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唐诗中有不少篇章写到了红豆,而且其往往是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  相似文献   

2.
在未解风情、朦胧人生的少年时代的1957年,我曾于无意中得到一本《人民文学》,读到了《红豆》。当年宗璞就是带着成熟的《红豆》走上文坛,引人注目。谁料“不平常的春天”降临之时,虽是“人情所不能己者,圣人不禁”,而宗璞终因《红豆》种种缘由,被风涛卷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后来,上高中,读大学,我接触到了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中那份少年热情,青春  相似文献   

3.
因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高而大名鼎鼎的红豆树,幼年阶段喜湿耐阴,生长缓慢,很难伺候。中年以后又喜阳光,在光照、温度、水肥条件好的南国生长很快,生命力也旺盛,每年都能春来发几枝。其适宜生长于福建,寿命也极长,而在生长环境不佳的江浙地区,古红豆树极为罕  相似文献   

4.
《中华读书报》1999年9月15日登载的王春瑜《红豆、劳什子及其它》一文幅晰题为“煞风景的考证之二”,以下简称“王文”),旨在反对浮躁学风,提倡好学深思,读后觉得用心甚佳,但其中对王维的名篇《相思》所作的新解释,也令我十分疑惑。“王文”说,自己“曾在广东从相思树上采下红豆,仔细观察”,发现‘洲采撷下来的成熟的红豆,形状酷肖处子的阴蒂,怪不得王维在诗中说‘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文中并引清初屈大均扩东新语》卷二五“红豆”条所载清初诗人万红友咏红豆的赋作以为佐证,说赋中的“完榴(石榴)粒之羞园”等语,…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继续前进?红豆集团公司的实践表明,突破农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是个关键。  相似文献   

6.
集“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从诞生之日起就风头日健,然而风光背后的疲惫不堪、疲于应付也让主持人泪水汗水洒一路。因此,河南大学广播电视教研室朱俊河同志对“采编播合一”提出了质疑。现将该文呈上。文中辩证地看待“专”和“能”的关系,对“合一”与“合作”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关于“采编播合一”就该有不少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第十期已发一篇《努力做全能型节目主持人》,欢迎大家参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杨立 《新闻天地》2009,(12):7-8
知道自己的多名学生遭红豆猥亵,气愤的老师向红豆的公司提出抗议,并在舞蹈室内悬挂了一个大牌子,上面赫然写着:"红豆与狗不得入内"。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常有些论述有关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的文章提到“播音腔”一词。一些作者提及主持人节目如何受欢迎的原因,强调主持人如何重要以及谈到培养主持人这样的话题时,总要将主持人与播音员做一番比较,指责播音员的种种不足,进而对播音传统口诛笔伐,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说明问题。还有个别作者把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吐字发声、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和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贬斥为“播音腔”而加以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一、“播音腔”的内涵 对“播音腔”,北京广播学院张颂教授早有论述:“播音腔,实质上应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  相似文献   

9.
曾素萍 《声屏世界》2003,(12):37-38
在电视传媒从节目化阶段逐渐进入栏目化阶段的今天,一档栏目的成功与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持人的个性,对现场的驾驭,切中要点的提问,画龙点睛式的评说,都是吸引观众目光的关键。也就是说,主持人在节目中“怎么说”和“说什么”,直接关系到电视机遥控器的点击频率和眼球的停留时间,影响着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主持人的“怎么说”“怎么说”是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及受众进行交流的直观表现形式。常听人说,某某台的节目不如某某台的好看。究其原因,主持人的“怎么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主持人在镜…  相似文献   

10.
提到“桥梁”这个既简单又通俗的名词,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它的作用,连接、沟通、传递等等。生活类电视节目的传播目的以及对这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正如此。做为一名生活类节目的编辑和主持人,我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惑,生活类节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生活类节目的主持人应该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什  相似文献   

11.
《中华读书报》1999年9月15日登载的王春瑜《红豆、劳什子及其它》一文(副标题为“煞风景的考证之二”,以下简称“王文”),旨在反对浮躁学风,提倡好学深思,读后觉得用心甚佳,但其中对王维的名篇《相思》所作的新解释,也令我十分疑惑。  相似文献   

12.
杨曼 《中国广播》2005,(6):43-45
新闻类节日是各电台电视台的主体节目。时至今日,随着新闻节目的改革与发展,其播音创作主体——播音员、主持人也细化为新闻播音员、新闻评论员、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等。“主播制”(新闻主播)已渐在各台新闻类节目中推行开来。随之而来的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革。为此,就播音界沿用多年的“播”新闻与近年来日渐时尚的“说”新闻这两种风格的播报方式,以及新闻类节目本身对此提出的要求做以下阐释:  相似文献   

13.
舒影 《新闻实践》2005,(6):42-42
一、具有品牌“符号”的电视“明星主持人”电视主持人是电视台自己制造的“明星”,电视因主持人而吸引着观众,主持人也因电视而名扬四海。主持人往往又是和节目、栏目联在一起,相互依存。因此,电视媒体“明星主持人现象”已受到业界越来越大的关注。两年多之前,崔永元因长期失眠不得不抱病休养,引起了媒体的许多关注和猜测。《实话实说》新的主持人虽然也让人接受,  相似文献   

14.
陈蕾 《记者摇篮》2010,(6):68-69
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找到我,说她想做电视主持人。当我带领她参观了一间新闻演播室后,她紧锁眉头,极富表情地问我:“你们主持人天天面对黑洞洞的镜头,啥感觉呀?”面对黑洞洞镜头的感觉?做了26年电视播音、主持的我,竞一下子语塞了。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整理思绪。过了许久,我告诉她“在黑洞洞镜头前的感觉,有风,有雨;像风,像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随着我国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听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传声筒”式的播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如今,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还必须做一个有思想力、创造力、感染力的传播者。因此,主持人必须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走主持人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刘征 《视听界》2006,(1):96-97
“出镜记者”是电视新闻界的一个新鲜名词。在“出镜记者”出现以前,媒体发布新闻主要是以“编者”的身份,通过演播室主持人的口播、编前、编后以及记者做成的节目来完成的。随着新闻报道渐渐回归新闻的本体,主持人平民化倾向的出现,一批记者手持话筒站到了镜头前,一批主持人走  相似文献   

17.
付鹤 《记者摇篮》2004,(5):40-40,32
一年一度的央视主持人大赛结束了,看了几年这样的比赛,如今的感觉是这场大赛正在从一场激烈的选拔演变成一档组织严密、质量上乘的娱乐节目,作为一名电视从业人员,我们在荧屏前瞩目各位参赛选手大展才华的同时,不能不从电视工作的实践角度出发,来对“主持人大赛”这一常见的主持人选拔形式做一番说长论短。  相似文献   

18.
胡涛 《声屏世界》2007,(8):42-43
在“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词语中,“主持人”是中心词,“记者型”是定语,也就是说,记者型主持人是能高度融入节目报道意识,以采访、主持见长,集采、编、播于一体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9.
提问,是一切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往往成为决定采访是否成功的关键。 采访中,记者要问得有水平的确不容易。老记者周孝庵在《访问》一文中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著名记者柯天也深有同感。他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而这所有的困难在担任采访提问任务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道理很简单:广播、报纸等传媒中,记者若提问不当,尚能加以隐藏。而电视节目主持人提问的表现让观众一览无余。鉴于电视的“放大功能”,还会对提问时“精彩”或“拙劣”加以夸张,所以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提问敏感起来,并自觉地将提问水平纳入衡量主持人整体水平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王静琴 《大观周刊》2012,(16):259-260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我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