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急剧变化,当代文化出版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媚俗出版物几近泛滥,突出表现在其内容媚俗、书名媚俗、选题策划物媚俗与宣传媚俗。伴随着出版爆炸现象而愈演愈烈的种种媚俗表现,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危害,期望新世纪的出版业能够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蓬勃发展,进而丰富大众文化的人文内涵,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文性",大众文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文本。作为一种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作者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化态度和价值立场五个层面考量,认为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中将由于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协调而造成的文化本身应有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发展的现实间的差距称为社会矛盾。精英文化不足;大众文化媚俗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泛滥;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人的文化素质的低水准;这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矛盾都是我们在先进文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朔现象”是新时期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从王朔的成名作发表以来,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尽管人们对王朔褒贬不一.尽管其消费主义媚俗倾向对文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他已经成为文化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对王朔现象的研究在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内部的探究,即内涵阐释;一类是对王朔现象作文本外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思考,即外延拓展。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以来 ,“大众文化”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它以其传播媒介和话语系统的优势 ,以商业炒作和市场法则为动力 ,逐渐夺取了主流文化的地位 ,将精英文化和高雅文化排挤到边缘 ,成为我国当今时代的文化主流 ,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尤其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的冲击更为剧烈。因此 ,认真分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 ,并研究其对策 ,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影响1.大学生阅读倾向娱乐…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新闻评论娱乐化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当下新闻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探析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原因需要从当下文化语境的重要方面——大众文化来研究。大众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不同,它以"大众"为幌子实现了文化的"媚俗",其产生机制、传播机制和接受机制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娱乐化。结合大众文化的理论和新闻评论娱乐化的实践是探析当下新闻评论娱乐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持续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对其"媚俗"的误读与滥用.从词源学入手探讨"媚俗"的内涵与历史流变,以政治媚俗与艺术媚俗为中心,着重讨论其形而上意义,以便还原媚俗总是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境况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降,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持续流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与此相伴生的是我们对其“媚俗”的误读与滥用。从词源学入手探讨“媚俗”的内涵与历史流变,以政治媚俗与艺术媚俗为中心,着重讨论其形而上意义,以便还原媚俗总是作为现代人类一种境况的真实面孔。  相似文献   

10.
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然而在市场逻辑的支配下,大众文化呈现只注重娱乐效果,而忽视对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追求,出现了过度娱乐化倾向。本文以电视节目为例,通过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表现,分析这一倾向给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反思大众文化过度娱乐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人性张扬"到"世俗关怀",显示出新时期以来文学思潮历时性的嬗变轨迹。对其特征描述与深层根源探讨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客观把握近三十年来文学思潮发展的总体面貌,深刻认识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生活对文学思潮样貌及走向的巨大影响、"人性化"思潮对恢复五四传统与文学回归"人学"的意义,以及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世俗化潮流所具有的促进艺术民主化、大众化与反文化、粗俗化的矛盾二重性。  相似文献   

12.
鸳蝴和海派的界定历来不能达成共识,考察上海小报文化形态的衍变过程,对这类问题研究具有推进作用。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上海市民文化,这二者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轨迹。鸳蝴文化起源于士大夫和市民文化的结合,经历了“由雅到俗”的过程;海派文化接续的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血脉,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境遇下,逐渐向“俗”定位。  相似文献   

13.
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久已蜚声世界,在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唐西域记>实录了玄奘西游取经的见闻,真实性强,有信史之秀.<大唐西域记>体现作者的史观的多元性.其一,具有求实精神.其二,表现现实主义唯物思想.其三,显现宗教唯心主义.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文化呈多元性的,各成体系,各自一统.<大唐西域记>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客观上为世俗历史留下珍贵的史料.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唯物主义历史学家只能从世俗视角,从宗教性著作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从<大唐西域记>中吸取有用的历史资料,探究宗教特色的历史观,为世界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Since TV culture has been the mainstream,TV,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media,have spread its influence widely and rapidly so as to alter people's ideology and life style.The emergency of TV has brought about convenience and happiness and created popularity,but due to its vulgarity,it has inevitably become one of piece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a means of social control.  相似文献   

15.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16.
世俗化是鲁迅《故事新编》对历史文本重写的独特处理方式,也是他透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鲁迅将那些具有文化原点意义、被历代典籍不断复写而神圣化了的神话、历史人物,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放逐到世俗的语境中进行勾勒;在这一过程中,世俗意识形态中的"物质"成为神圣们"降落人间"的重要"着陆点",世俗场景中的"围观"成为他们"降落"后时时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些都顺理成章地成为鲁迅重写历史的着力点,并由此实现对传统文化精英及历史原典的层层阻击,从而还原被遮蔽的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安于此岸、缺乏终极超越,这使得山水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呈现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山水画中的观物方式、笔墨情趣和艺术理想这三者彼此相连,在显现山水画艺术本身所禀赋的特征之余,也显现出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实质背景下,山水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必然浸润上中国文化浓厚的世俗气息。  相似文献   

18.
黄汀 《怀化师专学报》2012,(10):100-102
对当代中国青年来说,大众文化已经成为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中的最重要因素。当前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价值取向上更加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价值观世俗化、实惠化;对社会主导价值取向排斥、拒绝等。因此,重塑我们的政治价值观,为青年价值观构建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外部环境、用先进文化引领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以及重塑青少年人文精神成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构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的小说《秧歌》采用双线结构,运用意象叙事和交错手法将民间的世俗生活和审美追求生动活泼地呈现出来,世俗色彩和神话色彩交相辉映,世俗性和审美性构成了民间世界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两极,从而演绎成一部意蕴丰厚的民间世俗性与民间审美性的二重唱,民间的藏污纳垢性和崇美向善性在悠缓迂徐的诗意叙述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