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与胡适是新文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其五四时期在中西方文化撞击中所产生的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及文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鲁迅与胡适对文学本质、创作方法、文学发展等方面的论述简单地比较:一是试图找出新文学发轫时的理论图景,二是探讨鲁迅与胡适的文学观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胡适的“白话文学正宗说”的文学史意义和对政治与文学关系中的鲁迅文学姿态的阐释,强调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民间性立场及其价值取向,即白话文学主流地位的确立和民间知识者个人主场的建立,不仅是重写了中国文学史,而且还体现了中国知识者的价值观立场的重建。这也可被视作是“五四”新文学的最重要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3.
黄曼君所著《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虽是一本论文集,但从其总体构思、学术质量、影响及意义来看,却可与优秀的学术专著相媲美。黄先生在现代文学研究界久负盛名,对鲁迅郭沫若沙汀的研究成就尤为显著,这本论文集,便是他近五年来辛勤耕耘的新成果,比他过去的专著更全面、更丰富地反映了他的治学风貌与学术功力。学坛论文合集不外两种类型,一类:成果荟萃,“零珠碎玉”,皆有光辉;另一类:研究范围相对固定,研究目标相对集中,各篇有一中心线索贯穿,论篇各有千秋,成书则沉甸厚实、主题突出。黄先生的《双子星座》当属后者。《双子星座》分为三组文章,第一组研究了鲁迅早期和前期的浪漫诗学、悲剧风格、创作思维以及后期的文学意识形态等问题;第二组研究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在文学思想和艺术上的反映、个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浪漫诗学主体的特性、自然科学精神的影响等问题;第三组研究了新文学主潮中的一系列重要议  相似文献   

4.
鲁迅及其作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之巨大而且深远,是众所周知的。但对曾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五十年,又和大陆隔离四十年的台湾的文学有无影响,迄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大陆对台湾六十多年来的新文学的研究,虽已取得不小成就,但总的来说,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文虽题为《鲁迅和台湾新文学的因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精神、思想和人格对胡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鲁迅文学和精神传人的胡风,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几乎每年都要写文章纪念鲁迅,并且还特意标明是为了纪念鲁迅而写,每一次谈论的问题和重点也有差异。"鲁迅纪念"是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胡风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他阐述鲁迅精神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的思想文论,维护鲁迅所开创的新文学传统,批判客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宗派倾向。他在复杂的文学斗争中张扬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小峰是新文学出版机构北新书局的创办人,一直得到鲁迅的鼎力支持。他尊重鲁迅的出版意图,接受鲁迅的具体建议,为新文学的出版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之所以被历史冷落主要是缘于与鲁迅的版税纠纷,但是瑕不掩瑜,在历史评价时不能因此而抹杀他的功绩。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从清朝末年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约1974—1936)香港的文学现象,探讨香港文学萌芽生发的过程。香港文学的萌芽生发时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晚清,华文学报纸出现,文学亦随之应运而生,它具有反帝反清的民族意识;民初,国粹派和一切旧文学、旧文化思想势力喧嚣攻击新文学运动,而新文学和新思潮却在这个小岛悄悄诞生;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学的影响下,在鲁迅先生的鼓舞下,香港新文学作者努力学习,在与旧文学势力、封建文化势力的斗争中,顽强奋斗,破土而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9.
王杰 《华章》2007,(7):147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源流》中为新文学的起源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对言志与载道的关系中得出了自己独特的"循环"史观.他在对新文学的起源探讨中提出了"循环"的文学史观,而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是比较奇特但又较少被人们所关注的.重新解读和分析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对现代文学史的学科规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全面总结了“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小说创作成果,对自己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也给予了客观评价。提及艺术方面时,鲁迅的自评非常简单,却一语说中了他的小说为什么能“颇激动”人心的关键原因,即“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无论鲁迅这句话是针对他初期小说的总面貌而言,还是单指几篇小说表现形式的特点,我都以为完全可以把它视为鲁迅全部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艺术宗旨。正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兴起了许多文学热潮,产生了不少有趣的文学现象。“历史小说热”从三十年代初正式兴起,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的全部爆发。这一文学热潮至今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进行初步的考察,力求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一在新文学的各种样式中,历史小说仿佛是一个难产的婴儿,直到1922年冬天鲁迅先生的《补天》问世,才标志着它在新文学土壤上的正式降生。但在第一个十年中,历史小说寥若晨星,继《补天》之后,仅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  相似文献   

12.
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左翼文学思潮兼容并存。孙犁对新文学的接受,决定了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创作理念和强调个性与朝气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确实耐人寻味。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奠基者、文化巨人鲁迅,在他青年时代东渡日本留学时,曾选择过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在仙台医专学医近两年。另一位同样为中国新文学奠基的文化巨人郭沫若,年轻时也曾踏入过医学院校的大门。1918年,学完预科的郭沫若进入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医五年,完成了学业。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分支——台湾新文学的杰出奠基者,被誉  相似文献   

15.
杨逵被称为"台湾文学的脊骨",这不仅对其文学创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更是对他的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杨逵一生未曾见过鲁迅,他对鲁迅的解读与接受是通过鲁迅的作品与友人的介绍得以实现的,然而,在这两位中国大陆与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身上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夏志清以其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人,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中西文学批评理论,融会贯通地探讨了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发展方向,不仅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使得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等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但由于理论来源、思想倾向、批评立场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虽然多有创见,却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多数学者还是认为他对鲁迅的评价是偏低的。通过夏先生对《阿Q正传》的解读可以看出海外汉学研究者在为艺术和为人生之间的艰难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一)大概是青年时期曾留学日本达7年之久的缘故吧,鲁迅一向对日本怀有特殊的感情,对日本文学也较为重视。由于鲁迅译介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促进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故他的目光多投向俄国和东、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对西方国家的文学不太重视。而在东方国家中,鲁迅最为注重的是日本文学。他早年走上了文学道路时,就曾与日本文学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五四”时期,他创作白话小说,曾从日本文学中汲取过营养。20年代,他还翻译了不少日本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世纪初,鲁迅赴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与日本文学的接触。这个时期鲁迅对日本翻译的欧洲文学颇感兴趣,对日本文学则接触不多。周作人曾回忆说: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惟夏目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是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他在进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很重视文学上的革新。一九一七年二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旧文学建立新文学的主张,第一个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子。如果再看一下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的支持,更可见他对提倡新文学的功绩。鲁迅与《新青年》发生联系,是在该杂志从上海迁到北京之后,约在一九一七年春。鲁迅应邀给《新青年》写文章。一九一八年五月,《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  相似文献   

19.
鲁迅研究无疑是20世纪文学研究中最大的显学,然历来分析鲁迅文化心理的论著不少,但却很少有人关注过鲁迅的性心理问题。他悲剧的婚姻,压抑的爱恋心态,一直少有深入的探索。鲁迅性格禀赋本就阴柔,有女性味。故追求爱人较迟疑被动,未得到理想的真爱。鲁迅的特殊性情和文学叙述方式都深受其悲剧婚姻和长期的爱恋压抑和性苦闷的影响。但是,爱恋的苦闷却被鲁迅坚韧地升华为文艺的独特才气和特质。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偏执批判,冷峻犀利之文风,思想的创造性都与此紧密相关。还原鲁迅的性爱心理,乃是深度理解一代大师内心世界和文艺心灵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小说创作是鲁迅前期文学活动的主要方面。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成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的世界大师之一。他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开辟了新文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一、现实主义创作意图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开始创作小说。他创作小说的意图首先是为了改良人生,改良社会。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