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看到好几家报上均辟有一个《背景新闻》栏目,读后才知道说的是“新闻背景”,根本不是什么“背景新闻”,我认为这样的栏目名不妥。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责任编辑和有关人员混淆了新闻和新闻背景的概念。新闻界同仁都知道,新闻和新闻背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新闻是主体,背景只能是介绍、说明、衬托主体的某些情况的材料。在新闻中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新闻,而不会让“背景”喧宾夺主,成为什么“背景新闻”。 《背景新闻》栏目,竟赫然出现在有影响的大报上,很有些贻笑大方了。若一定要用“背景…  相似文献   

2.
李琴 《军事记者》2005,(12):26-27
画家以线条和色彩描绘客体,音乐家靠音符与节奏表达创作意图,记则用新闻语言进行报道。什么是新闻语言?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直到今天也没有统一说法。马向伍、蓝鸿教授在《新闻语言分析》中定义;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即为新闻语言。简言之,新闻语言是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段,是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要想奉献给受众以精品,首先就必须有精品意识,弄清什么是新闻精品,精品的涵义和特征是什么。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看,对新闻精品的认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精者,经过反复提炼产生的精华也。精品: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新闻精品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导向正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之作;是权威性、指导性、吸引力、感染力的统一之作。二是精心采写、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写作》2004,(5):34-35
新闻出版家、报刊评论家邹韬奋先生一生创办过多种报刊,每次都受读者欢迎。报刊应该刊登什么,不应该刊登什么,他自有其标准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面对各种夺人眼球的新闻,既不易感,也不无感,而是在保持敏感的同时有自己独立冷静的判断. 对待热点新闻,朋友圈里有两种人,两种态度对比着看挺好玩的. 一种人,感动点和兴趣点极低,什么新闻都能大惊小怪一番,我把这种人叫“新闻易感人群”,轻易感动轻易激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热血沸腾,轻易被诱导,又轻易地遗忘健忘,沉浸到新的热点中,容易被只是个案的新闻热点触发感慨.“新闻易感人群”有一个共性,就是缺乏坚定的不可动摇的信念,没有对个案和普遍问题的区分能力,情绪容易被牵着走,爱跟凤,易摇摆,见风就是雨,在此起彼伏的热点中一惊一乍,只会大发感慨,而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看到“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的新闻,就感慨以后再也不去野生动物园了,感慨别跟易怒的女人交朋友;看到哪个名人猝死,根本不看原因,就感慨“千万别拿命换钱”.  相似文献   

6.
2004年,《南方周末》招聘广告称:“不拘于学历、资历、既往职业,只要有才华,对新闻有浓厚兴趣即可”--这是近些年社会用人淡化学历、专业,强调学生实际能力趋势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7.
白立 《记者摇篮》2001,(1):31-31
编辑是报纸出版的第一道工序,不序是“来料加工”选择什么稿件,还是“预先订购”组织什么策划,把握好政策尺度是鉴别新闻或“生产”新闻最重的一关。  相似文献   

8.
"棉花团"与"铁板块"张爱军彭真同志在与记者、通讯勋交新闻采写时说过:"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的地方很大。l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它有什么空气和水份。l斤棉花,放在那里就是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要学会写...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整合,成为各家媒体有意或无意之中正在探索、实践的一个前沿性的课题。什么是新闻资源?如何深度开发新闻资源?不仅需要新闻实践中的积极探索,还需要学术理论层面的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还“新闻策划”的本来面目彭鹰近来,“新闻策划”一词频见于报刊杂志上。然而,究竟什么是新闻策划,它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即始终是众说纷纭。由于“新闻策划”一词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而国外亦无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对它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新闻策划不是...  相似文献   

11.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2.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者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文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闻需要发现,需要记者有一双慧眼对发生的新闻予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记者缺少发现的能力,就无法占有新闻资源。新闻为什么需要发现?按照现代传播学理论,新闻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而且这种信息是一种社会信息。事实上,信息有显现的也有暗含的。既然有的信息是暗含的,那么发现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还没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的、鲜为人知的新鲜事实,是我们众多媒体每天所必须做到的。我们一些媒体,尤其是对于党报来说,很多新闻还是通过记者的新闻眼从众多隐藏着的信息中筛选鉴别出来的。这一类信息不是像发生了什么车祸、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新闻语言的“文学味” 新闻语言的“文学味”指的是新闻语言在“准确性”基础上的生动,在“客观”前提下的形象。 新闻语言的“准确客观”是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含义:即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形态、色彩等方面,即通常所讲的“五个w(什么)”方面,语言所指与客观事物高度吻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谭丽莎 《新闻界》2004,(2):80-80
什么是“运作新闻”?顾名思义,即是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不是像正常的新闻那样,是记者从社会生活中所发现和采写的;而是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专门策划、制作出来的。“运作新闻”经常出现在激烈的商战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某些公关公司收取了企业的钱,然后制作出赞美、吹捧该企业的新闻;或者是攻击、打压其竞争对手的新闻,拿到媒体上去公开发表,通过新闻媒介的舆论力量.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度决定影响力”、“丢大石头起大波澜”……作为肩负着领唱主流舆论重任的党报,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主流新闻,增强其感染力、吸引力?笔以为,问题破解的关键是求新思变,从视觉传播形式入手,重祭主流新闻改革大旗,坚持在包装方式与报道内容的融合创新中做优做活主流新闻,以创造性的差异化优势重塑党报的竞争强势。本拟通过对主流新闻操作个案的具体分析,探究“细节化包装”的版面操作路径,探讨省级党报主流新闻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出现过很多让总编青睐,让作者信赖,让同仁敬佩.让读者赞赏的编辑。搜寻、复述和读者一块回味他们的那些经典的编辑个案,为有志于新闻行业的人提供一点新闻的滋养,是我们开设这个栏目的初衷。 但愿我们的愿望不会落空。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卖点”新闻?笔者认为用通俗的一句话讲:“卖点”新闻就是读者喜欢看的新闻,是有市场效应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邵薇 《军事记者》2002,(2):16-18
2001年12月9日,由南京政治学院主办的高艾苏军事新闻研讨会召开。会议邀请了解放军报社、军区军兵种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新闻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收到论文50余篇。这是继去年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会之后军事新闻学界又一次以知名军事记者为个案的研讨,也是军地联手又一次旨在推进军事新闻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整合。  相似文献   

20.
针对真实乃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特征.认识“新闻策划”的本源二重性和策划者的两个方面.就可看出.“新闻策划”是正确反映新闻规律的必要手段。一、明确“新闻”与“策划”的含义.按新闻规律办事。“新闻”是什么?目前争议的焦点是各自的认识所站的ffJ度不同。有人认为新闻是一种文体,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久的报道。有人认为新闻是一种事业,即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有人认为新闻是一件新奇的事.即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事实;有人认为新闻是一种职业,即新闻机构从事业务工作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