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元济全集》(十卷本)出版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版史料》2007,(4):80-81
张元济先生(1867~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清政府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职。维新运动期间,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传授新学,并受到光绪皇帝召见。变法失败,被革职,到上海任南洋公学译书院主事,主持出版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学术名著和教学用书。在此期间,曾兼任公学代总理职。  相似文献   

2.
张园 《兰台世界》2012,(4):12-13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他出生于1867年10月25日,于1959年8月14日去世.张元济原籍浙江海盐,在1892年考上进士,并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在戊戌变法时曾经被光绪皇帝破格召见,但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在1898年,张元济入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来又担任过公学总理.1901年,张元济出资创办商务印书馆.1926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直到去世.张元济的许多关于近代图书馆的思想都非常有见地,并创建了多家近代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离京到上海,经李鸿章介绍,由盛宣怀聘请,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后任公学总理。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由夏瑞芳、鲍咸昌、鲍咸恩、高凤池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当时译书院常有书稿在商务印书馆印刷,张元济便与夏瑞芳结识。夏深知张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世之才,张也看出夏有远大抱负,绝  相似文献   

4.
张元济与涵芬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因参与戊戌变法失败而留居上海的张元济应好友夏瑞芳之邀,辞去南洋公学职,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从此开始了他一生辉煌的文化出版生涯。  相似文献   

5.
由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和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南洋公学译书院100周年纪念展”,日前在上海交大档案馆揭幕。中国近代出版业之巨擘张元济先生的长子、93岁高龄的张树年老先生及张元济先生长孙张人凤夫妇,中科院院士杨槱教授、张煦教授,以及来自上海宣传、新闻、出版、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教授20余人,出席了简短而又隆重的揭幕仪式。  相似文献   

6.
《现代出版》2014,(4):F0002-F0002
正夏瑞芳(1871一1914),江苏青浦人(今属上海),早年在英又《文汇报》《字林西报》等报馆任排字工人。1987年,夏瑞芳与好友鲍咸恩、鲍咸昌和高风池等共同集资,创办了商务印书馆,被公推为经理。创业初期,夏瑞芳把握机会,布局有方:首先,他聘请原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的张元济出任编译所所长,这为商务后来的发展准备了人才资源和思想条件;第二,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出版了《华英初阶》《华英进阶》《最新教科书》等教学用书,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三,1900年收购了日本人在上海所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久的出版社。甲午战争失败后,一些力图自强的爱国人士,主张开发民智,来挽救危亡的中国。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夏粹芳、鲍咸昌等人在上海筹集资金创立商务印书馆。参加过戊戌变法、当时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的张元济(菊生),主持商务  相似文献   

8.
张元济(菊生)先生早年主持南洋公学译书院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经手出版过大量外国翻译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史地和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1926年他退休之后,主要从事《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及《续古逸丛书》等大型古籍丛书及其他古籍的整理印行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学出版溯源——纪念南洋公学译书院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洋公学译书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出版机构之一,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前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盛宣怀上奏清政府,动议成立译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聘请张元济为主任。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经费紧张,译书院停办。(一)南洋公学译书?..  相似文献   

10.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3,(1):108-112
在搜集整理《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之后,1985年,汪家熔写出了《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四川人民出版社,《走向未来丛书》之一,以下简称《建设者》一书)。2012年,年过八旬的汪家熔将其大幅修订更名为《张元济》,被列入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  相似文献   

11.
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张元济全集》(书信卷)搜集了张元济先生与友人之间的数千封书信,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及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张元济先生漫长的一生中学术交往广泛,全集亦不免有所遗漏。以下就是刊载在《江苏省立图书馆第八年年刊》上,张元济与柳诒徵先生之间的来往函,而全集未收。原信如下:  相似文献   

12.
潘蒙科 《兰台世界》2013,(22):116-117
<正>张士一,近代著名英语教育家,江苏吴江人,生于1886年,父亲是一位私塾教师,15岁时,张士一进入当时最为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求学。然而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就业。由于在南洋公学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张士一先生十分顺利地被当时的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聘为教员。1908年,张士一回到南洋公学教外语,并兼任学校英语秘书。1914年,张士一受聘于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3.
百年老校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藏书楼。1995年5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将原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江泽民主席为之题写了馆名。我们对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西亚的采访便由钱学森图书馆的渊源展开。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初,在研究清末南洋公学译书院的过程中,“张元济”——菊老的大名第一次印人了我的脑海。1984年春夏之交,顾廷龙、方行、朱维铮、姜义华诸先生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学术聚会结束后,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我被告知,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汪汉溪(1874-1924年),字龙标,浙江温州人.早年毕业于梅溪书院,曾应试考中秀才.后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任庶务。1899年,南洋公学监院、美国牧师福开森买下惨淡经营的《新闻报》不久,委任汪汉溪为总经理。  相似文献   

16.
张杰 《现代出版》2011,(3):65-66
我校出版社即将出版张元济(菊生)先生的年谱长编,闻之欣忭。 一百多年前,张先生因参与戊戌变法,被处“革职永不叙用”,李鸿章将他推荐给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创办人盛宣怀,蛊宣怀非但没有把他视作清延罪臣,反之却委以译书院主事一职。从1899年到1902年任职期间,他主持出版了严复译《原富》等一批国外学术书籍,为我国萌芽时期的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教学参考用书,他主持的译书院也成为中国高等学校附设出版机构之嚆矢。  相似文献   

17.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采刻本张元济跋傅增湘校跋并录黄丕烈题识又录张元济校"。四周双栏,九行十七字,黑口,单鱼尾。卷末有张元济、傅增湘手跋。兹录二人《跋》语如下: 张元济《跋》:  相似文献   

18.
一最近,友人王中秀先生见北京瀚海2005年春拍图录中一封张元济书札手迹,①知我关心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史料,于是剪下寄我。这封轶札不仅揭示了一段尘封百年的重要史实,而且可以纠正张元济入主商务编译所年份的一种传统说法,弥足珍贵。原札写于红纸信笺,全文如下:星海老前辈大人阁下:敬肃者,昨奉皓电,敬译诵悉。公与午帅雅意殷拳,元济何敢再三坚执。惟自客岁辞退南洋公学译书院后,复为友人招办编译之事,近已启馆,未便擅离。异日遇有机缘,定当抠衣晋谒,方命之罪,幸乞鉴原。顷由赵竹翁处交到午帅赐电一纸,除迳覆外,并祈婉达下悃为荷。肃此奉覆,…  相似文献   

19.
张元济与博斯年是近代中国前后两代学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阅历和辈份不同,性情和思想亦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又都富于识见,且长于办事,兼有学者和事业家之特长,故各有其独特的建树,皆有大功德于中国文化。张曾参与戊戌维新,政变后被“革取水不教用”,遂南旋沪上。初供职于南洋公学,任译书院院长,并一度兼任南洋公学代总理。一九○二年加盟商务印书馆历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一九二六年八月起任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主席,终身以出版为业,“一方面介绍西洋文化,一方面发扬固有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文化的光大…  相似文献   

20.
在我组稿责编的图书中,书稿已经出版而作者与责编未曾谋面的,迄今为止,只有《智民之师·张元济》。还在1997年春天,我到古城南京为我社《名人照相簿》丛书组稿,《书与人》编辑部的宋吉述先生建议将张元济收入该丛书。他认为张元济不仅是一位出版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化巨人,适合入选《名人照相簿》丛书。张元济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属文化名流,我过去见过他与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