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专题复习目标:1.掌握1640~1688年英国议会与国王斗争、1789~1870年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的革命与改革,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联系中国辛亥革命前后民主与专制较量的史实和过程。  相似文献   

2.
当吉米·卡特在1977年初高举"人权"大旗入主白宫之时,美国的中东盟友、伊朗巴列维国王的独裁统治正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卡特政府的"人权外交"给巴列维国王的专制统治带来进一步的冲击,相反,它给伊朗的反对派则带来很大鼓舞。面对伊朗局势的日益恶化和巴列维国王统治的愈加孱弱,美国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和国务卿万斯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从而在对伊政策方面发出了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声音,这对美国的经年盟友巴列维国王而言不啻是一个灾难,他的专制统治也因此而愈加脆弱。到1978年年末,美国最终做出了抛弃山穷水尽的巴列维国王的决定。客观地讲,布热津斯基通过政变延续巴列维国王统治的主张是没有可行性的,而华盛顿在接受伊斯兰革命之既定事实后,也没有得到伊朗新领导的积极回应。美国不得不接受曾经的密友伊朗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3.
亨利四世是法国封建社会波旁王朝的奠基者,同时也是法国封建专制王权“中兴”的开拓者。在他没有登上法国王位之前,原是法国南部那瓦尔王国的国王。为什么亨利四世能由一个区区小国之王,一跃而成为全法兰西王国公认的合法国王,而且还使曾经  相似文献   

4.
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内容对英国的政治制度有本质性影响的是()A.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B.议会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C.由议会监督国王大臣的活动D.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2.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A.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B.封建专制统治与民主要求相矛盾C.殖民压迫激起民族意识和反抗D.农民阶级迫切期望得到土地3.马克思评价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响了警钟。”其含义是()A.独立战争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B.独立战争使欧洲殖民者感到恐惧  相似文献   

5.
Yuki  杨琍琼  滕艺珊 《音乐世界》2007,(8):170-171
解码1"你是我的公主……"破译:如果他很老,他的意思是他是你专制的国王,你得好好伺候他;如果他很年轻,表示他是王子,而且自认为是可以娶你的白马王子。  相似文献   

6.
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是德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和有影响的普鲁士国王。他一生中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通过战争从奥地利夺取西里西亚,使普鲁士的领土扩大1/3,为此他获得“大王”,“唯一王”的称号;另一件是进行改革,实行所谓的开明专制,为此他获得“开明君主”的称号。100多年来人们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开明专制的评价,众说纷纭,贬褒不一,而如何恰当地认识和评价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实行的开明专制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法国从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国家四分五裂,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12世纪初以来,王权逐渐加强,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以专制的手段强化国家的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机构,基本确立了封建专制制度;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执政时期,专制王权达到顶峰。伏尔泰称之为“路易十四时代”。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表面的强大暗含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危  相似文献   

8.
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经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如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是资本主义结构在封建社会内发展成熟时开始的。革命前英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家。全国居民有四百五十万人,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住在农村。农村的土地多半属于国王、教士与贵族。英国农民在法律上虽然有了人身自由,并能独立经营农业,但他们没有土地。为了生存,农民必须租种地主的土地,为地主交纳封建地租和负担各种各样的封建义务。英国国王实行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专制制度也逐渐形成。汉武帝则通过"独尊儒术"的文化手段,强化了文化的封建专制。在这种大一统的封建专制文化背景下,促进了燕国和赵国的文化从战国时期相对独立的诸侯文化,向相互融合的区域文化发展。语言文字、服饰、城垣、庙祠建筑等文化载体,逐步融入大一统的文化之中,而地域性的人文精神、文化信仰和民风、民俗,在统一中保留着地方文化的特色。同时,大一统的文化专制体制,促进了燕、赵、中山等诸侯文化的融合,加快了燕赵文化的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0.
法律诞生于天堂的最高层,并不是由凡人创造,遗忘不能使之沉睡,因为上帝赋予了我们永恒的力量。——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是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剧《安提戈涅》中的人物,“法即天理人情,法律神圣”这一自然法学思想也是第一次经她的口说出,并对后世的法律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传说中,安提戈涅是一个小姑娘,她有一个哥哥,在反对国王的战争中战死了。残暴专制的国王克里奥颁下法令:将叛军阵亡者暴尸城下,谁也不准哀悼、不准殓葬,任凭乌鸦野兽啄食。凡违反此法令者,将被乱石当场砸死。国王的命令从来就是金科玉律,从来没有人敢…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讲,隐士的存在是一个政治问题。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及由此引起的士人与皇权的激烈冲突,是这一时期隐士数量较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演进是一个从权力主导向权利主导的社会衍进的历程,在受教育权方面则从敕令主义走向法律主义,从不平等的等级特权走向平等的法律权利,公民受教育权日益扩大,平等受教育权的实践模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独裁与民主"之争为20世纪30年代发生于思想领域的一次主要论争。有关蒋廷黻提出"新式独裁"论之缘由为时人乃至后人试图解读之迷思。历史地看,蒋廷黻新式独裁论的出台并非是曲意逢迎当道,亦非对中国民主试验所产生的幻灭感或缺乏真诚的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信仰使然,而实在于其对国家统一与现代化的诉求、深厚独特的美国知识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思维模式诸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4.
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传播和内政外交综合建构的结果,而内政和国家形象的自塑是对外传播和外交形象建构的基础。究其实质,西方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关系到中国崛起中的“不民主性”和“挑战性”这两个核心问题。明白了这一逻辑起点,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实行积极的“委曲求全”之道,塑造中国温和而坚定的和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金箍棒与紧箍咒是《西游记》里著名的法器形象,包容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蕴,具有多重的文化象征意义。金箍棒是表征着自由、生存、权力、欲望、理想等内容的文化符码,紧箍咒是体现着霸权、专制、枷锁、约束、惩罚等内容的文化符号。作者集金箍棒、紧箍咒于孙悟空一身的构思,客观上深刻揭示了中国文化讲求中和、适宜,以和为贵,强调多元和谐、协调异质、消解对立的"和合"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维持社会秩序的核心是“礼”,而“礼”的实现又离不开移风易俗。顾炎武对于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观点。但引入注目的是,顾炎武实现移风易俗的中心思想是以士绅为核心,发挥士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一直被认为是顾炎武的重要思想。但从其有关“礼”以及风俗的观点来看,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本主义”有一定距离。为此,有必要对顾炎武的“民本主义”思想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魏玛宪法作为一部民主性律法,有其不可否定的历史作用。但魏玛宪法也存在体制性弊端。魏玛宪法中的双首长制造成总统权力扩张,议会政治难以运行;其比例代表制助长了小党的生存和发展,推动了纳粹党的发展壮大;另外,赋予总统紧急处分权也导致希特勒纳粹独裁有机可乘。这些体制性弊端一步步侵蚀了魏玛共和的根基,它客观上助长了纳粹独裁,也使自己最终葬送于纳粹独裁之手。  相似文献   

18.
明代言官与阁臣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和谐到恶化的过程。明前期,言官与阁臣素质较高,双方立公为国,和衷共济。嘉靖时期是二者关系的转折点,言官群体在与阁臣的对抗中,其制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隆庆以后,门户日重,言官趋附阁臣,成为权力角逐的先锋。张居正去世后,言路势张,压制阁臣,言路与执政相水火,争斗不已,迄于明亡,晚明时期言官的制衡作用已走向反面。言官和阁臣都是明代皇权强化的产物,二者关系的演变,反映了明代政治逐步浊化的过程,揭示了专制体制下士大夫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权力文化观决定着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也使得法治在各国兴衰程度迥然不同。由于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君主专制”与“人民主权”这样两种迥异的权力文化观。在我国权力文化观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转型所需的发达商品经济与浓厚民主意识的社会基础,同时传统权力观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遭遇的法治建设的困境大都缘于此。这种影响与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权利文化的缺失、私法缺位与公法“变态”、虚伪的民主、法律权威的沦丧。因此,加快传统的现代化改造,实现由“人治”向“法治”、“专制”向“民主”、权力私有向权力公有理念的转变,是我国法治建设能否成功的基础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唐璜》因反映一系列强调人的性欲存在的合理性事件而成了不道德的典范,这一传统的评论定位否定了人性中“性”存在的合理性,强调了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片面性。若以人性解放为标准,不道德的不是用反传统的强调“性爱”来颠覆理性专制的《唐璜》,而是压抑人性的理性。《唐璜》的悖论性主旨正在于通过对传统精神之爱的革命来颠覆理性专制,彻底实现人性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