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时至今日,群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群文教学多是存在于口号层面的,即使有实践方面的操作,也是零碎的,碎片化的。在群文阅读方面,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君老师的《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是一场群文教学的"及时雨"。《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一书是王君老师近十年来群文阅读研究成果的结晶,汇集了她十五节精彩群文阅读课的实录。此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群文阅读的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指导范例,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一词由台湾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教学观摩会中首次提出,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对其进行了理论体系的架构。《新编语文教育术语手册》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群文阅读,即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浙江蒋军晶老师以小学为阵地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教学尝试,而初高中阶段的实践寥寥无几。《更美语文课——王君群文教学课例品读》的出现,填补了初高中阶段群文教学的空白,强烈地冲击了我们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刊发了李华平老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该文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成为哲学课、美学课、生命教育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独有的使命。该文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1月份、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B刊)与《新课程研究》共刊载了4篇批评韩军老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些批评有其合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语文课讲得美起来:音画结合,创设开篇意境美。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让学生重在品。教师有雕琢语言美,打造语文老师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语文课讲得美起来:音画结合,创设开篇意境美。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让学生重在品。教师有雕琢语言美,打造语文老师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王君老师是当前"青春语文"的领军人物,正是因为对语文教师职业的知与爱,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探秘语文世界,在教学的新与变中共享"青春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围绕《课标》教学改革,时下有许多的专家和老师提出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倡导。诚然,随着新一轮的语文课改的逐渐深入,评价语文课好坏的标准越来越多,但就"语文味"的观点越来越得到语文教师的认可。品读"语文味"就是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凸显出语文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君和黄厚江都是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背影》教学课例为分析和研究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途径。两位教师的《背影》课例既有共同点,如依据文本体式来教学、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情思、"知人论世"理解课文,在教学目标、导入方式等方面又有各自的特色。通过两个课例的比较研究,得出散文教学的启示,从而为当前的散文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君是当代"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改革的先锋,她的散文教学达到新高度,"语言品析"是其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她指出"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才是有语文味的,真正的语文课,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1]那么王君是如何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的呢?本文结合王君的散文教学课例,予以探究。一、抓关键词,融入情境王君的散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总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  相似文献   

11.
姚玉凤 《考试周刊》2011,(81):45-45
语文的特殊性对语文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语文老师必须在课前准备、课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有更深、更美的享受感。  相似文献   

12.
每次听完洪榴老师的课,我都会对语文课、语文老师、语文教学有诸多新的感受和思考。洪老师上语文.她自己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艺术和情感投入。总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熏陶。洪老师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让我再一次和学生一起享受了一节唯美的语文课。拙文就以此课为例,刍议洪榴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2011年语文教学优秀课例展示活动精彩纷呈,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主讲的研讨课"《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更是奇葩绽放,受到与会老师的热烈欢迎。程老师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掌门人",亦是笔者心仪的语文教育专家。他在《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二期发表的论文《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语文课,语文教师因地位低、教学和科研得不到重视而缺乏积极性,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现象. 一、高职语文的教学困境 许多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香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老师不得己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而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  相似文献   

15.
裴先英 《广西教育》2013,(26):62-62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用许多手段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应如何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常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品读课文的内在美。一、品读景物之美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一些优美的写景  相似文献   

16.
上好语文课最难了,学生对语文课意见往往最多。原因之一是我们有些老师的语文课有课无效,甚至"不听倒好,听了更糊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悲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老是怨天尤人,更应敢于反问自己:我们的课有实效吗?  相似文献   

17.
只有做足了铺垫,巧妙为学生搭建好阶梯,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沉浸在真情的海洋中,乐不思蜀,不能自拔。今天研读了清华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纸船》教学实录,不必说王君老师巧妙的教学设计,不必说王君老师的才气,也不必说王君与孩子们沟通的方式,单是王君老师为学生搭建阶梯的方式就深深地折服了我。"诗歌评改会"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让学生也就是王君所谓的"无名小卒"改享有世界声誉的冰心先生的作品,无论多么优秀的初中生都难免心生胆怯。但学生在王君的一层层的巧妙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常虹 《河南教育》2015,(4):24-25
在语文课堂上,我一般采用"四步读书法"让学生展开学习,即认读、解读、品读、创读。认读是要读对,解读是要读懂,品读是要读出美,创读是要读出新意。下面我就以"秋天多么美"为主题的课堂来谈谈我的语文教学以及思考。"秋天多么美"主要包括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里的儿歌《秋天到》。《菜园里》要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的名称、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儿歌《秋天到》则是对教材的拓展延伸,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好地感受  相似文献   

19.
略读耶? 精读耶?——关于《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上,五年级略读课文《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很有语文味,反响强烈,却与特等奖擦肩而过,引来许多老师的不解,更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思考与讨论。本刊现将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的教学实录和一些专家、教师的评析、意见一并刊发。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从王老师的课中得到"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的启示,又能从中引起"怎样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总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越来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了,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