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穆旦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塑造了很多的英雄形象。他诗歌中对英雄的评价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他是站在个人本位角度把英雄还原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人”的存在,着眼于对战争中英雄悲剧处境的刻画,以及对战争非道义的揭示。穆旦这一视角的形成与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正是这一个性化的写作视角使穆旦的诗歌区别于同时代歌功颂德的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巴金笔下的"F地"即福建,具体地说是闽南地区一带。20世纪30年代巴金4次走进福建的闽南地区,尽管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这块土地却给巴金留下美好的回忆和深切的依恋。巴金借助小说形式,于《新生》《雷》《电》《星》《春天里的秋天》等作品里讲述了"F地"的英雄战歌和青春故事,表达了他对那些"为着理想而牺牲个人的一切"的安那其主义者的同情和赞赏,也表达了他对普通人生命状态的关注。有关"F地"的创作,具有典型的巴金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3.
早年巴金为封建大家庭的黑暗专制所激愤,后来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而崇尚暴力革命.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令巴金对旧的社会制度彻底绝望.新政权的诞生不仅给巴金以新的希望,而且让他有了亲切感,因而感到特别幸福.这令巴金放松了理性思考,进而盲从,错误地对待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成为新的"觉新".直到新时期,巴金终于觉醒.  相似文献   

4.
巴金自诉,其“作品只能说是一个年轻人的热情的自白和控诉”,强烈的主观热情和政治批判态度,使他不太注重民俗风貌的描写,以致于李健吾认为,“不长于描写”的巴金,只能“用叙事抵补描写的缺陷”,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研究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选择巴金也不太合适”.但是追求“创作与生活的一致”,力求“真实”地表现出自己亲历社会人生,巴金的创作必然会表现自己所处的区域人生状貌和生存形态,体现出特定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的模塑影响,他的作品必然地要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巴蜀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谢春丽 《甘肃高师学报》2013,18(3):36-38,142
左拉作为自然主义写作的开创者,他在超越前人,力求在作品内容上更为客观地表现真实的现实与人生的同时,也是关注作品形式改革的,他将当时科学领域的新成果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他的这一尝试为作品注入了鲜明的现代主义因素。通过对作品《娜娜》中现代主义因素的揭示,试图解读出这一因素的运用给作品带来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巴金在小说《春天里的秋天》里运用明喻修辞格收到了描述事物、刻画心理、抒发感情的效果,产生了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巴金在他的这篇小说以及其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段。巴金根据小说内容表达上的需要,以及自己的艺术审美旨趣,巧妙娴熟地驾驭语言,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以文化启蒙先驱的姿态倡导书面语变革。他早年的"我手写我口"与"言文一致"等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中国新文学建构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他高瞻远瞩,深刻揭示了语言革新的方向与最终目的,即作为白话的书面语必将成为正宗语言,但是,也留下了"缺憾",书面语变革的难题正是后人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对于黄遵宪书面语变革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准确而深入地把握其诗歌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能够切实地理解在晚清至现代文学转型中书面语变革诉求的艰难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作品中体现的意象能使人感受到作家独特的心理变化。"失路"这一意象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他们通过这一意象表达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内心的感受,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陶渊明在其诗歌中通过对失路意象的营造,充分表达出他在人生之路上困惑、迷惘及曲折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正>在法国诗坛上,阿蒂尔·兰波(1854~1891)绝对是一个传奇。从14岁开始写诗,到19岁短短的五年时间,他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然后停止写诗,辗转欧洲、亚洲、非洲各国12年,最终因病逝世,年仅37岁。作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和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兰波毫无疑问是个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是"思想与思想的交错",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谈",在现实与人生、存在与禁锢的悖谬处境中,他尽情地放纵自我意识,他在他多变的人生中高喊"我愿成为任何人"。小诗《出发》,  相似文献   

10.
在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作品与长江有关。这些诗作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写于李白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探究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李白的长江情怀,一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二是宽广浩瀚、奔腾不息的长江与李白的洒脱浪漫、飘逸豪放的精神特征叠合。李白的长江诗歌作品不仅使原本豪放不羁的长江增添了一笔浪漫的色彩,也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贾岛的人生有两个核心追求,一是应举,二是苦吟。前人对这两点论述较多,但是把这两点分别同其早年长时间的佛徒生涯放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这段经历对其应举与苦吟产生的不同影响.一方面,曾多年为僧的贾岛为何久困科场而执著不悔?原因在于诗名成为他新的信仰;另一方面,多年的佛门生活使贾岛可以把一种坚忍的苦行精神转移到诗歌的创作之中,这是苦吟习惯出现的根源。结论是在贾岛的人生历程中,应举是表层的现实追求,苦吟是深层的精神信仰,这两点决定了贾岛由僧还俗、终生苦吟不辍的独特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2.
论林逋之隐     
林逋的人格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底色,体现了儒家精神的真谛,他对儒家文化的践行正是通过隐逸来完成的。林逋的隐是真正的生命、心灵之隐,那份豁达和逸致超然不凡、与众不同。在林逋眼里,文学作品不具有政治的严肃性.而是个体生命意识的承载,从其隐逸诗中可以感受到林逋恬淡旷远的襟怀和惬意潇洒的生存状态。林逋在独处和思考中安于孤独、品味孤独、静享孤独,生命追求和思想层次都提升到了较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版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中选编的文章。此诗以"梦"为主线,一方面,通过作者在梦中神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展现出了作者对于奸佞当道的腐败政治的愤恨,另一方面,作者也表达了对于自由光明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向往。此外,从诗歌中也不难看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是"儒"、"道"交互的,这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而且直接作用于诗歌谋篇布局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因此,对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文本解读、思想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擅长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诗歌寓意丰富、深邃。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和诗歌语言特点着手,根据诗人的社会经历、精神层面,剖析其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凸显美国梦的光怪陆离,呈现诗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历程。  相似文献   

16.
巴金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女性形象。巴金对饱受旧礼教、旧制度毒害的女性寄予同情,对敢于同旧制度抗争、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寄予赞扬,巴金同时希望那些争取自由和价值的新女性能承担起女性应有的责任。巴金的女性观是复杂的、矛盾的,这与巴金的家庭教育、个人信仰等复杂的思想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金闯礼同志的《花甲年诗词草》,表露出来的对人生、对理想的热情而又坚定的追求,是对风起云涌的人生岁月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实践的深情回顾,也是对60年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的艺术展现。他的抒情诗表现了对崇高理想的深挚、真切的情感,以及上下求索,无怨无悔和脚踏实地的高尚心灵。同时又充满着温馨的人情味,表现了细腻的人情美。他的游记诗把生命的流淌和大自然的美往往融为一体,以心胸的开阔,眼光的深邃,文化的丰富积淀,发现美景的奥妙之处。这样的艺术成就,确实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特点,构筑了其对《庄子》的接受。元好问受庄子思想影响,表现为对其处世哲学的强烈认同,以庄子的自由精神、相对主义理论为基本理念,包含安时处顺和逍遥自适的人生境界追求。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主要体现为意象与用典方面对庄子的接受,直接和间接地化用庄子语句,以及继承庄子的“真”“自然”等理论,在庄子思想参与下形成元好问真淳、自然的诗风。  相似文献   

19.
陆游一生主要居住于家乡绍兴的镜湖。在他留存的近万首诗歌中,创作于家乡的作品占到三分之二。可以说,镜湖风物是陆游诗歌的主要歌咏对象,这一点在他的晚年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陆游在镜湖地区的长期乡居生活和"镜湖诗"的创作是密不可分的。正由于如此,"镜湖诗"才最能体现出质朴、细腻、生动、温馨的陆诗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