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一、认知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主要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认知疗法自20世纪50年代创立以来,已成为最近20年最有力量、发展最快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患者当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认知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已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治疗以及内观认知疗法等已经在实践中被较有力的临床证据检验.本文在对这一理论派别的创建和总体策略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认知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认知疗法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咨询领域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应将认知疗法引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贝克认知疗法,把来访者的负性自动想法、想象、信念视为一种尚待检验的预测或假设,然后设计一种严格的行为实验,使来访者认识到其认知内容不合现实,从而改变其想法或信念。  相似文献   

4.
认知行为疗法在学困生转化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应用中首先要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发现并采用认知疗法中的认知改变技术来改变学困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认知,再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行为技术改变学困生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5.
浅谈认知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是通过识别自动思维、改变认知歪曲来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它在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处理焦虑、抑郁等方面疗效显著,但认知变化的过程难以准确观察和测定,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贝克认知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中典型理论之一。它是在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互结合与补充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疗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认知歪曲来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它在处理焦虑、抑郁症等方面疗效显著,但对积极情绪的关注不够,需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詹鑫 《班主任》2009,(6):34-35
人的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要调节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时候可以从改变学生的认知人手,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认知疗法。本案例中,笔者试图运用认知疗法对一个失眠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8.
本案例分析了一例大一女学生,因担任班长遇到了一系列人际交往问题,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对自己很失望,并申请辞掉班长一职,辅导员在了解情况和分析问题后,运用了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理论,通过建立求助动机,适应认知矫正,处理日常问题,改变自我认知四个方法步骤,经过四次的谈话辅导,借助认知疗法中的认知重建技术,帮助该生改变自我认知,重新找回了自信,能够积极地面对生活与学习,在班级工作中以身作则,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由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其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这一理论认为:引起情绪障碍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经历者对该事件的评价和解释.事件能否发生是不以当事者的意志为转移,但如能对该事件作出理性的评价,就可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大多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来自于西方,如精神分析法源于奥地利,认知行为疗法源于英国,人本主义疗法源于美国。有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叫合理情绪疗法,属于认知疗法的一类,其基本思想是,人之所以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是因为他的认知产生了错误。比如,一个人常常更多地看到生活中负性的一面,夸大生活中那些负性的因素,就会产生抑郁的情绪。因此可以通过解决人的认识问题来解决人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但这一心理疗法在中国运用的效果还不够好。为什么不够好?我认为这跟人的民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中生考后的不良认知,选择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可以纠正学生不良的认知行为,提升其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2.
自闭症是以行为特点定义的一组症候群,而其背后存在着自闭症的特异性的认知发展不均衡现象。太田阶段评价法是一种评价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程度的方法。依据太田阶段而实施的治疗教育实践,被称为“认知发展疗法”。以太田阶段为轴心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发展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认知、情绪的发展,促进其适应性行为的形成,同时可以预防行为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问题做出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在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下,通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采用认知行为和现实疗法达到咨询目的。在咨询中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及认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通过四次咨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 brief cognitive behavioral skills group in reducing anxiety, depression, and worry among a sample of low-income predominantly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were assigned to a skills group (N?=?54) or a wait-list control group (N?=?30). Students completed assessment at preintervention, postintervention, and 1-month follow-up. Linear mixed model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time?×?condition) on all outcome variables, although there were different patterns for each dependent variable.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a brief cognitive behavioral skills group among low-income predominantly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to reduc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worry.  相似文献   

15.
人际关系焦虑是因人际交往紧张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主要表现在对现实或想象的人际交往情境感到过分担心、紧张、焦虑,甚至抑郁,还伴有失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并对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在本案例中,求助者和同学、老师交往时感到困难,害怕交往,甚至和同学产生矛盾,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学习。心理咨询师根据对求助者临床资料的评估,结合心理测验,做出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并辅以合理情绪疗法,达到了的预期的咨询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A-B-A-B式实验设计,将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采用差别强化、Time-out和自我指导等方法和策略,对被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多动行为进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差别强化、Time-out和自我指导三种干预方法的结合,对减少幼儿多动行为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有心理辅导需求和无辅导需求的贫困大学生各30名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成员进行贝克认知疗法辅导,每周一次共6次的辅导,对照组处于常态。辅导前后采用SDS、SAS、SCL-90对实验组进行测量,并就辅导前后与对照组的心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接受辅导后与对照组在SDS、SAS上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CL-90的总分及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辅导前与辅导后在SDS、SAS的得分以及在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克认知疗法在改善贫困大学生抑郁、焦虑、以及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有显著作用,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认知疗法是用逻辑思雏方式处理采访者的问题,道家用直觉思维方式认识主体内在对象,“道家认知疗法”既违背道家思维方式,也不符合认知疗法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遭家养生原则要求人们在整体、必要、自然的范围内行事,认知疗法要求来访者在具体事件的范围内思考问题,“道家认知疗法”用道家养生原则,代替认知疗法是行不通的。一个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在吸取其他理论充实自己,不能改变原来的名称,“道家认知疗法”违背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sing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hrough the lens of relational cultural theory. The authors provide an overview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relational cultural theory, followed by suggestions on how to facilitate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relational cultural theory in college counseling. A case illustration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and relational cultural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