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层行走     
屈指算来,进报社已有七个年头,也算是一名老记者了.在这几年里,工作中荣辱成败,喜怒哀乐,真是数不清.但坚持在基层行走,是我记者生涯永不改变的脚步.  相似文献   

2.
上海电台和电视台最近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报名的人很踊跃,海外报纸还发了消息,说这是国内新闻界的"创举".我也听到复旦新闻系有同志不赞成这样做,提出意见说:如果编辑记者都从社会上招聘,还要大学新闻系干什么呢?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编辑记者,是出于不得已.因为,在十年浩劫中,电台电视台的队伍受到严重摧残,一些老编辑、老记者,"老的老了,病的病了,散的散了,死的死了",而新进的干部,没有受过新闻工作的专业训练.这两年,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很快,而业务干部残缺不全,等待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一时又等不及,于是只好采取公开招聘的"应急措施".这次前来应聘的有四千一百八十多人,经  相似文献   

3.
1994年11月29日,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在新疆因公殉职,作为山东《大众日报》的一名援藏记者,在悲痛之余,我不禁一次次回忆起与孔繁森相处的那段难忘时光,耳边不断回响起孔繁森生前最爱唱的那首《说句心里话》:“说句心里话,我也有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心里话,我也有爱……”  相似文献   

4.
我是吉安电视台一名记者,最近,在一些乡村采访,部分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些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名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因此他们见到这样的记者老早就会躲开,也更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这样的记者听.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这样的记者看起来就像是老熟人,觉得很贴心.  相似文献   

5.
2009年年底,老何60岁生日时,对朋友讲了一番话。老何说:"60岁是一个甲子。人生60岁后,就进入花甲之年。我这60年来,人生经历和遭遇很特殊,也做过几件不平凡的事。是非纷纭,可由后人评说。但中国的体制下,很难出现我这样类型的人,以后大概也不会再有了。所以有人说何新是异类之怪物。今天随便聊聊,说点心里话,也算是对过去的人生做个总结吧。"  相似文献   

6.
张刚 《青年记者》2008,(13):19-20
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经8年多了,三十而立,算是一名"老"记者了. 从刚刚毕业时的满眼好奇,激情四溢,到现在的理性与激情并存,一步步在新闻理想和梦想的路上前行.  相似文献   

7.
我自1962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一直就没离开过这一行,从年龄和新闻龄来说,算是个老报人了.在建党80周年之际,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思考一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已经十多年了。可是,对于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记者,却始终懵懵懂懂。直到近几年,自己有心作了一些思索、探究,才算稍稍有了点眉目。不算很了然,也总是个进步吧! 记得,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很崇拜记者。由于“文化大革命”,我读大学新闻系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却获得一个机遇,直接跨进了报社。但那时还是个不要知识、不要文化的年代,对记者也并不强调什么文化素  相似文献   

9.
赵金  张刚 《青年记者》2012,(16):32-34
主持人的话:张刚是我的同事,我们还曾做过几年邻居.在报社那栋最老的宿舍楼下,经常看到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匆匆来匆匆去,有时逗弄一下刚刚会跑的儿子. 那时,"胡同记者"张刚就已经是齐鲁晚报甚至是大众报业集团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了.如今,七八年过去了,我不断地听到关于张刚的好消息,"张刚工作室"成立了,"张刚大篷车"开张了,张刚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了,张刚当选中共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了.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张刚,每一步走得都是那么踏实、执着.  相似文献   

10.
我是梧州日报的记者,最近收到一位老首长、现已离休的老同志的来信,他向我说了一些心里话,对我,也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我特将他的信摘抄如下,望能在贵杂志上刊登,让广大同行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的身体还可以,离休后每早散散步,饭后打门球,下午种点菜,养养花,晚上看电视,生活也慢慢适应了.现在顾虑的不是物价上涨,而是党政部门  相似文献   

11.
要我给今天的记者提"忠告",心中一片茫然.我不知道我该说什么、能说什么,枯坐终日,一字不出. 世事大变.我当记者时的那些"经验",有的还可能管用,有的则完全没用了.我没采访过黑窑主,没受过黑社会的威胁,没接触过贩毒分子,也没奔袭千里去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那时,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还没有"新闻发言人"这个新生事物,更没有人当面训我:"你是代表政府说话,还是代表人民说话?"我知道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同时我也看到我们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进展缓慢,相反有的却正在断裂、坍塌.所谓精神滑坡,不仅是指信仰、理想在逐渐消失,而且直冲我们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2.
有个故事对新闻工作者很有启发. 一天,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某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哪三个筛子?"那人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4.
"如果组织上规定你报道哪一个领域的科技新闻,你就会有这样一个任务:跟科技人员交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你要知道这个领域的情况,单靠自己是很困难的."1987年4月17日,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在全国科技新闻研修班上,专门就"优秀的中国科技记者要考虑的几个问题"发表讲话.在钱老的眼里,"跟科技人员交朋友"是科技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5.
长江的道路——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1937年抗战前后,当时上海正酝酿组织新闻界救亡协会,开始筹备这组织的有胡愈之、恽逸群、杨潮、陆诒和我,秋江好象没有参加。那时在上海办过《文艺新闻》的袁殊主张成立青年记者学会。后来我们和胡愈老商谈,愈老认为当时一些记者都不能算是青年了,于是  相似文献   

16.
何帆 《声屏世界》2012,(8):24-25
2011年8月,当我第一次听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九个字的时候,十分不以为然。心想,作为一线记者,"基层"本就天天在走,"作风"  相似文献   

17.
源头有新闻报道的"活鱼",基层是记者的广阔天地。目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记者们能反映我们的生活,拉近了我们和新闻的距离,很温暖、很贴心。"  相似文献   

18.
张刚 《青年记者》2008,(9):19-20
转眼间,从事新闻工作已经8年多了,三十而立,算是一名“老”记者了。  相似文献   

19.
1997年3月的一天,白宫特工处给我打电话,让找去白宫老行政楼办理记者证。我特别兴奋,因为申请到白宫记者证很不容易,很多在华盛顿工作过三四年的中国记者部拿不到这张小牌牌.而我当时则是刚到美国两个月。有了它就可以经常出入白宫了。 渐渐地,我了解了白宫新闻厅里的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20.
笔者最近听一位同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报社一名被誉为"老黄牛"的老记者,因琐事与领导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闻之颇感意外.在作检讨时,这名老记者说,最近总感觉工作压力大,心里很孤独,领导极少找他谈心,不了解他平时的一些困惑.这一事件可以给媒体领导提个醒:谈心切莫忽视"放心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