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黎释意学派,又称达意理论,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的重要学派。谈派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释意学派理论的分析体系是建立在对口译实践的研究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脱离原语言外壳",使翻译的理论研究在内容和过程上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当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时,对翻译本身和口译有了新的思考。本文从释意学派的理论特点出发,探讨了日语口译及日语口译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释意理论"是口译研究历史上的主流理论之一,对口译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文章从释意学派的理论出发,探讨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语言功底的同时,使学生"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在不同的语境下能较好地理解和阐释口译目的语的意义,帮助其提高口译学习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法国释意理论产生的背景极其提出的口译程序为导引,结合会议口译实例,论述了该口译程序三个环节有助于译员提高口译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为确立衡量口译质量的"忠实"和"对等"标准提供了依据。并且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对释意理论受到的质疑、批评做出回应,纠正了相关误读,以便为正确运用释意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口译质量进行评估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4.
释意学派创始人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口译过程包括源语理解/阐释、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目的语表达这三个步骤,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追溯了释意学派口译模型形成的过程,认为:它的诞生展示了释意学派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并为后续口译信息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该模型对释意学派“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轻描淡写,对口译信息处理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避而不谈。基于此,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口译的信息处理是由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联手、串行和并行处理配合、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共同参与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释意派理论与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不同,它认为翻译是解释性的,它强调释意的准确性,而不苛求两种语言符号的对等。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大多把翻译的过程描述成为"理解与表达",但是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实际上包含三个阶段,即理解、脱离原语外壳、重新表达,并把它描述成三角形模式。释意理论对三角形模式的描述对口译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适用于解决一些口译中的难题,比方说文化负载词,成语典故比喻,古诗词以及烦言赘语和晦涩词句的口译等。  相似文献   

6.
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的释意理论系统科学地阐述了意义的概念,从而启发口译学者对此的研究。释意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赛莱斯科维奇提出的口译过程中三个阶段时,为研究冗余现象奠定理论基础。引用释意理论为探讨汉英口译中的冗余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处理冗余信息时,提出三种试探性方法,即增译、省译和保留,并通过分析汉英口译情境中的例句来说明这三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释意理论是以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口译研究与实践中研究创立的口译研究理论体系,我国学者对释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拟通过对释意理论的研究和阐述,展望我国口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为口译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认为口译包括三个主要程序:原语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表达,而使三个程序形成工作链的是"意义",口译过程就是释意过程。本文运用该理论对记者招待会口译实例进行释意性的评述和分析,并据此探讨口译释意训练的主线、核心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7,(6):131-135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释意理论是口译届经久不衰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口译并非基于译员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译员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进行重组。该理论把口译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及"表达"。本文在释意理论的视域下,对高校学生汉英口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总结,试找出影响学生口译水平的机制,分析各机制在释意理论中所谈到的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位置,并讨论如何让这些机制对学生的口译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释意理论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在理解意义之后便将之与语言形式分离。这就是塞莱斯科维奇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正是依据这一假说,塞莱斯科维奇提出了的口译过程三阶段理论。该文对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由于该假说涉及到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清楚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相信人们围绕该假说的激烈讨论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释意学派的理论出发,分析口译过程中出现误译的主要原因及对策。释意理论将口译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原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和重新表达。译者若在此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环做得不够的话,就有可能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出现误译的现象。故本文将释意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就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法国释意学派将口译程序概括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提出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语篇层次上的翻译,表现为源语和译语在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用释意理论来指导口译交际过程,对成功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法国释意学派将口译程序概括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提出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语篇层次上的翻译,表现为源语和译语在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用释意理论来指导口译交际过程,对成功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巴黎释意学派认为,口译的本质在于释出语言外在形式中的意义。他们提出的口译(翻译)的主要程序是:原语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表达。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是在语言,而且在思想和行动中。隐喻的实质是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类事物。本文运用巴黎释意学派建立的翻译过程的三大程序来对隐喻的理解和表达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释意学派提出了“意义单位”的概念,揭示了口译活动的本质就是“意义单位”的转换过程。但遗憾的是,该理论并未对“意义单位”这一关键概念及其在口译活动中转换过程展开详述。文章拟探讨“意义单位”的转换过程,并对其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汉语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多数时候是缺失的,需要依靠听者根据上下文自己揣摩。英语逻辑关系是靠衔接词和语法来表达,是显化的。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本质是传递交际意义。将汉语交际意义中的逻辑关系,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顺利完成口译工作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围绕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表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王妍 《海外英语》2012,(10):157-158
相比较传统的笔译而言,对口译的研究更为抽象。基于法国释意学派的观点,口译应当以交流为目的,以解释为原则。基于释意学派对口译过程的理解,该文提出了4点口译的策略,以更好地帮助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完整、清晰地进行口译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以巴黎释意学派的核心内容"deverbalizatio"为指导创建口译教学模式的新理念。针对目前口译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口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如缺乏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教学手法单一、自主学习环节缺失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通过口译理论教学、口译训练方法教学、模拟真实场景口译教学、口译课后自主训练和口译训练设备支持等环节使口译学员能更从容地做到在双语间的转换,从而有效地提升交替传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韦 《海外英语》2012,(4):280-282
释意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法国翻译家达尼卡提出并确立。完善的理论结构和独特的理论视角使该理论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理论的主导理论,并引领着西方口译研究进入了以译员为研究对象的新阶段。该文选用专业性较强的外贸领域为题材,以释意学派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日常贸易的具体实例,阐述释意学在外贸口译中的应用,以期对外贸口译发挥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口译活动可以上溯到人类各种语言逐渐形成后的时期,是适应人类各民族相互交流和沟通的产物。人们正式采用同声传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纽伦堡战犯审判中。1953年“国际会议译员协会”的成立,标志着口译人员社会地位的确立。国内口译研究承袭了国外当前几个主要口译理论学派的研究取向。目前影响较大的口译理论有三派:释意学派(Interpretive Theory)、信息处理学派(Information Processing)和认知学派(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本文通过研究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异同,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它们在商务会议中的不同应用,为读者揭开口译行业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