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来,十三年中,曾五次出仕,五次归田。关于他第一次出仕和解归的情况,沈约《宋书·隐逸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又说:“潜弱年薄宦,不解去就之迹,百以曾祖晋  相似文献   

2.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 ,是陶诗的一大特色 ,也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风气。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 ,组诗《饮酒》二十首在陶渊明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组诗思想层次入手 ,探讨诗人这一时期从出仕到归田的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与当时社会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东晋诗人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鼻祖,后世多赞颂其诗文精神的醇美真意。综观陶渊明的诗文及其入仕、出仕乃至归隐的过程,贯穿其中的都是这浓浓的“真意”。本文从《饮酒》(其五)的“真意”入手,从而阐发“真意”不仅是陶渊明诗文的灵魂,而且是他人生的圭臬这一见解。  相似文献   

4.
知人论世作为阅读古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应当被全面丰富地运用到具体的诗人诗作中。陶渊明《饮酒》(其五)的教学参考中往往片面地把陶渊明的归隐解释为厌恶官场,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其实,《饮酒》二十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文章重新解读陶渊明及其《饮酒》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依据,从陶公真淳高洁的品性,看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及其物我合一、任真自然的境界,进而揭示“无我之境”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6.
郭飞 《语文天地》2012,(24):52-53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一时之思、一时之作,而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陶渊明出身寒微,历次出仕,因不能适应官场的污浊虚伪,最终辞官隐退,躬耕田园。考察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及精神追求,可以发现,《桃花源记》的创作有着深厚的生活与思想根源。陶渊明生活的晋宋之际,士族制度极盛。  相似文献   

7.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教版教参在研讨"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时认为:"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吏,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①纵观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的政治态度、相关文化背景及<饮酒>(其五)的内涵,笔者的看法是:此诗不足以证明陶渊明不情愿出仕.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诗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异文情况,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饮酒》其五中“悠然望南山”与“悠然见南山”,即“望/见”之异,宋代苏轼对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精妙解读,对于该诗的经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陶渊明经典地位的确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通过“望/见”之异看后世对陶渊明诗文异文的接受情况,尤其是苏轼文人集团对陶诗的解读从而产生的“苏轼效应”,并结合田晓菲的《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分析这种对于异文的选择对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本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中镇军,自(唐)李善作注以来,不但事实至今没有澄清,而且积误愈多。镇军当谁?若凭证据,诗中镇军非刘裕,非桓玄,而是实指刘牢之。  相似文献   

10.
张耒《次韵渊明(饮酒)诗》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精神意蕴相通,与苏轼、苏辙、晁补之和陶《饮酒》诗在思想感情上也有相同之处,然张耒之诗对饮酒之乐的表达远比渊明《饮酒》及苏轼、苏辙、晁补之之作强烈而张狂。在张耒身上,饮酒之乐在求“真”去“伪”,饮酒之道在得“自然之性”,饮酒代表着一种精神和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和赏析价值。把《饮酒》组诗的写作时间放在大的历史背景来看,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家庭困苦,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影响陶渊明的心境。从《饮酒》诗中分析陶渊明的心理活动,试探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生死的看法,诗人有过内心的斗争,有思想升华的过程。最终,陶渊明通过“饮酒”从人所不能逃脱的人生三大矛盾中深化自我、找到自我、解脱自我,回归任真自得之性。  相似文献   

12.
浅论陶渊明的《饮酒》诗杨清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流畅,淳朴自然,既一反西晋太康以来的绮靡旧俗,又不落东晋“因谈余气,流成文体”的玄言窠臼。他不但以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名垂千秋,而且还以饮酒和善写《饮酒》诗闻名于世。《饮酒》...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20首,在陶渊明诗集中占有较大比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从思想性这一方面赏析了《饮酒》诗。对《饮酒》组诗思想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抒发出理想无法实现的忧愤;表达出对黑暗现实和颓靡世风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征引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陶渊明《饮酒》(其十七)诗的寓意,阐明此诗是以刘裕讨伐其政敌司马休之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博览群书》2002年9月号发表王青先生的奇文——《陶渊明辞官原因新探》,该文认为:“陶渊明辞官可能是有藏污之行,所以才在督邮来县之前,望风挂印而去。”其理由为三:①督邮乃是监察官,职掌监察属县长官。②陶渊明出仕的目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③作者对陶渊明任彭泽令前后的经济状况作了对比得出结论:陶渊明做了80余天的  相似文献   

16.
王树雄 《甘肃教育》2014,(20):90-90
正《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是中学课本传统的入选篇目。教这些篇目,总要碰到一个问题,就是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一般都认为,陶渊明归隐,是不满意司马氏的政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他不愿"为五斗米来折腰向乡里小儿"。有些人也意识到了老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但却仅依据陶渊明的某些诗句,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四》。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等,看到他  相似文献   

17.
谈陶渊明饮酒诗的“乐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忠愤”说滥觞于就约《宋书·隐逸传》。其文云:“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以后,萧统《陶渊明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南史·隐逸传》等皆沿袭沈约之说,宋代以后,不少人在肯定渊明的不复出仕是“耻事二姓”的同时,又挖掘和推崇他的愤宋情诸。近代有些学者以比较广阔的视野研究陶渊明,认为他的弃官是愤然于政治的黑暗及士大夫的廉耻扫地,“若说所争在姓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梁启超《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近数十年来,还是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在争论。有的说陶渊明是“东晋孤臣遗老”,有的则全盘否定陶渊明有忠晋思想。看来,要还陶渊明的本来面目,时至今日仍然是件难事。  相似文献   

19.
从陶渊明归隐前后的诗文内容可以看出,陶渊明无论是出仕还是归隐,都带有明显的政治投机性.陶氏一生,都处于出仕与归隐的忧患、恐惧的重重矛盾之中.他见机则仕,遇险同隐,而每次出仕,都希望能像祖辈那样位列公卿,而不屑于只担任祭酒、参军一类“吏治”之职.这才是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灵魂世界.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所著《饮酒》诗二十首,其中《饮酒·其五》被赞颂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杰作中的杰作”(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更是“名句中的名句”,传诵千古。原因为何?历来评家观点不一,虽具真知灼见,惜文字皆简约,琐碎零落。个人乃草撰本文,期能更深入、多方探究诗人创作之微旨,两句的深刻意涵,及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