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晋东南晋语中,高平、涌泉武,、景凤沁源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这些方言自身特点,我们认为这些方言目前平声不分阴阳是平声曾经分化为阴阳平之后又进一步合而为一的结果。另外,在晋东南晋语中,部分方言里还存在着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合流的现象,本文结合其具体情况,讨论了这些方言中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的合流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晋东南晋语中,高平、涌泉武乡、景凤沁源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这些方言自身特点,我们认为这些方言目前平声不分阴阳是平声曾经分化为阴阳平之后又进一步合而为一的结果。另外,在晋东南晋语中,部分方言里还存在着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合流的现象,本文结合其具体情况,讨论了这些方言中阴平或阳平与其他舒声调的合流过程。  相似文献   

3.
安泽境内移民中最多的是河南林州移民,而且有相对聚集的村落。调查发现,中古阳声韵在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发生的变化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有同有异。咸山摄阳声韵保留[n]韵尾,既不同于源方言咸山摄鼻音韵尾脱落,与晋东南晋语咸山摄阳声韵鼻音化也不一致,显然是受普通话的影响;移民方言中宕江深臻曾梗通摄同源方言和晋东南晋语保持一致,韵尾保留[?]韵尾。这种同异现象是源林州方言、晋东南晋语及北京话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晋东南晋语区16个方言点的单用语气词的田野调查和语料分析,从共时的层面对晋东南晋语区16个方言点的语气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出晋东南晋语语气词的特点:晋东南晋语的语气词十分丰富,而且基本都可以分布于句中和句末,每个语气词及所表达的语气意义并不单一,同一语气词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语气,而同一语气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  相似文献   

5.
在晋东南晋语的绝大多数方言中,泥母和来母都不相混,只有在礼义、陈区、古寨、高平、河西方言中存在古泥母来母部分相混的现象.这种泥母和来母相混现象在山西晋语中是比较特别的.  相似文献   

6.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日系字共有五种读音类型,其中日系字今读[]声母的襄垣型和今读[z]声母的沁县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方言中都比较普遍,而日系字今读[]声母的北留型、今读[]的长治型和今读[l]声母的陵川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中都未见。从日系字的演变轨迹,说明晋东南晋语各类型的日系字都是到了边擦音[]之后才有分歧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50个方言点的调查,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绝大多数方言以两组入声韵为常,主要元音分别为高元音和低元音。在详细描写其读音类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入声韵今读韵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湘语益沅小片方言古去声字与古入声字同调现象的研究分析,发现益沅小片方言读45调的清去字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白读层,一个是文读层。与周边方言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益沅小片去声入声同调的实质是入声归入阴去。  相似文献   

9.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迄今闽北政和方言去声调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变移过程,也是两种去声调向三种去声调演变的过程。本文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一、明、清二种手抄本《六音字典》音系比较;二、明本《六音字典》去声字与清本《六音字典》去声字对应研究;三、清本《六音字典》去声字与现代政和方言去声字对应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语文》2008,(4):63
山西是方言十分丰富的地区,不仅种类多,而且变化大,是汉语言史、语言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珍贵材料,1985年语言学界已确定山西及相关地区为一个单独的晋方言——晋语区,出现了一批晋言研究成果,各县市的方言志大都已出版。  相似文献   

12.
正《豫北晋语语音研究》由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支建刚教授独撰,中西书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此书以豫北晋语的语音为研究对象,选取19个市县中的50个方言点进行田野调查,采用历史比较和绘制方言地图的研究方法,在整体介绍语音特点的基础上,对部分语音演变进行探讨,进而对异调分韵、儿变韵母、子变韵母等语音现象做了专题描写。  相似文献   

13.
在冀鲁官话的保唐片,轻声前能分出阴去和阳去两类,以此为线索,调查有关方言情况,同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声调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去声的演变过程以及入声演变的大致时间做一推测:历史上声调确实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去声调经过了一个去声→阴去(清声母)和阳去(浊声母)→阴去(清声母)、阳去(浊声母去声和浊声母上声)→去声(浊声母清化)的演变过程;全浊入变舒声当在平分阴阳之后,次浊入变去声当在阴去、阳去合并之前,清入声的演变是最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4.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陇东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泾川境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在陇东方言中,极具代表性。泾川方言共有四个声调:阴平(31)、阳平(24)、上声(42)、去声(44),这四个声调会在语流中发生语流音变,两字组、三字组的连续变调规律已经在其他文章讨论过了,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形容词的连续变调,并举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陇东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泾川境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在陇东方言中,极具代表性。泾川方言共有四个声调:阴平(31)、阳平(24)、上声(42)、去声(44),这四个声调会在语流中发生语流音变,两字组、三字组的连续变调规律已经在其他文章讨论过了,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形容词的连续变调,并举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语音学方法考察綦江方言,得该方言有阴阳上去入五个调,入声已长化,但不同乡镇长化度略有差异,平调调型基本保持,存在地区差异;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调值分别为35、31、42、112、33,其中阴平、阳平、去声调值与前人所得有较大不同,该不同产生与声调系统性相关,也与研究方法不同有关。该研究为綦江方言语音研究保存了声学实验数据,丰富了重庆地区存留入声的方言语音研究,为其他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研究提供了比对资料和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17.
太原方言与清徐方言同属晋语区并州片的晋阳小片,两种方言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但在今天依然有许多不一样的语音演变现象。文章将两地的声母今读从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声母与声母的对应、知系声母的演变这三方面做了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这两种方言最大的不同在于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今读平声送气与否。文章通过细致的比较,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地声母所表现出的一些异同现象做出一些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衡水市,是京九线京南第1大站,离北京不远,但是衡水市的方言声调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衡水方言的声调,调类与普通话一样,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但是调值与普通话毫无共同之处,而且在语流中富于变化。衡水方言的声调情况,可以作为衡水人学习普通话的参照,可以作为衡水方言研究者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方言中,天全话所保留的端透定三母的腭化现象,古入声归今阴平,部分古平声浊母字混入今去声等语音特点是绝无仅有的。本文结合移民来源与语音特点将天全话同山西方言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天全话是保留了先期移民方言(即晋南方言)特色的四川官话。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人们说话时从使用某一方言转而使用另一方言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种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转换就是语码转换,它既是一种非常活跃的社会语言学现象,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语言接触的结果。1972年,Gumperz认为会话语码转换是熟练使用双语或多语的人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大多数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是通过寻求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与语码转换在宏观层面上的关系来探讨语码转换背后的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