,87
电视剧《天下粮仓》片头曲里有一句歌词:“天下粮仓,天下人的粮仓”。天下粮仓果真是天下人的粮仓吗?我看不是。而是专门属于清代统治者的官家粮仓。本文通过对清王朝的粮食仓储官员进行粗浅的探索和研究,发现尽管清代地方粮食仓储对于赈灾济荒、安定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然而清代统治者对其自身的俸粮即漕粮的重视程度.与对广大农民口粮的重视程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国粮食仓储的职官多见于朝廷各部及各省督抚州县衙门.甚至连帝后陵寝都设有专门的仓储官员,而州县以下的储粮事宜则任其自生自灭,未设正式职官予以管理,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清代治阶级重官轻民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清初理学成为荒政重建所依赖的思想资源,理学官僚影响清代统治者接纳了具有“三代之治”色彩的儒家荒政,并从顶层设计上不断修补荒政制度的疏漏;他们在各地救荒活动中“躬行”实践,视民如伤,遇灾皆以“养民”为标准,极大推动了清初社会恢复重建的进程;灾后编纂《荒政考略》等著作来总结儒家荒政思想,供朝野上下参考使用。正是理学官僚群体的积极作为与表率作用,使得清初国家荒政体系得以正常运转起来,体现出“有治人斯有治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荒政监察因关乎无数灾民的生命,在监察工作中尤为重要。明代在无论是报灾、勘灾、赈济等救灾环节,还是仓储、水利等备灾环节,政府都加强了监察,而且监察主体由多元趋向抚按一体,职任由单纯监察趋向监察与统领并重,监察官本身也成为被监察对象。总体而言,明代荒政监察取得了明显成效,然因后期政治腐败、吏风日下,监察官无法独善其身,故而荒政监察效果不佳。显然,澄清吏治、整顿吏风,是强化荒政监察、保证救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两汉王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荒政建设 ,荒政成其为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原因除了当时严重的灾情给社会经济、政治带来巨大威胁外 ,汉代以经治国的统治思想 ,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原则以及汉代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崛起 ,使统治者对荒政产生的新认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吕坤是明朝后期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也不乏丰富的荒政思想和主张。他的荒政思想及主张主要包括:防灾减灾,养民、足民和仓储备荒等。这些思想既是对以前荒政思想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明后期自然灾害严重,充分体现了明后期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清代荒政弊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灾荒,是指自然界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祸害,通常指水灾、旱灾、冰雹、蝗虫、地震等自然灾害给人类所造成的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损害和破坏。灾荒的出现必然要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如流民的出现,农民起义的爆发等。为了挽救社会经济的崩溃,防止农民的起义,稳定其封建统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救荒,一再颁布救济灾荒的法令制度,形成所谓荒政。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集几千年封建荒政之大成,把救荒之政推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丰富和发展了荒政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封建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赋钱粮是清代国家的主要收入和经济命脉,而钱粮亏空在清代无朝无之,无地无之。造成亏空的因素有三:官侵、吏蚀、民欠,而官吏则是亏空的行为主体,清朝历代皇帝都将亏空与吏治结合起来,综合治理。由于历代君主的治政风格和治术有所不同,对亏空与吏治的治理亦有所差异,相同的是重人治轻法制,治标不治本,忽视制度改革。高度集权的中央财政制度,致使地方财政匮乏,造成火耗滥征、钱粮亏空和挪移凑垫;而过低的官吏俸禄,亦是吏治腐败、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在前代仓储思想影响下,秉承汉代遗风,以政府行为为主,通过兴建粮仓、筹措粮源、加强仓储管理等措施,以期实现社会保障。这些仓储措施的实行,对平抑粮价、赈济灾荒、供养军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仓储制度是历代荒政的一项重要举措。文中主要对1912—1931年间的吉林仓储情况进行考察,探讨这一时期吉林省仓储的设置、管理、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明太祖在总结常平仓、社仓等救荒仓政的基础上创立了预备仓政,形成了重要的仓储备荒体系。明朝统治者通过设立预备仓,一方面解决了远距离运粮的问题,避免了赈灾粮食的转运之苦,减少了救灾中粮食运输的消耗,且为灾民就近取食提供了条件,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得以维持。另一方面,预备仓的建设为实行“先赈后闻”的荒政政策创造了条件,避免了因报灾——勘灾——赈灾途中时间的消耗,加快了救灾的进程。避免了灾害来临之时流民成群、饿殍遍野的境况,为明朝前期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保障,成为了明朝重要的仓储救荒的制度。  相似文献   

12.
叶珊 《文教资料》2011,(28):85-86
宋代灾害多发,各种各样的灾害带给人民灾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破坏。在这灾荒频发的现实状况之下,宋代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先进的救荒理论与经验教训,形成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荒政特色。从性质上来说,历来把实施救荒视为体现儒家仁政的统治者,开始向义务救荒方面转化。从救荒体系建设上来说,中央和地方都有相应的法规制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本文结合宋代史研究资料,以及荒政研究的相关资料,从宋代的灾荒状况探讨宋代荒政和荒政思想的具体内容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的救灾法规不仅反映在会典、则例等行政、经济类法典及法律规范中,还反映在省例、救灾章程等地方性、临时性的法律规范及其汇编中。清代许多荒政著述对救灾法规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各级官吏在救灾过程中遵循法定程序、提高办赈效率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京通仓指清代储存数百万石国家漕粮的北京、通州两个最大的仓储群,号称“天庾”,是封建政府维持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把京通仓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高统治者对于仓储弊端有着严格的规章与惩治措施,但随着吏治的腐化与社会秩序的紊乱,到同治朝时京通仓弊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其破坏性与影响力已经远超前代。  相似文献   

15.
《钦定康济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皇帝钦定并颁布全国的荒政史籍。清代自然灾害的频繁、荒政制度的完善和荒政史籍的丰富是《钦定康济录》产生的原因。该书的产生经历了清陆曾禹编《救饥谱》未刊,到倪国琏检择进呈给乾隆皇帝,最后被乾隆钦定刊刻,颁布全国三个阶段。颁布后,被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6.
两湖地区作为清代的粮仓之地、财赋重镇,在康熙晚期财政亏空尤为严重。雍正帝即位之后即重点加以整顿,不仅对亏空严格清查、设法弥补,而且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通过实行耗羡归公、禁革陋规等新政策以保障地方财政。在这一新政策渐次取得效果、特别是保障了省级藩库的充实之后,从雍正中期开始,两湖地区通过清理历年积欠,逐渐整顿了州县等基层地方的财政亏空。至雍正晚期,两湖地区的财政亏空之风得到遏制,地方财政走上了正常运转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清代岷江流域洪灾成因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岷江流域洪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等;人为因素主要指战争破坏、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荒政的废弛等。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官学中,咸安宫官学是旗人精英教育的一个典范,其校舍的选建地点、教师资历、学生选拔等方面均体现出清代统治者对满洲精英人才培养的重视。本文拟对清代咸安宫官学的若干问题进行梳理,从教学目标、学生、教习等几个方面考察咸安宫官学在乾隆时期的转变,对其史料的梳理有助于理解清代统治者对旗人的教育理念及核心人才的培养模式,亦可由此观察满洲统治者如何通过官学体系将八旗子弟纳入其核心统治管理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清代前期的荒政集历代之大成,起到了保持国家稳定,维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关系的重大作用。具有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各项救灾措施完全制度化、经常化,救灾支出浩繁,办理赈务组织周密、有条不紊等特点。这一时期灾民一般可按数领到赈米赈银,大部分受灾州县可在灾后恢复社会生产。清统治者实行荒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20.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带。历史上长期的人为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仅清代便发生自然灾害二百多次。清王朝的灾荒政策在赈济、蠲免、借贷等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特殊条件,又建立了养赡制。尽管清王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荒政成功且有效,但其实质在于巩固其对边疆的统治,而且在荒政实施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吏治腐败与赈济失效,充分再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