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方明 《巢湖师专学报》2012,(4):60-63,79
后现代艺术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是一种作为对当时建构性现代主义思想的反叛和纠正的思想武器。《庄子》一书既是蕴含美学思想的哲学著作,又是包含艺术理念的艺术作品。在对它的审视中发现其对先秦时代社会的建构性思想的反叛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以后现代视角来重新观照《庄子》,可以窥视到一种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中国式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想,从而将其由历史性存在引向当代性存在。  相似文献   

2.
《无极》的遭遇是陈凯歌电影道路的必然发展。坚守启蒙元叙事和电影语言的先锋性是其艺术探索的两极,但是他一直没能很好解决思想启蒙和电影叙事的关系。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电影故事性的缺位使思想丧失了可消费性,这是《无极》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对《无极》的后现代反叛同样存在悖论。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一部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超然物外的人生观,潇洒悠然的处世态度,构成古代知识分子维护人格尊严的一道精神防线。而庄子用以承载其思想的语言也极具艺术魅力。本文拟对《庄子》"三言"中尚无定论的"卮言"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以探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层心理原因,得出庄子逍遥游思想是对现实从精神上的一种超越,庄子建构的理想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唱论中的"真切、自然"的艺术标准与庄子"至乐无乐""天籁之音"等艺术主张如出一辙;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审美理念与庄子"法天贵真"的艺术思想一脉相承;其"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的美学追求与庄子"流光其声"的艺术理论相一致;其"坐忘""心斋"的美学观对中国传统声乐"歌唱自由"思想的建构有影响.庄子的艺术观与我国...  相似文献   

6.
关于《庄子》寓言定分种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与寄托性的统一,是为《庄子》寓言定分的基本标准。按照这一标准确认《庄子》寓言共261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寓言,共213则;一是关于自然方面的寓言,共34则;一是直接与庄子其人有关的寓言,共14则。形成《庄子》寓言中人物寓言占绝大多数情况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心理定势的选择,二是对儒家某些思想的有意反叛  相似文献   

7.
《庄子》对日常经验感物心动、情与物迁的情物关系进行了消解,同时重新建构了一种不为物转、情物相照的情物关系。情物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理解《庄子》境界论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思维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具有明显的中庸性.它的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激进的或者说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温和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并不提倡同现代性或现代理论的根本决裂,而把后现代看作仅仅是现代的一个变种,是现代性自身的转变;三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重新建构世界,提倡绿色运动,具有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的特点.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在艺术思维的出发点上就是追求"拼贴",认为艺术的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它把真实世界看作是游戏的、碎片的、无序的、没有约束的、持续的.  相似文献   

10.
《庄子》散文对艺术变形方法的运用是极为广泛的,该书以此法描写事物、塑造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其艺术变形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庄子》一书存在着化丑为美等多种变形描写方式。本文还重点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庄子》散文艺术变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于《庄子·逍遥游》开篇的"冥"字,经常作"溟"解,从而背离了《庄子》所要强调的道的存在境界,本论文试图对"冥"、"溟"二字进行辨析,还原《庄子·逍遥游》中"冥"的本来意思,以利于对《庄子》及道家思想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三个标准的终止》是杜尚反叛现代主义艺术的开始,其中所体现出的反艺术、反理性的特点及其智性形成了杜尚成熟期艺术创作的思想核心。这种作品中体现出的思想倾向最终贯穿了杜尚的艺术创作及人生,从而也使杜尚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始作俑者。  相似文献   

13.
基于海德格尔思想的原诗学建构以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批判性接受为理论依据,以人与世界的存在性统一为现实根基,融合中西方的一些重要的艺术思想资源,通过构筑显现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存在关联,来澄明存在真理。原诗学的研究虽然涉及到诗歌文本和艺术作品,但其核心却是呈现于一种"世界"与艺术之间的历史性的循环,其所涉及的"原诗"实为作为显现方式的作诗(诗性构境)和构境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庄子.内篇》中的线索性人物,对结构全文和阐明庄学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认为庄子对孔子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或者把《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分为得道之前与得道之后两个阶段,从两个方面分析孔子的形象。本文认为孔子的形象自始至终是一贯的,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也没有截然相反的两面;《庄子.内篇》正是通过孔子这一形象的一贯性来宣道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存在语意不确定性的几种情况.即文化意义的扩散性、联绵性和语意的相对性.本文探索庄子语意模糊性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从审美接受的角度阐明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及对中国文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主义的发展中诞生了后现代主义艺术与艺术技巧,是文学艺术科技化、商品化、符号化的结果,后现代艺术可以打破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一维性,是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最根本区别.其目的最终是以反叛性的物质化形式达到将现代主义的多元中心彻底地解构为商品多样化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个渐变过程,来确定后现代艺术理论形成的过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刘辰翁《南华真经点校》与以往众多解庄者以注疏的形式阐发《庄子》义理有很大的不同,他采用了随手批注的评点形式,记录其对庄子的评论,主要是是对庄子"诡奇"的表现手法、"画意"和"味"以及"真"进行了阐释。这些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庄子》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开了《庄子》评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艺术传播的视野考察经典建构问题,"熵"是一个颇具理论启示意义的概念。艺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熵值"息息相关。概括而言,在艺术经典化的历程中,作品的"熵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文本的形式因素出发,熵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陌生化;其二,从文本的内容因素出发,熵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反叛性;其三,从文本的整体因素出发,熵又表现为一种风格上的原创性。"熵"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可以为艺术经典的建构问题提供更具开拓性的考察路径。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与经典解构--以《上帝知道》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帝知道》为个案,旨在探讨海勒小说的后现代性。文章梳理了《圣经》文本树立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和等级秩序的传统观念,通过对小说取材于《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以及主人公对《圣经》建构的等级秩序的质疑和反思的分析,揭示了小说嘲笑《圣经》神圣性和经典性的寓意。文章运用解构理论的方法,从“去经典”、“反权威”两方面出发,论述了该小说解构经典的意义和反抗一切权威、反对一切中心、本质、真理的后现代特征,进而指出小说对经典的批驳,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典阐释的否定,是对确立经典背后的规范、标准、秩序、权力的嘲笑和批判,同时也传达出后现代人们反叛传统、颠覆秩序后的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20.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