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这是美国诗人贾雷尔的诗句。《红尘梦影》的作者把这句诗写进了他的文章里,那篇短文的题目叫《栽你的小苹果树》。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我参加了武钢文联举办的10位作家新书的首发式,其中就有罗时汉的散文集《孤云独去》。那时,我才与罗时汉晤面,他立即在《孤云独去》扉页上题赠于我。我很快读完了全书,感到作者有一股徐霞客式的气质,深深被他的激情、执著、才气所感动。今天又读完他的第二本散文集《一意孤行》(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又深被他那构思巧妙、立意颖然、取材独到、想象丰富、描写佳妙的“游历者的美文”而倾倒。  相似文献   

3.
制服不诱惑     
在我所阅览的所有典籍中,描写“制服诱惑”而入化境的,不是《打女佣屁股》的作者罗伯特·库佛、《美德的磨难》的作者萨德或者旁的什么人,实乃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穿戴起来。按照既定计划,一等猴子打开门,穿着兔宝宝装的我便蜷缩在墙角,做出楚楚可怜状,等待他号叫着向我扑来。可后来我实地求是地考察了一下他家的情形——玄关灯坏了——是以我又担心他黑暗中猛一看到一兽形大耳的物事,吓破胆,情急中一脚将我踩塌。因为没找到合适的亮相姿势,当猴子回家的时候,我穿着那套兔宝宝装就跟穿着普通睡衣一样,走到他面前。唉,也许是出场太缺少…  相似文献   

4.
他是记者。他是编辑。他是诗人。他,就是至今仍坐在河南省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稿件终审椅子上的孔繁星同志。早年,我曾是他的部下。我下乡采访前,听过他的亲切教诲;我写的稿子见报前,经过他的删削润笔;他采写的许多消息、通讯,给过我不少营养。现在,我捧读他的诗集《童话的土地》,被那如画的意境陶醉着,被那如火的诗情燃烧着,被那人生的感悟启迪着……对于他的诗的思想内蕴和艺术特征,诗人王怀让已在其序文《诗的生命意识》中,作了中肯述评。我要讲的,是孔繁星同志用自己的实践提供的“记者·编辑·诗人”这个命  相似文献   

5.
1979年上半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长阳县农民诗人习久兰身患重病,在宜昌市医院逝世了。他住院期间,宜昌报文艺副刊《西陵峡》的编辑去探望时,这位被誉为“泥巴腿子上诗坛”的农民诗人,眼泪扑漱漱地涌流出来,紧握编辑的手说:我不会忘记,是党报扶持我登上了诗坛。我的老师很多,宜昌报是我的第一个老师,《西陵峡》是我的第一块园地。多少年来,宜昌报《西陵峡》副刊立足本地,眼睛向下,发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民、工人和小知识分子的业余作者,工人诗人黄声笑、农民诗人习久兰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都是在副刊上不断发表作品数年后,才在省以上报刊崭露头角。副刊编辑要真正做到眼睛向下,面向农民、工人取稿组版,是很  相似文献   

6.
书人书事     
郭小川的儿女和《郭小川全集》诗人郭小川有一儿两女。儿子叫郭小林,也是一位诗人,现在供职于《中国作家》杂志。大女儿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小女儿郭小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他们和我妻子邢小群相识于儿时。那还是60年代初,他们都住在北京和平里中国作家协会的宿舍。父辈是同事,子女就成了伙伴。  相似文献   

7.
《新闻研究资料》1980年第四辑所载《记者生涯杂记》一文,其中有关《世界日报》内部情况的记述,可能由于时隔多年,作者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以致一些情节与事实不相符合。当时我是该报记者,并且曾经参与了那一次事件的全过程。现在我经过回忆,又查阅了当年的《世界日报》,特将我所了解的有关情况,略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新的礼拜开始,我都盼望周三周四的到来,因为那两个晚上有我所钟爱的电台节目《零点冲动》。听这个电台谈心节目是从2003年开始的,那是我刚踏进社会门槛不久,也许因为是漂泊一族,也许因为工作中的种种委屈,也许因为寂寞孤独……那晚我失眠了,百无聊赖中打开收音机,只记得从某频率中传来那亲切而磁性的声音吸引了我,由此便开始对听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渐渐地,在他聆听众多听众来电所谈的话题中,我折服于主持人沉稳、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诚恳真挚、温文尔雅的交流态度。有时我觉得他  相似文献   

9.
要说一说的内部有不同看法的书稿,是柳建伟著长篇小说《英雄时代》。由于我的推荐和支持而在《当代》和人文社连续发表出版作品的柳建伟,于1998年至2001年2月终于又完成了一部规模宏大,以西部某省会为中心舞台,在经济建设的矛盾纠葛中抒写人物命运的长篇小说《英雄时代》。这部长篇由于高唱主旋律又被某些同事所不认同。但我认为只要坚守文学的本分,唱响主旋律不一定就不好,  相似文献   

10.
我说的李白不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如果说的是他,那真成了相声里所说的关公战秦琼了。我说的这个李白,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角李侠,这是真人真事,他的原型是李白。  相似文献   

11.
普希金的画     
作为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普希金在中国可以说已家喻户晓。人们知道他诗写得好,小说写得好,童话和戏剧也写得好。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高的绘画天赋,这一点我国知之者恐怕就不多了。和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普希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尤其在他进入沙皇政府专门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的皇村学校后,更是受到了全面的教育。美术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我们在如今已辟为普希金纪念馆的当年皇村学校的陈列品中,就能见到诗人的图画作业。他的绘画天赋在尔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俄国,普希金的绘画作品首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他死后的那一期《现代人》杂志(他是该刊物的创办人)上。那一期《现代人》刊登了诗人的诗篇《隐居的神父和贞洁的修女》(该诗译文见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版《普希金全集》  相似文献   

12.
细细品读毛泽东的诗词,我们感觉到作者的诗风与“建安风骨”似有较为密切的姻缘关系,尤其对魏武帝曹操,作者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作为诗人和政治家,作者十分推崇曹操的四言乐府诗《短歌行》,尤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四句,作者对其更是感慨万千。作者对《短歌行》的偏爱不是没有道理的。诗中那一无掩饰和恶死贪生的表白,那开诚布公的及时行乐的宣扬,潜藏着诗人何等的悲伤和苦痛啊!内容上“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活倒影和思想上追恋生命的哲理探求,使那看似消沉的“人生朝露曲”呈现一种悲怆与沉郁的美学品格。曹操的《短歌行》因人生短促而导出的创建功业之冲动,时不我待之焦灼的情感,在悲怆、沉郁的基调上拓展了建安诗歌的音域。对照《步出夏门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方面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方面是对人生的  相似文献   

13.
龚军辉读大学时,是我的学生。他那时就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小说作者,有才气,有热情,朋友广,做事执著。《期刊市场营销》是他沉淀十年的成果,是他在期刊出版社当编辑、做发行、抓广告、策划活动、推动刊社改革狠抓管理的人生轨迹,是他用心血浇灌的鲜花与果实!正如他专注于写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一样,《期刊市场营销》对中国期刊的当下性是有着深刻了解与领悟的。这种当下性表现于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材料具  相似文献   

14.
报刊集萃     
智慧幽默《毒药》一次,邱吉尔的政治对手阿斯特夫人对他说: “如果你是我丈夫,我会把毒药放进你的咖啡里。”邱吉尔笑着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 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批评过他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相似文献   

15.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6.
郭小川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川是中国当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诗人一样,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对于他所牛活的时代的真实感受和独特的情感经历,他的诗也因而成为那一时代精神的体现者。20世纪50年代是郭小川创作的成熟期,并由此走向高潮。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正是郭小川以他最初的昂扬蓬勃的歌唱,传达了那个从衰败走向新生的新时代的乐观激情。一曲《向困难进军》传出了那个万象更新时代的典型的声音。郭小川于是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颂歌时代和政治抒情诗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作为诗人,郭小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对他所亲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特…  相似文献   

17.
流年书影     
《避雨的豹》 也许是十几年前,在孝感的旧书摊上得到的旧书吧,晚上又翻了出来。一本清新流畅的小册子,让我一直看到深夜里。 作者名叫郭风,是上世纪50年代即有名气的散文家,他出版《搭船的鸟》等集子的时候,冰心评论道:"我有又发现一个诗人的喜欢。"  相似文献   

18.
晚清著名谴责小说《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别号洪都百炼生,他集学者、水利专家、医生、小说家、诗人、慈善家于一身,是晚清奇才,一代历史文化名人,又是亦官亦商颖志改革的洋务派。因八国联军使京城遭殃,他向沙俄侵略军用低价购进“太仓粟”,赈济灾民,被清廷诬陷为“汉奸”,远戍新疆,猝死戍所,  相似文献   

19.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与将军相识是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明中将介绍的。那是1997年5月,我致信张明司令员,向他汇报海曙楼收藏馆进展情况,并提出要征集将军题词的想法。张司令员便为我推荐了陈靖将军,他在信中说:“有一位传奇老红军,他既会打仗杀敌,又会著书作诗,并进行了举世绝有的二次长征,是个文武全才,在红军将军中会书法能著书的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电影剧本《金沙江畔》、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以及大型话剧《贺龙前传》等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作者,他性格坦诚,为人豪爽、热情,你可联系一试。”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