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新闻应以短新闻为主。短小精练,是各种新闻文体共同的写作规律。列宁把新闻称为“电报文体”、“电讯体裁”,认为“不要重复,只须用几行”。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稿件长了,读者就会把视线移开,去寻找那些简短而生动的文章看。因此,你动笔时就要想到读者,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 短,并非易事,把新闻写得短而好,需要有真本  相似文献   

2.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3.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漫谈短新闻     
在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的新闻广播工作也应该跟上这个伟大的转变。形势要求我们多发、快发新闻,特别是多发受群众欢迎的短新闻。1942年,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提出:“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同志就呼吁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可是,时至今日,新闻的长风没有多少改变,短新闻并没有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精粹的短新  相似文献   

5.
新闻怎样才能短下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短,道理并不深奥,但要真正让报纸版面上的多数新闻短下来,却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唤“新闻短下来”,可一些新闻稿件依然“我行我素”,“大腹便便”地走进版面、走进读者视野。这种见怪不怪现象的长期存在,既有从业人员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也有稿件采写、编辑处理的方法技巧问题。综合问题就要综合治理。本文试图对广义新闻稿件如何炼就“短功夫”作些探讨,以期与同行们做些交流。  相似文献   

6.
羊城晚报一部分记者于四月三日举行了一次《怎样把新闻写得短些》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同志们谈到,对于写短新闻,目前存在一些思想障碍。例如,有的记者觉得头条新闻较难写得短,好像头条新闻必须具有一定的“架子”,短了就不够份量,拿不出手。有的记者觉得,事件性的新闻容易写得短,而典型报道就不容易写得短。大家认为,为了把新闻写得短些,这些思想认识问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王锐 《中国地市报人》2013,(11):106-107
“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这是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向新闻界同行发出的呼吁。“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  相似文献   

8.
立体性新闻可否写得短些、再短些?新闻界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笔者也想谈点肤浅看法。立体性新闻冲击中出现的新矛盾立体性新闻的含意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它总是力图用事实说话,而避免主观性议论。这是新闻的一个特点,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原则。如果报道的事实已清楚,新闻的意义已明了,而作者还硬要站出来发表一番议论,则无异“画蛇添足”。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为了加强宣传效果,有时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也允许进行一些简短、精到的议论。这些议论非但不是“蛇足”,而且往往可以有“画龙点睛”之妙。 毛泽东同志就主张在新闻中适当插些议论,他曾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以插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议论要插得有劲,疲疲沓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象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  相似文献   

10.
目前,报纸工作者的议论中心之一是“短”。我也以“短”为题,小议几句。短--精人们常说:短而精,与此相对,就是长而冗了。当然,短了不一定就能精,长了也可以并不冗。但是,同样一条新闻或一篇文章,删得短些往往近乎精,拉得长些往往近乎冗,这大概会是事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词殊而意显。”在我们报纸上,自然有不少“词殊而意显”的“善敷”的文字,可是,也确有不少“词殊而意复”甚至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时间紧张了,看报、听广播的时间也不多,却又需要知道更多的新闻;经济的日益活跃,也使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因此,就要求我们编辑、记者编写的新闻短些。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曾提倡新闻应该写得“短些,再短些”。他认为写短文章“对读者、作者都大有好处,都是  相似文献   

12.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3.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14.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记者:从1992年下半年起,中国报纸掀起了扩版浪潮。扩版后,如何增加信息量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可以说,扩版前,由于版面不足,有些很有价值的稿件被挤掉了。现在版面扩大了,载体增加了,读者仍然批评我们的信息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 教授:你所说的被挤掉的有价值的稿件是些什么样的稿件,又是被些什么样的稿件挤掉的呢? 记者:有价值的稿件是从读者角度说的,它比较贴近群众生活,群众比较关心、比较感兴趣。不得不发的稿件是指某些“带指令性”的稿件,例如有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和讲话,没有多少新意也得“例行公事”地见报。还有些是某些生产进度、企业家风采、“铸风流”、“造辉煌”之类歌功颂德式的东西,也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幌子下刊登出来。其实,你说不清它们是新闻还是广告。  相似文献   

16.
新闻写得简短精粹,不仅是报刊广播的优良传统,也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呢?首先,要突出一个“高”字,就是说要“高瞻远瞩”。要想写出精粹的短新闻,记者必须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全局在胸,“一览无遗”。全国获奖的短新闻《金日成前往机场迎接巴特荣赫来访》就是一个典范。全文如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今天上午前往机场,迎接蒙古领导人巴特蒙赫的来访。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  相似文献   

17.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18.
“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这是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向新闻界同行发出的呼吁。近两年我国新闻事业有长足进步,但还存在着一种倾向。“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不可能造就出好的新闻队伍,也难以完成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应承担的任务。”新闻要短,这是由新闻规律所决定的。早在四十年代,中宣部、新华总社就发过指示,要求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建国后,新闻界也多次提倡写短新闻。可是,新闻总是短不下来,似乎成了困扰新闻界、阻碍新闻改革的痼疾。  相似文献   

19.
自1991年胡乔木同志重提要写短新闻之后,“短些,短些,再短些”的呼声此伏彼起,在新闻界形成一种共识。然而,在历年省级乃至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评选获奖作品中“现场短新闻”或难觅芳踪或寥若星辰。人们不禁要问:短新闻,你到底怎么啦?!现场短新闻又称目击新闻。它是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将亲眼所见的新闻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的报道。因为记者亲临现场,新闻报道就有强烈的现场感,可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其情,能产生强烈的新闻效果。其特点是一事一报,篇幅短小,简洁明了,时效性强;对人物、事件。现场…  相似文献   

20.
新闻述评把新闻和评论融为一炉,“夹叙加议”是这种新闻文体的主要特点。“叙”指报道新闻事实;“议”,顾名思义,指“议论”,或者说发表意见。问题是怎样把“叙”和“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美国,一些有影响的新闻报刊的通常做法是以小见大,层层“剥笋”。《中国企业进军世界市场》一文(原载2O01年9月3日美国《新闻周刊》,本刊附文有删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