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证王重阳出家修道的历史背景及其师承关系,是全真道历史和教义研究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认为,王重阳出家前的社会身份为终南县甘河镇酒监;其家庭常住地在成阳,终南刘蒋村为别业;王重阳受吕洞宾、刘海蟾点化的说法并非出自王重阳及其同期道友之口,而是后世据王重阳的学术传承做出的推断;王重阳终南遇仙与陈抟、张伯端学系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金庸先生的一部《射雕英雄传》,因其同名改编影视作品的精典而脍炙人口,而其中长春子丘处机也为广大《射雕》迷所熟悉。可是要说到历史上真实的"全真七子",知道的恐怕就不多了。王重阳自掘:"活死人墓"提起"全真七子",还得先从他们的师傅王重阳说起。《射雕》把王重阳描绘成天下武功第一人,在华山论剑中技压群雄,夺取《九阴真经》。王重阳死后,各大高手  相似文献   

3.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关注生命是道家与道教的基本价值取向。一代“隐仙”张三丰道迹道论甚丰 ,其中生命观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部分。主要体现在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 ,修道成仙的生命价值观 ,性命双修的生命修持说 ,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  相似文献   

5.
慧能顿悟成佛思想通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证方式上来理解慧能的顿悟成佛, 认为修行其顿教法门, 关键是自性自力———开悟证道关乎人最内在的本质。顿悟即是自识本心, 直了成佛, 强调见性的整体性。顿教修行还与人的根智有关,它宜于上根大智之人,这应是慧能门下龙象众多、宗师辈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贝伦行动框架》视野纵横,当代成人学习行为正从"自助"向"自性"方向变迁,在自助学习向自性学习的变体中,不仅折射了当代成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也摆明了厘清当代成人学习行为的极端紧迫性。本文就是要从当代成人自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界面上切入,廓清其基本概念,探究其内涵要素,把握其表现形式,为当代成人学习提供些许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刘通微是金代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弟子,由于其居于北七真之外,少为后世关注。但其所著《清静经颂注》具有丰富的修道思想。他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解经,体现了早期全真道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8.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创作深受苏菲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他以"双重真理说""人主同一""纯粹之爱"为价值准则建构笔下人物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塑造出了理性与宗教的结合者、遁世的"自我"沉思者及出世的"恋之奴仆"等一系列的"完人"形象.在主人公超脱俗世的修行中,帕慕克实践着作为一个苏菲修道者的"文化杂合".  相似文献   

9.
郭象(252-312),字子玄,魏晋时期著名玄学思想家.“自性”是郭象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试对“自性”范畴的思想来源、理论内涵及哲学意义作一系统分析评述.“自性”,也称“性”、“性命”、“性分”,作为一个基本范畴,在郭象哲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翻开郭象的《庄子注》可以看到,他用以解释、说明、论证“自性”范畴的注文,达近百条之多,散见于《庄子》内外杂近20篇文章的注释中.郭象认为,庄子哲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序万物之性”、“明性分之适”.由此可见,“自性”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论题,更是郭象哲学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道教中的改革派,全真道提倡精神超越、性命双修、真功真行等,相比传统道教所主张的肉体成仙、外丹修炼等多有不同。王重阳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解读《重阳立教十五论》,考察其中全真道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方式,发掘全真道思想中的"当代理念",可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相似文献   

12.
《坛经》中的"自性"是慧能大师所讲佛法中的重要内容,给予了艺术创作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何期自性’,即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返归本心,当众生向外寻求,被世俗的迷妄缠绕,需要"除却迷妄"返归本心,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途径;明心见性,即自性本自清净,明了本性,即得"见性成佛",这启示了艺术创作最高境界,即浑然圆成。  相似文献   

13.
各路武林高手华山论剑一试身手, 最后全真教王重阳脱颖而出,击败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不仅夺得了冠军奖品《九阴真经》,也正式获得了“天下第一”的武林霸主称号。这是金庸《射雕英雄传》的内容,很多人以为是杜撰的,其实,历史上王重阳确有其人。据《金莲正宗记》记载,王重阳“当废齐阜昌间,献  相似文献   

14.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在人格上表现出一种“狂颠”的特征,其狂颠人格经历了一个由“人”之狂颠到“仙”之狂颠的演变过程。这一人格的演变是王重阳自觉的宗教追求的结果.同时也是王重阳审美人格的形成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王重阳实现了从与现实社会相对立到对现实社会的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审美人生境界。通过王重阳“狂颠”人格与魏晋名士“狂放”人格的比较,可以看出宗教实践对于审美人格建构的独特意义及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重阳爱读柳永词,曾说柳词"与道相谒",可见他在柳永词中找到了灵感与精神寄托。本文主要从叛逆狂放的个性、旷达洒脱的心态、对女性平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柳永词对王重阳精神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谭峭《化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献中所载的五代南唐名道士谭峭与泉州道士谭紫胃就是同一人,他所的《化书》以道教内丹学为理论基础,论述了修道、修行法术和治国原理,上承道家哲学,对后世道教内丹派和符篆派理论均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道教思想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育》2017,(6):31-38
教育学视角下,儒家主张的"修道以教",形式上界定了教育,实质上却暗含教师专业发展的论题。修道意味着教师需要在道德、道理、道路层面"成己";立教则分别意味着教师的"成己"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教化、教授和教导的"成物"活动。"修道以教"体现了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辩证关系。儒家的"修道以教"在当代得到了回响,其实现机制被认为是发生在学习者个体身上的离身与具身两种模仿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8.
泰州学派最为杰出的平民弟子"东海贤人"韩贞,一心向善修道,其追圣与修道思想非常丰富。韩贞一生的追求就是通过修道成圣成贤,但现实的修道之路并不好走,所以他有时也会发出"空望"之叹。韩贞甘贫乐道,冲容养真,并提出了"私非入道"的修道观点,然而,世事往往不如人意,人心思乱,望道忧民的人太少,所以他又发出了忧道之叹。  相似文献   

19.
丘处机诗词中深寄着一股浓郁的"尚闲"情结,展现着作者"以闲为乐""以闲修道"的文学理趣与修行理念。生活起居上他以"闲人"自居,在以闲吟咏、以闲调心、以闲遣兴、以闲拾趣中淋漓尽现其超然、洒脱的"闲人"风度。他承袭师旨云游悟道,在漫游中寄情山水、神晤云月,对自然风物之闲韵了悟于心。在证道修持中,其以"闲"为悟道法门,深得"真闲"之境界,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诠证自然之道法,生动地展现了"无为应缘"的"大闲"风范。他的"尚闲"思想影响深远,"真闲"的境界与胸怀歆艳时人而激励后学,在全真后人的诗词著述中嗣音久响。  相似文献   

20.
微故事     
《高中生之友》2014,(Z2):96
正有僧人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有何秘密法门?"答:"饿时吃饭,困时睡觉。"僧人不解:"一般人吃饭睡觉和禅师不都一样?"答:"一般人吃饭时百般挑剔,挑肥拣瘦,睡时胡思乱想,千般计较。"按时吃饭睡觉很简单,可吃舒心睡踏实却很难。快乐地把饭吃饱,内心宁静地把觉睡好便是一种修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