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克思赋予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形式"和"内容"问题以重大意义,他也是以此视角来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强调了马克思《大纲》和《资本论》中源于黑格尔的概念和历史的辩证法;批判了那种忽视《资本论》方法的理论研究。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极其丰富的方法,只有它能够发现连接《资本论》中的抽象理论和当代具体现实的那些过渡环节。它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阅读期待"?阅读期待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对语言文字产生一种期望、希冀,进而激起体验和探究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并正确运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观察,教师解读文本时更多的是研究怎样教。而我认为,只有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尊重质疑中的"前见"基于原有的生活体验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成人不同,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这种见解称为"前见"。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有学生提出:"文中连用三个‘到’,为何不换成‘从头到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创设教学情境就成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遗憾的是,目前许多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思维视角往往集中在新课的引入环节,而对于其他环节,特别是新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自然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  相似文献   

6.
一、宽容学生——教师的基本品质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宽容的思想。《易经》说"君子以容民畜众";《尚书》讲"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庄子主张"常宽容于  相似文献   

7.
<正>当我教完《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时,我就不断地问自己:"你做到了吗?""我"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要迷信于书本,也不要迷信于权威",在科学上要不断质疑,善于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精神。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  相似文献   

8.
从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一书中的政治哲学视角,分析《纯粹理性批判》中"历史观念"的思想倾向,进而阐述康德对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对哲学现代性的推进,加深了现代性的危机。从事实和价值两个层面,阐明康德提出的"物自体"概念,对于其"历史观念"所起的作用,正是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概念的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才保证了康德"历史观念"的自身融贯。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8月17日,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程春雨老师,在克什克腾旗上了一节语文课——《背影》。程老师跟学生一起深入阅读《背影》的时候,我坐在学生身边,聚精会神地观察和倾听,试图读懂这节课堂。先有教师的深度阅读,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阅读。张华教授说,视角是世界本身的特性。读《背影》,把视角定位在"父亲"上,是一种视角,也是大多数人阅读的视角。从这个视角看到的,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相似文献   

10.
批判力,是批判思维的“火花”,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只有闪动着批判力智慧的学生,才可能有创造力的闪光。相反,一个缺乏或没有批判力的学生,却常常是不会有创造的。可见,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力。教者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批判的环境,尊重学生的批判意见,称赞学生的质疑发难,表彰学生的探求精神。虽然有的问题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种批判能力的萌芽,却是发展批判思维的积极因素。我们曾对学生提出一项要求,每学过一篇文章,包括字、词、句、章和语、修、逻、文各个方面,尽量提出一个“怀疑或批判”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批判力。本文仅从三个方面举几个有关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例子,就教于大家。首先,诱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批判”。当然,有的课文问题多一些,有的少一点;有的问题深一些,有的浅一点,不可一概而论。下面是对茹志鹃《离不开你》这篇课文中一段情节的批判性的质疑: 突然,变电所那里发生了什么事,火花,爆声,焦味。工人们奔过去了,领导同志奔过去了,  相似文献   

11.
刘月良  周汉秋 《教师》2013,(7):40-4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小小歌》中有这么一段话:"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小的是他的身体,不小的是他的心灵。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力量,学会赏识你的孩子——学生。学会赏识,就是要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探索素质教育的真谛,去开发学生生命中的潜能,去唤醒学生的自信心。基于这一理念,湖南省宁乡  相似文献   

12.
今天,当全球教育以"核心素养"作为历史取向的时候,我国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正在重新修订中,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而言,不仅仅只有建构性思维、认同性思维,还应该要有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师,以个人批判去发现和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在教学常态中去激活、去发展、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更加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示以批判带动发现"叙事视角"、发现"写作误区"、发现"具体情感"的教学实例,借以展开对"激活教学常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数感,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对"数学"的直观感知;从狭义的视角来理解的话,则是对"数"的感觉;如果从教学的层面来解读,数感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既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直觉感悟,又是一种将数学融于形象的思维形式,还是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受力。正因数感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我想,  相似文献   

14.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随机范读——耳濡目染悟朗读范读很受学生欢迎,这是因为:一方面范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容易模仿;另一  相似文献   

15.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错误"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上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一、正视错误,体会学生的感受心理学分析: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识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出错"。有时出错反而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总体目标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见,情感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才有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先生是学生的贵人"。高而瘦、须发花白的寿镜吾先生,在小鲁迅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时脸上有怒色地说了"不知道",但他这样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在学生这样的一问中对这个学生有了察觉有了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续的教导。四十五岁的鲁迅在回忆中写道:"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里写的是"我"而非"我们",  相似文献   

18.
<正>《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是回忆性著作,其中的作品大多存在双重视角。回忆过去的"朝花(当时的生活)"是其一部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夕拾(写作时的思考)"亦是其重要部分。《朝花夕拾》的内容、价值,应在兼顾"朝花"与"夕拾"双重视角的原则下开掘、确定。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重新定位其课程价值;其次,需要重构与细化探究专题;再次,实施分层阅读、发展性阅读;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坚持知人论世,必要时提供背景知识作为信息支架。  相似文献   

20.
我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即将和这届学生分别,望着朝夕相处两年的学生,我头脑中忽然冒出一个问题——在这两年的语文课中,哪一节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课呢?抛出这个问题后,我不禁浮想联翩:执教《学弈》时,让学生在添油加醋的编故事中笑声阵阵;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泪水涟涟;执教《匆匆》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