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村组合并背景下组合竞选制的张力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组合并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村委会选举的政治生态。不同村委会选举模式的适应性和承受力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村委会"组合竞选制"更具张力弹性。为了适应村委会选举生态的改变,村委会组合竞选制在提名、候选人的审查、组合等环节和程序上需要进行调适和改进。  相似文献   

2.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意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妇女参入村民自治状况调查材料的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参政热情和政治信任感是吸引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良好基础,但农村妇女的政治效能感差、权力意识淡薄。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有赖于村委会选举的逐步规范,同时还相当程度地取决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推动。  相似文献   

3.
村民选举村委会候选人贿选问题日益突出,家族势力大肆介入,候选人整体素质不高,竞选手段不合法以及竞选引发的各种矛盾难以平息。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候选人登记制度;制定《村级财务管理法》和《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发展经济,调动村民参政的积极性;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化解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村级治理的政治资源分配中,农村妇女仍处于边缘状态。改变农村妇女的这种边缘状况,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本文认为,支持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政策没有出台明确的性别比例,政策实施距离政策目标尚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大家经常提到的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而外,还有主导政策制定及执行的经济发展观、突出工具理性而忽略价值理性的效率观、政策的价值目标认识模糊以及政策制定及执行的主体性别结构失衡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某乡村村委会选举为个案,通过对村委会民主选举过程进行的深入调查研究,揭示了在我国现阶段村民自治中普遍存在的村委会民主选举中的形变现象。形变现象不仅是对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规范和民主程序的违反。出现了竞选村干部动机利益化、竞选手段复杂化、违规操作等现象,而且也是普通村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较低、参政意识淡漠的反映。本文试图从村干部角色地位的转变,村民缺乏社区认同感、法制意识、公民意识淡薄,选举程序简单化以及对村干部的监督不力四个方面来剖析村委会选举发生形变的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可操作性建议,为促进我国社会基层民主化提供实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1989年,安徽省岳西县莲云乡腾云村首次采用组合竞选制选举村委会主任,打破了上级提名、村民举手通过的形式,实现了腾云村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民主政治。20年间,腾云村共历经七届村委会,其中五届采取的是组合竞选制模式产生的领导班子。然而,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采取的是“海选”模式。组合竞选制在经过几次实践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能全面推广,与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7.
建立县乡人大代表竞选制度符合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有利于对人大代表进行监督。建立县乡人大代表竞选制度,要完善立法,改革现有代表候选人提名办法,科学设置竞选制度,强化对竞选过程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刘影 《文教资料》2006,(16):75-76
竞选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我国已逐渐具备建立竞选制度的条件,竞选活动近年来也在我国一些地区初见端倪,因此,完善竞选条件,使竞选活动制度化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人大代表竞选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变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对候选人规定高于一般选举人的资格条件,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宪法所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分离、相统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为县乡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并不违宪。在法规中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规定高于村委会选举一般选民的资格条件,不仅不与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原则相矛盾,而且是使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县乡人大与村委会不同,对县乡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要求也应不同。现行省级法规大多只是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规定了村委会成员的资格条件,指标不具体,缺乏硬约束,无法或不太好进行资格审查,应着重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规定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限制性资格条件。  相似文献   

10.
抗战结束后,内外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民主政治尝试的变化,以重庆工商界为首的地方精英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应对这一要求的举措就是市参议员普选。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规范市参议员选举的制度;在竞选过程中,出现了负责策划的竞选组织;候选人根据各自的实力分别采用了以报刊、名片、标语、广告为载体的文字宣传,以公众聚集地为平台的公开演讲和以音乐、画像、物品赠送为中心的政见表达等宣传方式。这种竞选活动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主启蒙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但选民投票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的治理资源主要来自政府主导的官方权威和地方自生的民间资源,在当代社会表现为村委会和宗族的两种形态。来自江西省桐村的实地调查资料表明,进入农业税费改革的“后农业税时代”,村委会陷入角色困境、人才困境以及财政困境,延续了国家经纪人的特征;而宗族在新世纪后也经历现代转型,在宗族组织、活动、关系上渐趋理性化。双方在村庄生活中围绕权力、利益展开博弈,村委会的策略包括信息控制、介入宗族事务、权力寻租等,宗族的策略包括重构村庄政治空间、弱化村委会权力效能以及强化成员的宗族意识。  相似文献   

12.
农村选举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基层民主的开始,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选举制度的确立并不必然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实现。在当前的基层选举政治中,在多大程度地体现了民主?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村委会选举的民主选举功能基本实现;村委会选举的监督功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委会选举的民主教育功能成绩显著。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城市社区中出现了新的成员——农村妇女。然而,这部分农村妇女城市社区参与边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借助布迪厄实践社会学"场域、惯习和文化资本"的关系主义方法论分析认为,农村妇女城市社区参与边缘化的原因有:生活场域的冲突限制了农村妇女城市社区参与的空间;生活惯习的迥异制约了农村妇女城市社区参与的积极性;文化资本的差异影响了农村妇女城市社区参与的主动性。消融农村妇女城市社区参与边缘化的路径为:场域外的前提条件——改革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场域内的利益趋同——社区积极提供活动平台;惯习的适应性——农村妇女"社区人"意识的形成;文化资本的融入——提高农村妇女自我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开始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村民自治,作为村民自治基础的村委会选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在现行的村委会选举活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由此,党和政府要统筹考虑,全盘规划,从宏观制度层面对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直选进行引导,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5.
校园中的权力观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为此,要关注学生干部群体的建设,通过评价引导、及时教育和规范培训,培养学生正确的利益观。重视非正式学生群体中的权力分配,树立正确的权威观,通过竞选制度、轮值制度、包干制度等促进集体成员形成权利义务的统一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作为忻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美满家庭的重要缔造者,忻州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忻州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存在诸如缺乏理性的参与意识、缺乏足够的参与能力、缺乏健全的参与机制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有针对性地从经济发展、制度支持、文化熏陶、素质提升这四方面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忻州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有利于她们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社会环境里,民族接触和语言的双向交流是形成双语现象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形成双语的现实动因.语言态度作为双语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宏观的角度看,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群体成员双语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微观的角度看,也会对个体成员的心理状态和语言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村级妇代会组织与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地位低落,与农村一些村妇代会组织虚置或组织作用弱化有直接关联。在一些地方,农村妇女以及村妇代会在乡村公共权利结构中的状况基本上可用“无权无势“来概括。由于社会资源的相对匮乏,妇女的组织优势在农村村委会选举和村理中难以发挥作用,妇代会自身组织乏力使妇女在选举中难以形成合力,以表达妇女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的法规组成.我国农村妇女参政的制度环境,既有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也有正式制度的创新,这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制度支撑.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正式制度执行的现实局限性,难免"失效".因此,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优化各项制度因素,为农村妇女参政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人数上来说,妇女是农村的半边天;然而,在实际的农村社会参与,尤其是政治参与中,她们却处于非常弱势的位置,处于农村政治资源分配的边缘地位。这种现象对农村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与以往对农村妇女参政的研究视角不同,本文试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寻究村民自治在农村妇女参与方面导致“政策失败”的原因,并将其归纳为统治者的偏好和有限理性、意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以及参与个体的成本与收益核算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模式,改变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现状,以促进妇女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