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人音释中包含有各种不同性质的音切 ,应进行甄别、离析 ,取同一性属的音切进行考察。宋代通语音不仅存在 ,而且对当时文人的影响甚深、流播甚广 ;现代吴方言、客赣方言语音上的一些重要特点 ,宋时已经存在。宋代通语音中有比《中原音韵》更接近今音的因素。据宋人音释 ,可证宋代韵书中有许多反映“时音”的音切  相似文献   

2.
《南通方言疏证》为孙锦标所著,其在方言研究史上的语料价值,及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史料价值已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综观《南通方言疏证》1670个词目,孙氏对其中1119个词条进行了音释,从而为近代南通方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3.
《南通方言疏证》为孙锦标所著,其在方言研究史上的语料价值,及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史料价值已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综观《南通方言疏证》1670个词目,孙氏对其中1119个词条进行了音释,从而为近代南通方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4.
就李恭先生《陇右方言发微》一书的特色进行深入探析。分析了《陇右方言发微》在体例上的特点,并认为《陇右方言》在训释方面有以下特色:(一)训释方言词汇时非常注意对方言本字的探究;(二)训释方言词汇时注重对词汇语源的探究;(三)有些训释中还揭示了方言词语的民俗文化内涵;(四)广泛征引各类文献资料对方言词语释义推源。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20,(2):31-34
章炳麟先生的《新方言》全书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音表》十一篇,收集了800多条各地方俗词语,以古语证今语,以古语通今语,以各地方言比较互证,语料丰富,书证确凿。其中有15处为"惠潮嘉应之客籍谓(谓之、曰)"的释语,章氏对惠潮嘉应相关的客家方言词语进行分析,有标示读音或说明音变的,有词语溯源,亦有词义解释等。此外,附《岭外三州语》一篇,章炳麟先生对惠州、嘉应和潮州(含丰顺)三地的60多条客家话词语的来源进行考释。对《新方言》中的"惠潮嘉应之客籍谓(曰)"15条释语进行分析和探究,梳理嘉应客家话与其他方言间的关系,挖掘部分客家话词语的来源,为考释客方言本字、准确释义提供了依据。还对《岭外三州语》所释部分嘉应客家方言词语进行探析,追溯其命名的理据,找到其与古语词的联系,辨析嘉应客家话词语与惠潮(含丰顺)客家话词语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扬雄《方言》后世传本全称《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有学者认为"別国方言"意思为"区别于雅言的方言",但对于"别国"作何解,学界没有明确的解释。"别国"应为"列国"之义。"列国方言"应指我国周秦时期各邦国、秦代各郡县、汉代各郡国的特色语词。  相似文献   

7.
《方言音释》中不少词条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面貌,对该书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揭示,可辐射出我们民族的生存活动轨迹及思维特征,于文化传承、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就《陇右方言》的语言学价值进行了探析,分析了《陇右方言》在体例上的特点,并认为《陇右方言》在训释方面有以下特色:(一)重视对方言本字的考订;(二)注意对方言词语语源的考察;(三)有些训释还揭示了方言词语的民俗文化内涵;(四)广泛征引各类文献资料对方言词语释义推源。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擐"读huàn音,有"贯穿,穿着"义。据《说文》之解释,据典籍之考辨,据合肥方言之旁证,认定"擐"古读为guàn,当是今所言"挎"之本字。又"擐"读juǎn音有"系"、"拴"义,据"擐"之字义源流,据书证及合肥方言,认定"擐"宜音guǎn,当释"绕,套,扣"。  相似文献   

10.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鲁方言写成的白话小说,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方言词语,是研究鲁方言尤其是鲁中方言的宝贵资料,但不少方言俗语不易理解。黄肃秋标点注释本是该书较好的版本,但黄先生本人不生活在鲁方言区,其注释中对一些方言词的训释不够确切甚至出现讹误。小说主要发生地山东武城,武城,地属德州,以德州方言对校黄注中个别误释的词语,可以得其确解。  相似文献   

11.
<正> 陆澹安先生《小说词语汇释》(以下简称《汇释》)的部分释义,先后有白维国、张鹤泉、黄佩文等先生辩误。近年来,因编写方言志,搜得一些特殊方言词语,为释其义,多参照《汇释》,甚为方便。同时亦发现《汇释》有些释义与方言多有不合,仔细推敲,觉得《汇释》某些词语释义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今不揣浅陋,试举数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证了关中方言字、词21条,其中8条为生活中常用而《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等字书以及电脑字库未曾收录者,其余13条,虽在收录之内,但在日常应用中,人们往往知其音而不识其字,或误释、误用其字。通过考证,希望能够纠正对这些字词的误释、误用、误读,或补字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1.0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音变、方言音变以及文字通假等原因,导致语音产生流转,通称为音转。音转包括声转和韵转两个方面。清人言音转者,当首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他们在其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简称“王氏四种”)四部著作中,不但提出了许多精湛的音转理论,而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活的、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材料,采用从分不从合的原则,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一个"最小公倍数",作为现代汉语方言的共同音系,以反映现今方言的音类分合。汉语方言共同音系的构拟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切韵》音类为基础,系统地去除现代汉语方言没有的音类和特征,重新整理音系的分类,使之与现代汉语方言音类相一致;二是立足现代方言,通过比较进行回溯式归纳和构建。罗杰瑞《汉语方言通音》采用第一种方法,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理论上,两种方法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本文比较《通音》与我们构拟的共同音系,分析不同途径构拟的音系的异同,并对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慧琳《音义》中"吴音"之性质,前贤有不同观点,我们赞成该书之吴音为唐代吴方言实际读音,而非《切韵》音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收集了大量古语词,因时间久远,其形、音、义逐渐模糊或消亡,给后人阅读理解古籍造成了一道道障碍。以方言穷究《说文》,以《说文》破译方言,进而准确地阅读和理解古籍,应该是古文献研究与释读力求突破性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江淮次方言臆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金瓶梅》中出现的“江淮次方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针对以往《金瓶梅》研究者漏注的部分,以及今人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王利器《金瓶梅词典》、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魏子云《金瓶梅词话词语注释》诸书中误注的部分进行了补释。  相似文献   

18.
《说文》训释源自对先秦两汉训诂传统的继承,许慎全面吸收了汉代小学家、经学家的训释成果,其中包括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具体而言,《说文》大量的词义训释直接取自扬雄《方言》,并从中吸收了训释优化的思路。在继承的同时,《说文》根据自身性质对《方言》进行改造。此外,《说文》对两汉方言学的其他成果也进行了广泛吸收。通过对两汉方言学的继承与改造,《说文》实现了对训诂传统的扬弃与优化。  相似文献   

19.
郜彦杰 《文教资料》2013,(15):22-24
《东京梦华录》一书内容驳杂,词汇丰富,书中多用方言俗语,使此书词汇表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书中所用的方言词语,大多以自释词语的形式出现,另有部分方言词语,没有明显的标志,只能从文献中使用情况或在今天口语中的保留去考察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清人王维言的《方言释义》是对汉代扬雄所作《方言》进行校勘、注释的一部著作。该书以戴震《方言疏证》为基础,校勘更精、释义更密,且训释材料丰富、方法多有可取,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戴震《方言疏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