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趋严重,深刻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为社会客观原因而出现的相应"心理问题",应采取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等措施,以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职业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适应等方面,这些心理不适应的表现、原因及疏导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敏  张嘉丽  李茹 《时代教育》2012,(23):78+80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削弱了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因此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不免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本文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出发,谈谈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魏宏山 《文教资料》2010,(25):231-23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刚刚离开校园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不适应,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顺利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朱军 《文教资料》2006,(13):28-29
面对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毕业生本人作好自我调试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超 《文教资料》2013,(33):161-163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在就业过程中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叙述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深入分析了产生原因,最后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一、怎样理解"就业难"? 1.要正确认识"就业难"的概念 大学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劳动力供给的组成部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观点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组成部分超出实际社会需求,呈现"过剩".这里设定的条件是把大学毕业生的文凭与社会需求的一定岗位"等值"起来,即社会有着固定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岗位,大学毕业生也只能到这些岗位工作,不考虑大学毕业生去竞争与文凭不相等的其他社会岗位的"弹性".二是大学生毕业时不能全部进入就业岗位,在一定时期出现就业困难.这里设定的条件是:第一,社会将所有的岗位对大学毕业生开放,社会实际也存在着与大学文凭相适应的岗位需求,但由于体制和机制因素,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渠道有障碍;第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科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接,专业对口寻求工作岗位出现难度.第三,一些大学毕业生主观上认为岗位对自身文凭"价值"不适合,或过于强调专业对口,选择"待业"或继续学习,以寻求更好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他们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引起的一些择业心理问题,笔者针对当前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认识和态度、大学生择业的现状、政府和社会的就业援助等方面展开调查,在进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需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3):118-124
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调查问卷"和SCL-90问卷,考查大学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心理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习适应不良和学习焦虑,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处于正常偏好。学习适应不良和学习焦虑与SCL-90问卷中大多数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学习心理问题会影响心理健康。要解决大学新生学习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开设学习适应方面的心理辅导课程,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文化因素是大学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因此,应积极构建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其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调适功能.  相似文献   

11.
大学毕业生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面对各种新的环境能否正确地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对他们逐步社会化、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工作适应性问卷"对237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毕业生的自我概念和工作适应总体状况是良好的。(2)大学毕业生在社会自我上存在性别差异。(3)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状况在角色明晰、社会整合和总体状况上存在性别差异,本科好于专科。(4)大学毕业生在具体维度上的自我概念与其工作适应各维度上的适应状况除道德自我与自我批评外,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落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及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等。建议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指导、自我调试等,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就业政策的变革、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和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主客观原因,使当前大学毕业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也造成了毕业生在认知、情绪、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国家的宏观调控、学校的指导帮助、家庭的理解支持以及学生的自我调适,是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值得关注.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办法.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减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课题组,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在"十五"期间择业与就业情况的调研,提出毕业生择业愿望满足率这个概念.通过毕业生择业愿望满足率的研究,从毕业生择业愿望方面初步定量地分析了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或差距,并对"十一五"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每年进入社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升高,社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形势日益严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焦虑、自卑、依赖等一系列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些消极的心理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等方面.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国家就业政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对策研究,以期形成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这个问题在现实中更大程度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上 就业涉及到国际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等诸多因素.当前,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出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结构性矛盾有两个层面,一是选择性矛盾:由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区域、行业属性选择上的矛盾,二是不适配矛盾: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后者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大学毕业生.有调查显示,有半数以上跨国公司为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而苦恼.  相似文献   

19.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也日渐突出,这些问题对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校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谐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及优化对策,帮助学生排释心理问题,实现人生重大转折,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适应带有自身的特点,如,人际关系的适应、工作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等等。本文试图从高校毕业生的角度入手,以某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及其伴随的依恋、闭锁、嫉妒、心理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并就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